关于重庆市铜梁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重庆市铜梁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铜梁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区委工作要求,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经济发展保持良好态势,预计(下同)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3%,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区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关于重庆市铜梁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明确的35个指标中,由于国家层面不再将能源消费总量增速作为硬性约束指标,突出能耗强度优先、能耗总量弹性管理,因此“能源消耗总量增速”指标暂不执行;根据国家“十四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安排,“主要污染物总量减少”指标相应调整为“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森林覆盖率等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28个预期性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等23个指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进出口总值增速、民营经济占比、税收增速等5个指标未达到预期(详见表1)。
表1: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序号 |
指 标 名 称 |
2021年预期 |
2021年 完成预计 |
1 |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
7.5 |
8.3 |
2 |
农业增加值增速(%) |
4.7 |
10.6 |
3 |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8.5 |
10.4 |
4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 |
15 |
17 |
5 |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 |
30 |
27.8 |
6 |
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 |
30 |
16.5 |
7 |
城乡收入比 |
2:1 |
1.97:1 |
8 |
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 |
30 |
38.7 |
9 |
科技进步贡献率(%) |
58 |
58 |
10 |
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 |
5 |
5.6 |
11 |
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速(%) |
12 |
17 |
12 |
服务业增加值增速(%) |
7 |
9.0 |
13 |
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 |
12 |
12 |
14 |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8 |
10.8 |
其中:民间投资增速(%) |
6.5 |
20 | |
1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
9 |
25.7 |
16 |
进出口总值增速(%) |
5 |
-26.9 |
17 |
服务贸易增速(%) |
5 |
5 |
18 |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
6000 |
6461 |
19 |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1 |
2.2 |
20 |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6.5 |
6.7 |
21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
126 |
129 |
22 |
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80 |
80 |
其中:民营经济占比(%) |
75 |
74 | |
23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 |
9.5 |
15.4 |
其中:税收增速(%) |
8 |
-11.6 | |
24 |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8 |
8.8 |
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8.5 |
10.3 | |
25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
>320 |
324 |
26 |
森林覆盖率(%)* |
48 |
48 |
27 |
能源消耗总量增速(%)*▽ |
/ |
/ |
28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
完成 |
29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
完成 |
30 |
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吨)*▽ |
/ |
/ |
其中: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减排量(吨) |
511.35 |
完成 | |
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吨) |
18.2 |
完成 | |
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吨) |
14.09 |
完成 | |
氮氧化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吨) |
91.4 |
完成 | |
31 |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
<0.025 |
0.021 |
32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1.7 |
63 |
33 |
新增城镇就业(万人) |
0.8 |
1.4 |
34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5.5 |
5 |
35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2 |
2 |
注:1.加“*”为约束性指标,其他为预期性指标。
2.加“▽”为依据国家对省市考核指标进行调整变化的指标。因国家层面不再将能 源消费总量增速作为硬性约束指标,突出能耗强度优先、能耗总量弹性管理,暂不执行第27项“能源消耗总量增速”指标。根据国家“十四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安排,第30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少”指标相应调整为“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
未完成指标说明:高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因受原材料上涨压缩利润空间影响,发展未达到预期;进出口总值因受国际贸易摩擦和疫情双重冲击,导致较大幅度下降;民营经济因民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今年减产停产规上工业企业达到90家,导致发展未达到预期;税收收入因兑现助企纾困减税政策,有一定下滑。
一年来重点取得了以下成效:
- 现代产业体系更加优化
工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工业增加值增长9.5%,36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80.8亿元,增长12.2%。三大主导产业支撑有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健康美妆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9.1%、13.8%、20%,实现产值566亿元,增长15.2%。实物量指标加快增长,工业用电量、用气量分别增长19.6%、36.2%。产业集群构建加快,围绕主导产业精准招商,协议引资额达386.7亿元,总投资20亿元的爱玛科技西南制造基地一期建成投产,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63个,完成技改项目备案123个,建成市级数字化车间18个、市级智能工厂2家,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分别增长22%、12.6%、18.9%。
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增加值增长10.6%。粮食生产总体稳定,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82.9万亩,产量35.5万吨。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蔬菜播种面积36.1万亩,产量77.3万吨;水果种植面积11.5万亩,产量10.93万吨;生态渔业稳步发展,水产品总产量达3.9万吨;增长3.9%,生猪出栏47万头,增长32.2%,恢复正常年份水平。农业品牌培育加快,新增市级以上认定或评选的农业品牌15个,总数达58个,新增绿色食品73个,总数达267个。农业主体培育加强,新认定区级龙头企业10家,区级及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179家,土桥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加快延伸,新引进“蜀运来”“臻厨香”等农业加工项目6个,培育壮大“龙乡好礼”“东珠易田购”等本土电商品牌,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4.6亿元。
