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其他法定信息 >政策文件 >政策文件

  • 11500224305232152D/2022-00196
  • 铜卫〔2022〕33号
  • 卫生
  • 其他公文
  • 铜梁区卫生健康委
  • 有效
  • 2022-06-15
  • 2022-06-24

重庆市铜梁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铜梁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铜卫2022〕33

重庆市铜梁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铜梁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医疗卫生机构:

《重庆市铜梁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铜梁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615



第一章规划背景 ......................................4

第一节发展基础 4

第二节面临形势 7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8

第一节指导思想 8

第二节基本原则 9

第三节发展目标 10

第三章重要任务 12

第一节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2

第二节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14

第三节实施健康中国铜梁行动 15

第四节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19

第五节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20

第六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2

第七节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 24

第八节加快健康信息化建设 24

第九节提高行业综合治理水平 25

第十节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 26

第四章重大工程 27

第一节区级医院能力建设工程 27

第二节基层能力提升工程 27

第三节临床学科振兴工程 29

第四节医学人才培养工程 29

第五章保障措施 34

第一节强化组织领导 34

第二节完善配套保障政策 34

第三节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35

第四节加强监测评估 36


重庆市铜梁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根据《健康中国重庆行动(2019—2030)》《重庆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铜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三五,我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协调发展,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彻底取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团化改革取得突破,基本建立一体化运行管理机制,绩效分配方案进一步优化。药品供应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建立药品集中采购机制,全面实施药品采购两票制。分级诊疗制度全面推进以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为龙头分别与镇街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帮助下级单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5项,培训基层人员1200人次。区内就诊率达到99.71%,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达65.03%,五年间下转病人数增长2.67倍。

(二)公共卫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建立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机制。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逐年增加,由2015年的40元提高到2020年的65元。聘请三方机构对基层单位公卫工作进行评估考核,考核结果与被考核单位经费补助直接挂钩。全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市排名从倒数第三跃升至第一。

(三)现代医疗服务体系逐步构建。按照建村、实镇、强区的基本思路,建成标准化行政村卫生室264镇街医疗机构、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100%完成区第三人民医院新建、区精神卫生中心扩建、双山与西河镇卫生院迁建,实施区中医院整体迁建,并为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新配置医疗设施设备。积极创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短缺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

(四)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6.96%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3%,人均预期寿命上升至78.47岁,婴儿死亡率降低至2.92‰,孕产妇死亡率0/10万,各项健康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五)爱国卫生运动蓬勃开展。定期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四害孳生场所全面清除完成农户改厕22738户。推进卫、生态村、健康村等一系列卫生创建活动,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

(六)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增民营医院4家,基本形成以公立医院为主体、民营医院为补充的多元办医新格局健康养老稳步发展,新建、提档升级社区养老服务站278个,覆盖90%城市社区及80%以上农村社区医养结合切实推进,28家医疗机构与38家养老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协议》,提供五优先”“三便利就医绿色通道探索医中有养+养中有医服务模式,区人民医院和铜仁医院开设老年病科,铜仁医院养老公寓设置医养结合床位78张。

(七)健康扶贫成效显著。针对贫困人口就医问题有人看病、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的保障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发放健康资金1260余万元,救助贫困住院患者7144人、13572人次和特慢病门诊患者5670人、31016人次,2020年贫困住院患者和特慢病门诊患者平均自付比例分别为9.73%12.03%定点区人民医院为建档立卡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手术105例次。

(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及15个专项工作组,区委书记、区长担任双组长组建3批共63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在全市率先落实41个高速路口、汽车站等重要关卡发热人员防疫检查点,抽调8辆专用救护车和23名工作人员成立转运集中调度室。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疾控中心实验室达到P2标准,完成区直医院及14家基层医院发热门诊(室)规范化改造工程。发现的10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全区院内感染零发生

(九)信息化便民惠民取得实效。建成家庭医生签约、检验等基层信息系统优化基层检验流程,检验效率不断提高。上下转诊就医信息化渠道全面畅通,群众享受区级优质医疗资源便捷。建立区域双向转诊信息平台、影像诊断云平台、中医诊疗区(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双向转诊信息平台实现上下级医疗机构间双向转诊全程信息共享,让群众在基层就可享受到区级医院的诊疗服务。

