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铜梁区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
2024年,铜梁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历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和市委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切实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支撑。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4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坚持党的领导,统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常态化机制,充分利用区级专家宣讲团、“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宣讲团、“理润龙乡”“青言青语”等宣讲力量,深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七进”活动,全年开展各类主题活动36场次。二是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区政府主要领导坚持加强对法治政府建设的组织领导,亲自谋划重大项目、部署重要工作、过问重大问题、协调重点环节,专题调研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通过召开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调研等方式,审议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研究重大行政决策、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重大投资事项等重要涉法议题,推动“大综合一体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法治化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落地落实。分层分级制定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指导清单。深化落实学法、考法、述法制度,组织52名区管领导干部参加学法考试和旁听庭审,对105名党政主要负责人开展述法测评,好评率达99.7%。三是有效发挥法治督察监督职能。在全市率先出台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监督、巡察监督、法律监督、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衔接配合机制,将法治建设情况纳入区委巡察内容清单,全面推行基层法治观测点和法治观察员制度。开展2024年度全面依法治区暨法治政府建设综合督察,反馈问题95条、发出整改督办单37份,切实做到全过程闭环督察整改到位。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场景应用,开展2次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第三方评估,整改问题46条。
(二)转变政府职能,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一是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化市场准入退出改革,推行企业名称申报承诺制。以“企业创新积分制”改革试点为契机,设立“创新积分贷”平台,帮助10家企业获得贷款6200万元。建立“政银企”对接平台,帮助326家企业融资6.62亿元。建立公平竞争会审、约谈制度和抽查机制,提出政策措施修订或废止建议28件,在全市率先完成长江经济带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情况第三方评估。二是构建便民利企的政务环境。深化“一门办”“一窗综办”“一件事一次办”“一网通办”等政务服务工作,全区1460项政务服务事项集中进驻区市民服务中心办理;全年累计办理业务44万余件,在全市率先实现户籍业务“全区通办”。已办理“一件事一次办”事项业务3万余件、满意率99.99%。全面落实362项“川渝通办”事项、办结6万件。三是优化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制定培育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五条措施、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八条措施等15个方面政策供给包,为依法惠企助企提供制度支撑。制定《重庆市铜梁区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2024—2027年)》,推动39个方面160条重点任务落地落实。扎实开展不平等对待企业政策文件专项清理,废止文件23件。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持续用好企业服务直通车、“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一企三员”等制度机制,定期召开党政亲商恳谈会,闭环解决企业问题546个。
(三)完善制度体系,持续提升政府决策质效。一是推进合法性审查工作。聚焦全区重点工作提供合法性审查“专班服务”,全年审查重大决策事项、涉法议题等333件,提出法律意见498条。二是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编制公布《铜梁区2024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将铜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等5项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纳入目录并落实全过程管理,全年开展重大决策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56件。三是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建设“回头看”,核查补充入库5件、下架14件。全年合法性审核行政规范性文件19件,备案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23件,向市政府报备行政规范性文件8件,连续六年保持“零纠错”。
(四)深化改革引领,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一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承接区级行政执法事项10715项、占比86%,行政执法事项综合率73%。深化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推行“一张清单管权责、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套机制管运行”工作机制,开展日常巡查7247次,执法人员活跃率达100%。推进解决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制式服装和标志配备问题。二是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开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专项行动,电信网络诈骗数、损失金额数保持双下降。扎实开展违法建筑治理工作,立案查处504件、整治1.07万余平方米。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9起、罚款166.8万余元。加大“非法营运”打击力度,查处非法营运案件163件。三是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深入推进“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完成中期评估。全年集中评查行政执法案卷354件、合格率达98%。建立涉企行政处罚备案和回访机制,开展涉企行政检查1370件次、排查整改安全隐患960起,报备涉企处罚案件13件。
(五)坚持为民导向,全面夯实基层法治根基。一是有效推进矛盾纠纷依法化解。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深入推进多元调解“融网进楼”改革专项行动,调解矛盾纠纷18596件、成功率达99.72%。打造市场监管行业“呐姐工作室”行政调解品牌,相关案例被市委评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二是持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大力开展“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培育“法律明白人”1665名,村居法律顾问平台用户数达26万余户,开展法律服务7.2万余次。开展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工作和审查起诉审判阶段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深化“援调对接+司法确认”工作模式,办结法律援助案件906件、挽回经济损失1012.96万元。三是深入推进“八五”普法规划落地落实。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开展“法律七进”普法宣传1000余场次,《建康说法》普法栏目发布视频18期。构建“校内思政教师+法治副校长”双师共育模式,相关工作获“第二届法治时代创新论坛创新案例”奖。“普法+非遗”工作获司法部“法治乡村基层行”宣传报道,两篇普法案例纳入司法部案例库推广。