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龙城天街商圈业态不断丰富,成功引进福宴天下、天诺酒店等知名品牌入驻,商圈总营业额达9亿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力有效,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00.1亿元、530.8亿元,存贷比88.5%,贷款增速连续27个月保持10%以上增长,首创“用能贷”金融产品被市金融监管局在全市推广运用。文旅品牌发展加快,获评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土桥镇和六赢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成功举办中华龙狮大赛、原乡风情马拉松、安居端午龙舟赛等主题赛事活动,全年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亿元。
- 融入新格局步伐加快
有效投资不断扩大。开展“抓项目稳投资”专项行动,聚焦投产项目抓达产、竣工项目抓投产、在建项目抓进度、签约项目抓开工,实施重点项目202个,完成投资342.9亿元,会通新材料、红岩方大等37个项目全面完工(投产),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正式启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建成5G基站344个,总数达1484个,新铺设光纤1500公里,累计达4万余公里。提速补短板投资,少云、太平等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2亿元,增长10.8%,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50.2亿元,增长17.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1.8亿元,增长43.6%。民间投资活跃度上升,今年以来增速持续高于全社会投资,占比达60%左右。
消费活力加快释放。集中开展汽摩购销展、川渝特色商品展等大型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拓展消费新场景,提升假日消费、旅游消费、夜间经济,有力刺激消费回暖向好。消费内容不断丰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拉动五金、电料类批发额及家具、建筑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大幅增长。“周末到铜梁”传唱市内外,文旅、餐饮、住宿消费持续升温,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6.5亿元,增长25.7%。批发业销售额完成163.8亿元,增长51%;零售业销售额完成182亿元,增长29.3%;住宿业营业额完成2.9亿元,增长33.1%;餐饮业营业额完成51.3亿元,增长29.8%。
经济开放程度增强。优化外资外贸服务,落实“外资企业行政管家服务”制度。参与重庆市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实现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备案。稳步推进对外招商引资,成功引进新加坡叶水福集团冷链物流、韩国SMD株式会社化妆品基地外资项目,引资金额6000万美元。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联合重庆海关“一对一”帮扶铜梁龙韵果香、铜梁泰香农业等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走出去”。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2.5亿元。
- 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新突破
“融城”步伐加快。加快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建设,全面对接融入重庆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铜梁大足协同发展,“大铜新区”建设总体方案报市政府审核。加快推进区域性快联通道建设,合璧津高速基本完工,城轨快线璧铜线、渝遂复线高速全线开工,全力推进铜梁至两江新区快速通道前期工作,铜梁城区至新机场高速完成前期研究并积极争取纳入全市高速公路路网。铜梁至中心城区实现公交化运行,加速融入主城都市区“半小时通勤圈”。
“融边”持续发力。进一步深化川渝合作交流,联动区(市)县22个,签订各类合作协议37个。成功跻身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平台,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已上报国家审批。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与成都、自贡等11个地区成立龙文化旅游联盟。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铜安高速建设加快,成渝中线高铁实现开工。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梳理“跨省通办”事项210项,办结业务8973件,提升川渝服务便利化。强化创新资源对接,依托环成渝高校创新生态圈,设立四川大学新材料合作研发基地,推动涪江流域科创走廊建设。协同开展人力资源配置,联合遂宁、安岳、简阳成功举办“川渝携手创汇铜梁”第二届创业创新大赛总决赛。
- 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明显
城市提升行动深入实施。科创新城规划有序推进,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正式签约。淮远新区建设加快,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乡逢路、乡恋路等5条道路建成通车,书香路综合管廊主体结构全面完成。城市更新扎实推进,改造老旧小区16个,启动民主路片区棚户区改造。城市治理加快提升,“大城三管”持续深化,常态化开展“马路办公”和数字中心巡查,建成全市首个城管大数据库及城市管理执法智慧警务综合管理系统。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新建、改造城镇雨污管网70公里,新增公共停车位1417个,新改建城市公厕10座,建成投用晏滨路社区体育公园,完成龙兴大道、西环路绿化美化提档升级,新增城市绿地60万平方米。圆满完成国家卫生区复审。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强化示范引领,完成六赢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建成乡村振兴车间51个,提供就业岗位1500余个。美丽乡村建设进度加快,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71户,排查整治农村房屋安全隐患16万户,完成农村改厕3600户,建成农村公厕15座。农村“三变”改革持续深化,试点村占比达20%。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新发展集体经济项目72个,全年村社集体经济经营收入达8808.7万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实施1万亩农业水价改革项目,建设灌溉管道60公里。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推动乡村治理水平提升,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全面启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土桥镇河水村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即将进入交易挂牌程序。
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面开工,同心桥水库建设顺利推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建供水管网380公里。加快推进天府南至铜梁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完成农村薄弱电网改造项目33个,新增页岩气钻井51口,页岩气年产量突破1.5亿立方米。完成国省道升级改造32公里,硬化乡村振兴泥结石路330公里。
- 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中央、市委部署我区124项改革任务阶段性完成99项,全区改革经验做法获国家部委肯定和中央五家主流媒体刊发推广23条次。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统筹推进“一窗综办”,设立19个“无差别”综合窗口,整合进驻28家部门,实现552项事项一窗通办。推行政务服务智能“秒办”,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等125件事项实现上线运行。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改革,成功创建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开办企业时限压缩至2小时以内。开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项目池、资金池、资源要素池”平衡调度机制,独立工矿区转型升级产城融合PPP项目落地实施。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核心框架基本成形,国家高新区创建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创新平台更加丰富,新引进重庆文理学院微纳米广电与器件省部协调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市级创新平台3个,累计建成各级研发平台107个。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壮大,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1家、科技型企业254家。创新人才加快聚集,“近悦远来”人才环境持续优化,引进急需紧缺人才943名。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用好用活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95家企业获得贷款1.73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支出占地区比重达到2.2%,科技创新指数提升至63.7%,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