虽然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在十三五时期得到健康快速发展,但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卫生健康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区,分级诊疗工作有待加强,患者向大医院集中就诊趋势明显;二是卫生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医学博士等高端人才不足,基层人才培养有待加强三是卫生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滞后,信息安全保障不足,信息资源互联共享有待整合四是区级公立医院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医院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重大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仍有短板,疾控体系亟待改革,平急转换医疗设施布局欠缺。

第二节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一)公共卫生与应急体系建设平结合卫生健康事业提出新要求当前,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着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公共安全未知风险增加,未来疫情防控任务仍然艰巨。

(二)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卫生健康服务带来新挑战2020年末全区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达22.8%,预计到2025年末将升至26%。疾病谱日趋变化,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成为病死主因。

(三)城乡发展一体化和人口布局调整带来新机遇。我区作为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城乡发展一体化和人口布局调整我区在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公共卫生一体化、深化中医药创新协作、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提供了机遇。

(四)新科技、新业态的飞速发展带来新动力。脑科学、干细胞、精准医学、再生医学等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5G、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助力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态,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展现出了重要作用。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定落实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化落实区委、区政府奋力打造产业高地、文旅胜地、宜居美地、民生福地新目标,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新时期卫生和健康工作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铜梁行动,以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为主题,以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补齐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短板为抓手,以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为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完善和实施《健康铜梁2030”规划》,促进我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统筹发展。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卫生健康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卫生健康改革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铜梁行动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二)坚持健康优先,共享发展。加快构建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推动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共同行动的体制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三)坚持优质均衡内涵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水平,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同质化水平,缩小城乡、区域、人群之间配置、服务水平和健康结果差异,促进健康公平

(四)坚持改革创新,系统整合加快系统集成改革,破除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障碍,维护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统筹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促进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第三节发展目标

2025年,完善与重庆市一区两群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与铜梁区建设重庆西向发展桥头堡、争当成渝中部崛起排头兵经济社会地位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医疗卫生和人口家庭发展服务更加优质、均衡,保障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基本实现健康公平,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主要卫生健康指标进入全市前列。

专栏1  铜梁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指标

类别

序号

主要指标

2020

实际值

2025

目标值

指标性质

健康

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岁)

78.47

79.3

预期性

2

健康预期寿命(岁)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3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0

≤10

预期性

4

婴儿死亡率(

2.92

≤3.5

预期性

5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3.82

≤5.0

预期性

6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2.39

≤13.5

预期性

7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93

≥93.5

预期性

健康

生活

8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6.96

≥30

预期性

9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45.4

≥48

预期性

10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22

预期性

健康

服务

11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85

3.6

约束性

12

每百张床位临床药师数(人)

0.7

预期性

13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1.03

4.5

预期性

14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50.13

≤49.0

约束性

15

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66.67

≥60

预期性

16

万元收入能耗支出(元)

95.18

95

预期性

17

三级公立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人均科研经费(元)

2111

7000

预期性

18

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

门诊

28.92

≥60

预期性

住院

53.36

≥60

预期性

健康

环境

19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8.77

≥88

约束性

20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

100

国家下达

约束性

健康

保障

21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28.15

≤27

约束性

22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

城镇职工医保

68.09

80

预期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

城乡居民医保

55.52

70

健康

产业

23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亿元)

30

预期性

展望2035年,全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巩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达到全市领先水平,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现代化,优质高效的公共卫生体系和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

第三章重要任务

第一节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全面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贯彻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公立医院治理体系,全面落实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主体责任和投入责任,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健全运营管理体系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绩效评价机制激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推进编制管理创新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二)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疾病预防投入机制,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疾控基础条件,落实疾控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落实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相适应的绩效评价和薪酬制度。

(三)完善疫情防控和应急管理机制。针对我区疫情防控和应急管理机制在新冠疫情暴露出的不足和短板,调整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强化中西医结合,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增强疫情常态化防控能力,逐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补齐短板弱项。

(四)持续深化医共体三通改革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以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为龙头,构建紧密型医共体2个。健全医共体治理机制、考核机制,推动建立管理、责任、服务、利益共同体。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优化完善基层卫生资源配置推进业务、财务、资产、人员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一体化管理镇用镇聘村用服务模式在基层实施。完善村卫生室多渠道补助机制,保障乡村医生合理收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绩效管理,推动医防融合发展。