(六)强化监督制约,依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一是自觉接受各方监督。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统筹数字化平台建议提案办理,全年办理建议337件、提案283件,满意率分别达99.1%、99.7%。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财政、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制。二是持续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政务公开专区建设,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9万余条。畅通政民互动交流、及时回应关切,按时办结区长公开信箱来信378件、群众满意率达99%,就政策出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58次、采纳意见27条。严格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审查、联席会议、合法性审查等工作机制,高标准办理依申请公开事项,因信息公开导致的行政败诉和复议被纠错数量大幅减少。三是提升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质效。充分发挥行政复议监督依法行政、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等作用,全年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198件、增长230%,办结172件,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率达95.93%,行政复议纠错率为5.26%。全年一审行政诉讼案件120件、败诉率5.8%,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连续三年保持100%。
(七)坚持数智赋能,持续深化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一是提升一体化平台支撑能力。推广“渝快政”“渝快办”和IRS平台,推进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归集公共数据4785类、7.4亿条,数据治理合格率100%。推进数据资源下沉,承接市级回流数据135类,拆分下沉至镇街48类。完成区级数据仓和区卫生健康委部门数据仓建设,建成全区物联感知汇聚平台,接入各类摄像头、燃气报警器等重点感知资源40类、36万个。二是推进数字化应用和场景建设。积极推进“渝快办”重构上线,配置上线36家部门10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办理业务20万余件。深化电子证照共享,推动371类证照跨地区、跨部门互认。推动“家医有约”“农村道路摩托车交通安全管理一件事”“电力负荷储能智管”等区级特色应用上线“渝快办”,探索打造交通出行、就医购药、景区出入等渝快码接入场景。三是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执法。积极推进智慧执法、APP掌上执法,区级行政执法部门全量入驻“执法+监督”数字应用,实现统一执法指挥调度、执法要素智能关联、执法文书自动生成,拓展执法应用场景41个。
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不足
2024年,我区法治政府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法治政府建设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在法治化营商环境、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等重点工作上仍需发力;在培育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打造特色亮点上仍需突破;在部分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难点工作上仍需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二是行政执法工作有待进一步强化。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还需加强,大综合一体化改革后的管执协同还有短板,行政执法协调监督职能还需充分发挥。三是基层法治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镇(街道)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还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谋划,基层法治力量配备不足,综合执法队伍能力仍需提升,镇(街道)合法性审查工作还需突破。
三、2025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工作思路
(一)持续强化法治政府建设领导。推动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常态化机制,深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七进”活动。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落实情况总结评估。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专题述法考法制度,健全法治建设情况定期通报、督导机制。深入推进法治领域重点改革任务,积极培育法治政府建设标志性成果。
(二)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聚焦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迭代升级惠企政策措施。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开展“委办局长走流程”活动,全面提升“三服务”水平。完善规范性文件和公平竞争审查衔接制度,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强化“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理念,探索建立涉企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制度,扎实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探索引进专业力量为辖区企业提供涉外法律服务。
(三)持续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强化数字化支撑,推动政府、公众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决策协商。科学编制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并实行全过程管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作用,对常务会议题、重大合同等实行严格合法性审查。
(四)持续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推“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促进行业监管与综合行政执法关联衔接、一体协同。稳步实施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开展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强化涉企行政执法监督,深入实施涉企处罚报备制度。
(五)持续提升行政复议应诉质效。加大行政复议宣传和引流力度,优化升级行政复议便民(便企)联系点制度,进一步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全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继续保持100%。强化府院、府检联动,推动区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实体化运行,协同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六)持续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开展“八五”普法总结验收,落实精准化普法宣传机制和普法责任制。加强信访法治化建设,持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机制。推动平安铜梁建设,着力构建新时代大调解工作格局,推进“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加强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实施“莎姐守未”专项行动,预防减少危害公共安全重大案事件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