(六)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多措并举、靶向施策,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河长制”,开展“三率”专项行动,完成新一轮区级河流“一河一策”方案编制,“五个一律”治污模式列入全市典型案例。市级重要水功能区、城市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324天,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噪声环境功能区全部达标。持续开展“清废行动”,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启动实施“林长制”,扎实抓好森林资源“四乱”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在全市率先探索“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形成山林资源监管保护合力。
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加快污水处理设施提档升级,建成投用城市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技改升级镇级污水处理厂24个,新建工业污水处理厂2个,建成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68个。科学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水产养殖尾水6886亩,打捞清运河(江)面漂浮垃圾7600吨。新改建垃圾压缩站10座,建成投产年处理能力2万吨污泥肥料厂1座。实施国土绿化提升工程,建设营造林6467公顷,完成矿山生态工程修复15.3公顷。
(七)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就业创业稳中有进,持续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专项行动,促进城镇新增就业1.4万人,473名脱贫人员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强化创业融资帮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809万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972元、23303元,分别增长8.3%、10.3%。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双减”政策全面落地,妥善处理重庆巴川中学“公参民”问题,金砂小学、职教中心三期工程建成投用。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区中医院整体迁建、医疗健康区域信息平台及卫生应急系统提升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深入实施健康中国铜梁行动。安全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加快构建全民免疫安全屏障。全面优化养老服务体系,率先在全市全覆盖建设农村互助养老点,建成敬老院2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0个。弱势群体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累计帮扶各类困难群众2.4万人次。全面完成25件民生实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专栏1:2021年重点民生实事完成情况 |
(一)村镇设施建设方面 1. 维修加固C级危房约20户,拆除重建D级危房约80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71户,其中C级57户、D级114户) 2. 完成高楼镇涪江路塌岸治理工程;(主体工程完成) 3.对旧县街道、安居镇、安溪镇、大庙镇4个受灾镇街进行公路路基、砼路面、生产便道、排洪沟进行修复,塌方段堡坎修筑,修建混凝土挡墙,泵房加高、更换机泵、变压器等;(全面完成) 4. 实施乡村振兴泥结石路硬化330公里;(全面完成) 5. 新建农村供水管网290公里;(实际完成380公里) 6.实施农网改造项目,改造台区33个,新改建变压器44台、10千伏及以下线路30.85公里。(全面完成) (二)城区环境提升方面 (三)便民设施配套方面 9. 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30部;(实际完成75部) 10. 实现铜梁至渝北龙头寺公交化运行,开通城郊公交线路2条。(开通铜梁至龙头寺公交线路,开行投运城区至土桥、庆隆公交) (四)劳动就业创业方面 13.春送岗位(技能)活动,计划开展月嫂培训女职工40名;夏送清凉活动,计划慰问困难职工、高温一线职工代表约1000名;金秋助学活动,拟向困难职工子女、农民工子女代表发放爱心助学礼包500份;冬送温暖活动,计划慰问困难职工、元旦春节期间坚守工作岗位一线职工代表(如水、电、气行业)约300名。(实际完成家政服务培训女职工50名。夏送清凉慰问职工群众2500名。金秋助学活动,向困难农民工子女发放爱心助学礼包800份。冬送温暖活动,慰问困难企业3家,慰问劳模、困难职工、互助会特困会员、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一线职工等491名) (五)医疗卫生惠民方面 15. 免费婚前医学检查2800对;(实际完成3054对) 16.将2020年录入全国妇联“两癌”免费检查项目数据采集系统且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村贫困“两癌”妇女实施全覆盖救助。(救助17人,发放补助金18.5万元,实现应救尽救) 17. 续建完成高楼、庆隆2所敬老院,动工建设2所敬老院;(高楼、庆隆2所敬老院建成投用;动工建设大庙、蒲吕、平滩、白羊4所敬老院) 18. 建成农村互助养老点100个;(实际完成348个) 19. 为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部分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不含伤残人民警察、伤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5万人按100元/人标准购买“民政惠民济困”商业保险;(实际完成25721人) 20. 为50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为全区100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服务208人次,改造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194户) 21.为全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提高待遇,每人每月新增10元。(实际增发120元/人) (七)教育文化体育方面 22. 建成投用金砂小学迁建工程;(全面完成) 23. 2021年春期义务教育学校每生每天补助3元;2021年秋期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每生每天补助1.5元;食堂运行经费义务教育学校每生每天补助0.6元;(全面完成) |
社会治理与安全发展不断深化。持续深入推进“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工程,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巩固。建成社会治理大数据应用联合实验基地,强化基础数据收集,社会治理“智治”支撑力不断提升。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三级排查化解体系,社会治理能力有效提升。推动扫黑除恶常治常效,“村村见警”警务模式全国推广,严打“黄赌毒”“盗抢骗”“黑拐枪”“食药环”等各类犯罪,电信网络诈骗立案数、损失金额数在全市率先实现“双下降”,社会治安环境持续优化。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百日行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零发生”。打造智慧化典型应用,建成全市首个生态宜居及防灾减灾救灾大数据平台。持续巩固食品药品安全保障。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
2022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落实“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区委工作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大抓产业、持续强化民生保障,加快建设重庆西向发展桥头堡,努力争当成渝中部崛起排头兵,以实干实绩谱写铜梁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区第十六次党代会议、区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综合分析2022年宏观形势和经济增长支撑因素,全区2022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7.5%左右。主要考虑:一是同我区经济发展阶段和现实环境相适应,我区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经济总量、产业集群还有待进一步壮大,需要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2021年以来经济运行持续受到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等多重因素制约,经济增速呈现回落态势,因此2022年目标不宜定得过高。同时,也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预留充足空间。二是兼顾“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现,我区“十四五”期间年平均增长目标为7.5%,2021年预计完成9%,2022年继续保持与“十四五”年均增速相当,可以为未来几年预留一定的浮动空间,确保“十四五”规划目标全面完成。三是体现主城新区主力军担当的责任要求,全市2022年经济增长确定的目标为5.5%左右,我区经济发展预期高于全市2个百分点左右,体现我区自加压力、主动作为,有利于引导预期、增强信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四是大抓产业发展具备支撑可能,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大抓工业、大抓产业、大抓实体经济和大抓开放发展,产业和实体经济将实现较快发展,能够支撑经济增长7.5%左右。为与经济增长目标相衔接,对标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设立35个主要指标,其中6个约束性指标,29个预期性指标(详见表2)。
表2: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期目标情况
序号 |
指 标 名 称 |
2022年预期 |
1 |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
7.5 |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 | ||
2 |
农业增加值增速(%) |
4.5 |
3 |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10 |
4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 |
15 |
5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 |
28 |
6 |
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 |
20 |
7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1.97:1 |
8 |
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 |
39 |
9 |
科技进步贡献率(%) |
58 |
10 |
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 |
9 |
11 |
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速(%) |
15 |
12 |
服务业增加值增速(%) |
8 |
13 |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8 |
其中:民间投资增速(%) |
15 | |
1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
12 |
15 |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21 |
16 |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8 |
17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
159 |
18 |
民营经济占比(%) |
75 |
19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 |
10 |
其中:税收增速(%) |
8 | |
20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4.5 |
二、创造高品质生活 | ||
21 |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9.7 |
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10 | |
22 |
新增城镇就业(万人) |
0.8 |
23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5.5 |
24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2 |
25 |
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 |
12 |
三、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 ||
26 |
进出口总值增速(%) |
12 |
27 |
服务贸易增速(%) |
5 |
28 |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
6500 |
四、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 | ||
29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
>320 |
30 |
森林覆盖率(%)* |
48.5 |
31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
“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虑 |
32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
33 |
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 |
/ |
其中: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 |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 |
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 |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 |
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 |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 |
氮氧化物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 |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 |
五、安全发展 | ||
34 |
粮食产量(万吨) |
≥35 |
35 |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
<0.025 |
注:加“*”为约束性指标,其他为预期性指标。
三、2022年重点任务
为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预期目标,2022年将认真贯彻落实区第十六次党代会议、区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定不移大抓工业、坚定不移大抓产业、坚定不移大抓实体经济、坚定不移大抓开放发展,持续强化城镇提升和乡村振兴,持续强化污染防控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强化民生保障和民生改善,持续强化风险防控和社会治理,奋力打造产业高地、文旅胜地、宜居美地和民生福地,努力建设产业竞争力更强、文化影响力更广、环境吸引力更大、群众获得感更多的新铜梁。
- 夯实工业支撑地位,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工业摆在突出位置,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供应链韧性,加大招商引资和企业培育力度,打造铜梁产业发展的支撑脊梁。
狠抓制造业发展。紧扣“3+N”产业发展体系,深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健康美妆等主导产业,推动产业上下游补链成群,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笔电和手机终端、智能家居制造,推动天合兴智能家居、铧富锦航空航天连接器结构件等项目开工建设,实现精鸿益智能终端配套项目二期、铭利达镁铝合金精密结构件等项目竣工投产。做强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新能源化升级,加快建设爱玛电动车整车生产、雅雅电动车研发生产、中车导轨电车车辆组装等项目,实现车舟汽车玻璃升降器总成及电机、朗基尔汽车零部件二期等项目竣工投产。培育健康美妆产业,强力推进“西部美谷”建设,积极推动中草集中药护肤品、旭妆现代化妆品、盛时达有机保健食品等项目落地,加快思特精细化工等项目建设。
专栏2:2022年工业振兴重点项目 |
电子信息:开工建设天合兴智能家居、铧富锦航空航天连接器结构件、李氏集团显示模组精密零部件生产基地,推进建设信而昌电子笔电精密连接器及移动硬盘外壳、新连刚笔记本冲压件等项目,完成建设铭利达镁铝合金精密结构件、精鸿益智能终端配套(二期)、竣邦精密模具及塑胶件、泽诚聚笔电及智能终端外观件材料研发等项目。 装备制造:开工建设克诺尔轨道交通制动系统、仕兴鸿精密数控机床制造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爱玛电动车整车生产、雅雅科技电动车研发生产、中车导轨电车车辆组装、东方迅达公铁两用车及轨道机车配件研发生产、昆山捷凌电子高端线束生产基地、百钰顺精密零部件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建成车舟汽车玻璃升降器总成及电机、朗基尔汽车零部件二期、诚川精密数控加工、博亦汽车零部件等项目。 健康美妆:开工建设中草集中草药护肤品、旭妆现代化妆品、金晖建鑫铜梁洗护用品、友昌集团日本贝亲母婴化妆品、康容化妆品、国创医药有限公司现代化医药智能研发、盛时达有机保健食品等项目;推进建设思特精细化工产品研发生产、万洋众创城美妆智谷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完工绿野生化技术有限公司整体搬迁项目。 特色产业:推进凯盛君恒药用玻璃项目建设,加快实施西南水泥迁建技改项目。 工业基础设施:开工建设科技大道、育才大道、科创大道、英才大道、全蒲大道、蒲旧大道、大庙园区基础设施、大庙园区企业服务中心装修工程等项目,推进建设美谷大道、美业大道、高新区工业配套保障项目(人才公寓)等功能性基础配套设施项目,完成“西部美谷”展示中心建设。 |
狠抓高新区建设。充分发挥高新区工业主平台、主阵地、主支撑作用,围绕产业链布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升促建”加快建设国家级高新区。坚持“高”和“新”发展定位,强化“建链、补链、强链”,建构发展能级合理连续的产业梯次结构。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统筹推进“一中心、两组团”建设。推动高新区“扁平化管理、企业化运行”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内部管理架构和机构职能。
狠抓招商引资。开展专业招商,推行管委会、区属重点国有企业一体化招商,打造专业招商平台,探索市场化招商机制,持续引进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进一步完善供应链、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力争全年协议引资600亿元以上,实际到位160亿元以上。着力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专业招商队伍,积极开展重大招商推介活动,优化驻外挂职招商,搭建第三方平台,促进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外务实合作,形成更加开放格局。
狠抓企业培育。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强化领军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家,加快推动产业智能化、数字化,建成数字化车间20个、智能工厂2个,推动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50个以上。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产品创新、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力争新增“专精特新”企业5家。推动企业上云上市,新增上云企业10家,加快推进昆凌电子、和泰润佳、百钰顺等企业上市。大力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家。
- 繁荣壮大现代服务业,推动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鼓励现代服务业扩规上档,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提档升级商贸服务业。持续丰富商贸业态,提升龙城天街商圈步行街,推动商圈复合型、多样化发展。规划建设淮远新区新型商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业态。繁荣壮大夜间经济,积极培育夜间观光游憩、文化体验、特色餐饮、时尚购物等夜间经济产业。持续抓好专业市场培育,有序推进百货快消品市场和再生资源市场建设,规划建设汽车二手车交易市场。改造升级农贸市场3个,建成智慧化菜市场2个。新增限额以上商贸单位30家以上。优化城乡共同配送体系,发展冷链、仓储、电商物流,加快建设区镇村三级物流体系。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深入挖掘龙文化精髓,开展龙文化“十个一”活动,打造“追梦·铜梁龙”山水实景演出节目,研发一批龙文化创意产品。完成安居古城文庙、县衙保护性修复,推进巴岳山玄天湖业态提质,打造玄天湖水上运动娱乐项目基地,启动安居古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巴岳山玄天湖市级旅游度假区创建。规划建设小北海农文体商旅试验示范区,提升荷和原乡、奇彩梦园等景区品质,打造安溪谭洪、水口大滩、安居杨乐、侣俸西岳等乡村旅游点,新改建一批旅游精品民宿,提升“周末到铜梁”营销品牌影响力。
优化现代金融业和专业服务业。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金融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动广发银行、华夏银行铜梁支行落户。用好100亿元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实现区内项目投资10亿元以上。持续开展首贷续贷中心定点服务和“金融大走访”活动,精准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依托龙城天街和淮远新区平台载体,吸引总部企业、企业区域性总部落户,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培育发展专业服务业,做精做专会计、法律、人力资源等行业,做强做优研发设计、咨询管理、建筑服务等行业。
培育房地产市场和建筑类产业。加快推动现代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特级总承包企业和一级总承包企业。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推动建筑业数字化。严格落实“房住不炒”要求,引导房地产开发商形成产品差异,倡导以质量和服务为竞争,促进住房消费良性循环。发展和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引进培育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1家以上。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推动城市结构调整优化和品质提升。
(三)持续扩大内生动力,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有效投资拉动作用,建立完善项目储备库,强化项目前期工作和过程管理,实施重点项目175个,年度完成投资364亿元。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速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工业投资稳定增长。聚焦房地产供需两端,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投资平稳运行。创新投融资模式,规范和加强PPP项目投资,盘活存量资产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推动重点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建设资金筹集力度。
加快释放消费潜力。积极参与“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托育、家政等消费产品和项目,增加服务性消费供给。拓展消费新场景,提升假日消费、旅游消费、夜间经济,积极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网红经济、居家经济、无人经济、美丽经济。培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着力培育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消费形态。激发居民消费活力潜力,鼓励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促进节假日消费。营造安全友好的消费环境,建立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重要产品追溯等机制,鼓励线下实体店自主承诺无理由退货,推广消费环境经营者首问责任制和赔偿先付制度。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抢抓重庆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RCEP先行示范区机遇,理顺外贸招商引资体制机制,用好出口信保、利用外资奖励等外经贸扶持政策,加快培育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支持企业“抱团出海”。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及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有序推动龙文化及相关产品“走出去”。强化中新(重庆)示范项目对接合作,打造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重要承接地。组团参加西洽会、智博会、进博会等大型对外开放交流平台,助力企业申请广交会展位,吸引更多高质量项目落户铜梁。积极推进制造业、金融等领域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500万美元。
(四)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积极对接“一区两群”协同发展,加快打造带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动力源。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一批合作平台和项目建设,依托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争取更多涉铜事项获得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统筹推进川渝合作产业园建设,确保铜遂人才共育园、铜遂美妆产业合作园等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积极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与遂宁、资阳等共同打造跨区域合作先行示范区。主动对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打造特色消费聚集区。加快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体系,提速建设成渝中线高铁、城轨快线璧铜线,积极推进市郊铁路西二环线、渝遂绵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协调争取团结村至铜梁至成都货运铁路、汉南大泸城际铁路纳入上位相关规划。完善高速公路网,大力推进铜安高速、渝遂复线高速建设,力争开工建设渝遂高速扩能铜梁至潼南段。加快推动跨区域重大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开工天府南至铜梁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长征渠水利工程前期工作。
积极对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高标准完成“大铜新区”规划编制,加强优势互补,促进资源共享,推动两地相向发展。立足主城都市区,全面对接重庆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建立协同发展机制,积极对接两江新区和西部科学城,优化城市产业空间,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成果转化,争取配套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项目落户铜梁。对接中心城区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与名校合作办学,与优质医疗机构建立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机制。加强对口协作,携手巫山重点推进产业发展、文旅协作、人才交流、民生共建,促进铜梁·巫山产业协作园发展,探索“飞地经济”等建园方式。
(五)深化改革促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动能
深入推进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改革,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发展环境更加卓越,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持续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落实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统筹推进“一窗综办”和“一件事一次办”,持续深化“智能秒办”建设和“四零”改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信用+文旅”应用场景,稳步开展农户信用体系建设试点。落实企业纾困政策措施,抓好“全员服务专员”制度,精准服务企业“解七难”。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深化镇街及园区财政体制改革,厘清区与镇街、园区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全域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完善“三权”分置,盘活农村土地1万亩。探索集体经济管理人员激励机制,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激活人、地、钱等关键要素,推动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主动对接西部(重庆)科学城和西部(成都)科学城,大力引进开放式高端研发机构,建成市级以上研发平台8个。壮大优势创新力量,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力争新培育科技型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双新”产业产值增长18%以上。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施龙乡英才集聚工程,力争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300名。对接落实“重庆英才计划”,加强创新领军人才激励,加快集聚青年人才,大力培养引进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着力优化创新生态,优化创新投入、创新决策、政策保障和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创业投资种子引导基金和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导作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以上。
(六)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精准落实“五个振兴”要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绘就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美好图景。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负责制,建设高标准农田8万亩,巩固提升20万亩绿色蔬菜、12万亩优质水果、6万亩生态水产养殖基地,稳定生猪出栏45万头以上,保障粮食、蔬菜、生猪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全覆盖制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加大莲藕产业发展支持力度,规模拓展至4万亩,争创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兔管家”肉兔示范园,全区出栏肉兔200万只以上。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建成全市最大的标准化畜禽集中屠宰中心,启动美食中央厨房项目建设。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建设农业科技信息中心、绿色蔬菜研究院。加强农业品牌培育,力争新增绿色食品8个以上,新增市级以上认证或评选的农产品品牌10个以上。
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强化规划先行、示范引领,分层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20个。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建成同心桥水库,建设太平水厂一期,延伸农村供水管网200公里。新建农村联网公路50公里、硬化泥结石路100公里。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大力推进农村房屋“六改”,改造农村旧房1700户、卫生户厕2000户,新改建农村公厕10座。推动污水治理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持续开展再生资源、废弃农膜回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5个、绿色示范村庄2个。全面强健基层组织,配强“带头人”,回引“年轻人”,锻造一支“不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推广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常态化评选“新乡贤·好乡亲”“最美家庭”“最美院落”“最美村居”,激发乡村文化活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完善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措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大力开展扶贫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迈进。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深化与巫山县、西藏芒康县对口协作,持续推进消费扶贫、就业扶贫和教育卫生扶贫。
专栏3: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
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开工建设莲藕产业发展项目、叶水福西部冷链物流枢纽、标准化畜禽屠宰中心(二期)项目、美食中央厨房项目。 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太平水厂工程一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项目,推进建设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铜梁段),续建并完成2021年土地整理、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同心桥水库工程。 环境整治:改造农村户厕2000户,新改建农村公厕10座。 |
(七)强化城镇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导向,扎实推进城市提升行动,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建设“近悦远来”的美好城市。
持续推进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报批,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提速建设淮远新区,加快推进融媒体中心、美术馆等项目建设。加快科创新城大学园片区、高铁站片区建设,启动建设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铜梁校区。打通迎宾东路连接龙腾大道,推进龙腾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旧城居住条件,改造老旧小区10个以上、棚户区3个,加装老旧小区电梯70部以上。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启动白土坝、华夏康城片区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工程;完善城市骨架路网,打通金龙一路、法建路等断头路4条;科学规划停车位和城市公厕,有序推进共享单车科学布点。持续实施坡坎崖绿化美化和绿地公园更新提质,新增城市绿地40万平方米。完善城市公交布局,建成蒲吕至龙城天街导轨电车线路。深入推进场镇提质,实施场镇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三年行动,围绕“补短板、排隐患、提品质”要求,完善停车场、农贸市场、休闲广场等场镇基础设施。坚持“一镇一主题”,推动少云、大庙建设全市美丽宜居示范乡镇,支持安居、平滩等重点镇组团式发展,推动一般镇串珠式发展。
创新推动城市管理。积极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和城市管理智能化应用场景建设,推进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转型升级。推行城管“柔性执法”,落实“轻微免罚”,推进“以学代罚”。强化“大城三管”“马路办公”,持续开展城区交通秩序、违法建筑、市容秩序等专项整治行动,营造干净、整洁、雅致、有序的城市环境。提升“五沿带动,全域整治”成果,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健全垃圾收运体系。探索“街区制”,建设“门前三包”“五长制”示范道路6条,打造一批“精品街巷”。巩固创建扬尘控制示范工地10个,力争创建市级安全文明工地2个。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
专栏4:2022年城市提升重点项目 |
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铁佛变电站、淮远河变电站10千伏出线新建工程、金龙220千伏变电站3号主变扩建工程项目、川气东送二线(四川威远至浙江温州)项目、足202脱水站页岩气外输管道(铜梁虎峰至重庆高新区虎溪)项目,推进建设淮远新区片区架空强电管线下地项目,建成500千伏铜梁站-全德220千伏线路送出工程。力争开工天府南至铜梁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 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东城污水处理厂(二期)、中水回用项目。 城市配套项目:开工建设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铜梁校区、重庆科技学院铜梁校区、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铜梁校区、气象科技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配套提质、民主路片区改造、龙腾片区基础设施、白土坝及华夏康城片区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姜家岩环卫作业综合基地、新型智慧城市“智能中枢”(一期)、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场镇提质建设、虎峰体育公园、城区农贸市场提档升级,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项目,全面完成汇龙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房地产项目:推进建设金科·原乡溪岸、金川紫云府、昕晖·璟尚、集美东方二期、龙樾熙城、金科·原乡美苑、金科·原乡山屿、巴川府、巴川郡、中梁·融创云璟、邦泰·颐和上院一期工程、升伟·原香郡项目,全面完成龙廷·天悦、龙城首府项目。 |
(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发展魅力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狠抓落实,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在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上取得新成效。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强化工业、交通、建设等领域协同共治,有效降低臭氧、PM2.5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0天以上。加强水污染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短板,确保涪江、琼江、小安溪铜梁段水质保持或优于Ⅲ类,创建琼江川渝跨界示范河流和淮远河市级示范河流。强化土壤管控修复和固体废物管理,深化渣场等污染整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药、化肥和抗生素持续减量增效。全面整改销号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
推进生态环境修复。深化落实“林长制”,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科学规划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森林抚育等林业重点项目,协同推进涪江、琼江等跨境河流生态廊道建设,保护修复毓青山、巴岳山等山脉生态系统,共筑绿色生态屏障。开展国土空间土地综合整治,强化重要水源地、人口密集场所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扎实开展矿山修复,积极创建绿色矿山。全面做好长江干支流“十年禁渔”工作。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强能源“双控”,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完成碳达峰行动方案及“十四五”行动计划编制,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健康、环保等资源利用高、生态效益好的新兴产业,推广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和新型建材。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开展“光盘行动”。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统筹布局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引导居民绿色出行。
(九)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发展成果共享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就业创业工作,落实就业公共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五险”应保尽保。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强化重残人员、重病人员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全面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提速建设一批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促进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全面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建设淮远新区小学,新建白龙小学,迁建关溅小学,加快实施铜梁中学淮远校区、铜梁巴川中学等新扩建工程,深化“双减”工作,锻造德才兼优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双优”“双高”计划,建成高水平职教实训及培训中心。提高卫生健康服务质量,推进区中医院通过“三甲”复评,启动甲级基层医疗机构评审工作,落实好“区管镇用”“镇聘村用”人才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推动健康中国铜梁行动,进一步完善体育运动设施,积极承接中华龙狮大赛、重庆市摔跤冠军赛等体育赛事,办好马拉松、气排球等群众体育活动,营造全民健身氛围,推进全国健康促进区创建。完善养老托幼体系,全覆盖建成镇级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互助养老点,加快蒲吕等4所敬老院建设,建成低收入人口监测平台和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城市小区互助养老试点,推进“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增加普惠性养老服务床位300张。大力发展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托育服务,建成庙坡幼儿园,新增普惠性学位1100个。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托位260个,不断满足育儿家庭多样化托幼服务需求。围绕群众“急难愁盼”滚动实施25件民生实事。
专栏5:2022年社会事业重点项目 |
教育项目:开工建设白龙小学、少云小学(关溅小学)迁建工程、安居中小学迁建工程、铜梁一中食堂扩建和车行桥修建工程、铜梁巴中扩建工程,推进建设铜梁中学淮远校区、铜梁二中扩建工程等项目。 医疗养老项目:推进建设中医院整体迁建项目、基层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项目、医疗健康区域信息平台及卫生应急系统提升工程等项目,完成建设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重症医学科等业务用房改造、第九特困供养设施(敬老院)、第十特困供养设施(敬老院)、第十二特困供养设施(敬老院)、第十四特困供养设施(敬老院)。 |
专栏6:2022年重点民生实事 |
(一)村镇设施建设 1.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农村供水管网200公里。 2.实施农村道路建设,新建农村联网公路50公里、硬化农村泥结石路100公里。 3.实施农村户厕改造和农村公厕建设项目,改造农村户厕2000户,新改建农村公厕10座。 4.开展农村电网薄弱环节治理,新改建线路43公里,新增、迁移变压器54台。 (二)城区环境提升 5.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0个以上。 6.实施城区断头路及公共停车场建设工程,建成银柿路延伸段及金砂东路延伸段、中南路淮远古韵一期与二期断头路建设工程、金龙一路(锦天水岸至中南路段)、法建路等4条断头路。增设公共停车位600个(建设200个、施划400个)。 7.实施街头绿地提质工程,开展城区、巴川河两岸的5000平方米闲置、裸露地整治和5000平方米街头绿地整治。 (三)便民设施配套 8.建成铜梁中学龙山校区与凤山校区之间人行立体过街设施。 9.完成新建城区公厕5座,改建城镇公厕5座,新改建城镇垃圾清洁运输设施2座。 10.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70部以上。 11.完成40台电动汽车充电终端建设。 12.完成城区老旧天然气设施改造,安装燃气泄漏安全保护装置5.5万处。 (四)劳动就业创业 1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培训6000人次。 14.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000万元以上。 (五)医疗卫生惠民 15.为全区2.5万名城乡妇女免费提供“两癌”筛查;对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两癌”患病妇女,实施全覆盖救助。 16.开展婚前医学检查,为拟结婚对象免费进行婚前医学检查。 17.完成虎峰镇、平滩镇中心卫生院基层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 18.为区内新生儿免费提供49种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初筛。 (六)民政扶弱济困 19.实施城市养老互助点建设项目,建成城市小区互助养老点5个。 20.完成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21.为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参保“惠民济困保”。 22.为80名0-6岁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服务;对200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为全区持证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七)教育文化普惠 23.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累计新增普惠学位1100个。 24.免费为全区(约99000名)中小学生进行2期视力检查,并提供视力健康指导服务。 25.完成流动文化服务进村1000场。 |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抓牢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加强中高风险地区来铜返铜人员排查和重点场所管控。进一步夯实防控保障基础,强化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推进加强针疫苗接种,引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统筹安全稳定工作,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常态化落实安全生产监管“十条措施”,扎实开展道路交通、施工建设、危化品、消防等重点行业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防范遏制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创建全市安全用电示范区。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完善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工作。提高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区建设,构建三级矛盾纠纷综合调处平台,推进“雪亮工程”扩点补面,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开展突出信访问题专项治理,加强电信诈骗、跨境赌博等新型犯罪打击治理,不断巩固全区和谐稳定良好局面,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名 词 解 释
1. “两点”定位: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
2. “两地”“两高”目标:“两地”即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两高”即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3. 发挥“三个作用”: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4. “六稳”“六保”:“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5. 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指政府Public与私人Private之间,基于提供产品和服务出发点,达成特许权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伙伴合作关系,其优势在于使合作各方达到比单独行动预期更为有利的结果,即政府的财政支出更少,企业的投资风险更轻。
6. 大铜新区:依托成渝中线高铁铜梁站、大足石刻站周边及高速公路,重点选取位于大足、铜梁城区间接壤地带的镇,整合利用既有资源条件加快新区建设,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平台,推动大足铜梁相向发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空间。
7. 大城三管: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
8. 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通过新建长江、嘉陵江提水工程,向渝西地区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兼顾改善受水区河流生态环境用水,并退还被挤占的农业灌溉用水。
9. 三率:污水收集率、污水处理率、处理达标率。
10. 五个一律:肥水养殖一律坚决禁止、畜禽养殖场一律严格管控、城镇生活污水一律应收尽收、不达标排放的工业企业一律限期整治或关闭、所有水域一律清漂。
11. 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12. 枫桥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之后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
13.两个确立: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14.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15. 一中心、两组团:一中心是指蒲吕、姜家岩、白土坝,两组团是指旧县组团和大庙组团。
16. 龙文化“十个一”活动:成立一个龙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形成一套龙具、龙舞标准,建设一支国家级舞龙队,建设一批龙灯彩扎基地,办好一个龙灯文化节会,创作推广一批龙文化文艺精品,开发一批龙文化特色产品,开展一批常态化龙舞演出,编写推广一本龙舞教材,建好用好一个龙文化展厅。
17. 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简称,是以发展中经济体为中心的区域自贸协定,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于2020年11月15日正式签署,成员包括东盟十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覆盖世界近一半人口和近三分之一贸易量,成为世界上涵盖人口最多、成员构成最多元、发展最具活力的自由贸易区。
18. 长征渠引水工程:涉及川渝两省市的重大工程,主要取雅安青衣江水源,总干渠404公里,经四川安岳县进入重庆,建成后年均引水32.5亿立方米,惠及四川7市28县(市、区)和重庆15个行政区及重庆高新区、两江新区。
19. 飞地经济: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20. 解七难:解决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的融资难、降本难、兑现难、引才难、升级难、交往难、订单难问题。
21. “双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22. “四零”审批:铜梁区依托重庆市开办企业“一网通”平台,推行开办企业申报零材料、零费用、零见面、零跑路。
23. 六改: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棚、改院。
24. 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和摘帽不摘监管。
25. 柔性执法,轻微免罚:在坚持依法行政前提下,针对轻微、首次、能及时整改的违法行为,广泛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警示告诫、指导约谈等方式,努力做到宽严相济、法理相融,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26. 以学代罚:通过要求当事人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普及法律知识,代替罚款。
27. 五长制:街长制、路长制、巷长制、楼长制、店长制。
28. 五沿:沿城区周边、沿旅游景区(园区)周边、沿国(省、县)道公路两边、沿高速公路两旁、沿区域河流两岸的各镇街属地范围内。
29. 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指我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碳中和”指力争在2060年,企业、团体或个人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30.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在长江干流重庆段及三峡库区回水区,嘉陵江、乌江和涪江重庆段两岸第一层山脊线(或平缓地区江河两岸外1000米左右)范围内(面积约873万亩,涉及重庆28个区县),拟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营造林315万亩。
31. “双控”:总量控制、强度控制。
32. “两高”项目:高耗能、高排放项目。
33. “双优”“双高”计划:优质中职学校和优质专业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
34. 安全监管“十条措施”:(1)安排部署,“两重两新、四个必须”抓发动;(2)宣传造势,常态运用“三个工具”造氛围;(3)责任到人,“实名监管、担子在肩”传压力;(4)尽职尽责,三个层面“日周月”促落实;(5)督查警示,“四个抓手、追责问责”见实效;(6)严格执法,“四个要求、从严从重”强作风;(7)群众举报,“全面发动、全员参与”广监督;(8)诚信管理,“三个挂钩、激励约束”建导向;(9)节点值守,“压实责任、应急响应”严防控;(10)专家服务,“落实三建、优化服务”治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