(五)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和协同格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落实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机制,把小病、慢病、常见病留在当地,疑难重症上转到区级医院治疗。基层同优质医疗资源较丰富的区级医院结对合作,形成区域性的分级诊疗机制,建立明确的临床诊断、转诊制度。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会诊、在线复诊等服务,推广家庭签约医生制度,使医疗资源更加公平可及。

(六)健全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扩大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比例。健全药品短缺监测预警和供应保障机制,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完善药品耗材采购政策,加强药学学科及人才队伍建设,强化药品耗材使用监管,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确保安全、有效、经济用药。

(七)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持续推进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提高医保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改革。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和按病种付费,健全医保基金监管机制,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健全综合监管制度。建立政府主导、卫生健康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综合监管协调机制,形成全行业、多元化的共同监管格局。强化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医疗服务监管职能,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装备准入和退出机制对区域内所有医疗卫生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准入和监管。依托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实现公立医院监测数据接入全覆盖,建立公立医院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加强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

第二节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一)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区疾控中心和区级医院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水平。实施疾控中心能力提升工程,整体迁建区疾控中心,推动提高疾病防控和应急处置等核心能力。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二)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妇幼保健院三级创建和评审工作,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感染性疾病门诊规范化建设,强化设施设备配置。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统筹建设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以及民营医院的妇科、产科和儿科,强化镇(街道)、村(社区)妇幼保健服务网建设,加强对乡村医生村(社区)专兼职干部的业务培训。

(三)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一级以上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中心)卫生院设置公共卫生科并配备至少1名公共卫生医师。制定医疗机构(医疗卫生共同体)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建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疾控机构对医疗卫生机构疾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

(四)提升重大疫情应急防控响应能力。建立区级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区级卫生应急处置训练中心,提升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应急处置水平,提高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和隔离点等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布局医民融合方舱设施。

(五)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卫生应急工作机制,构建梯次化响应卫生应急队伍体系全区建成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突发中毒事件处置等3个专业的标准化卫生应急队伍,区疾控中心、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各至少建成1支背囊化快速反应小分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完善卫生应急队伍。

第三节实施健康中国铜梁行动

(一)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建立完善健康科普两库、一机制,打造一批优质健康科普宣传栏目,实现“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实施合理膳食行动,逐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推动营养政策研究,开展营养和膳食指导。实施全民健身行动,全面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科学健身体系,实施特殊人群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实施控烟行动,全面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加大控烟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完善戒烟服务体系。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通过多形式宣传途径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完善心理健康的相关制度和管理体系,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逐步建立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完善健康城乡监测与评价体系,定期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打造卫生城镇升级版。

专栏二健康影响因素干预

健康知识普及: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室比例达到100%,力争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区。

合理膳食: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每年提升10%孕妇贫血率降至12%以下,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降至5%以下,每万人配备营养指导员人数达到1名。

全民健身: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2.75名,农村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97%

全民控烟全区无烟党政机关基本建成。

心理健康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4%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配置比例(名/10万人)达到3.9

环境健康: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

)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逐步完善妇幼服务体系推进生育全程服务加强女性关爱服务新生儿疾病防治危重救治保障儿童健康管理。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逐渐健全全区学校体育卫生发展制度和体系加强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建设,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各类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进一步落实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估制度,推进职业病危害监测及控制能力建设,增强职业病防治工作技术支撑能力。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推行国民营养计划、老年人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计划,建立完善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与支持养老的政策体系,开展老年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和健身活动,推进老年医学学科基础研究,优化老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专栏  重点人群健康改善

妇幼健康:产前筛查率达到79%以上,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8.5%以上,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覆盖率达到85%以上。   

中小学健康: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达到55%以上,全区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0.5%以上,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寄宿制中小学校和600名学生以上的非寄宿制中小学校配备专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00名学生以下的非寄宿制中小学校配备专(兼)职保健教师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77.5%以上,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中小学校比例达到100%

职业健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5%以上,全区至少有1家公立医院能够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甲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具备职业健康检查能力。

老年健康: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比例达到100%

防控重大疾病。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推进“三高”共管,开展超重肥胖、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等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建设区级胸痛中心,强化脑卒中、胸痛诊疗相关院前急救设备设施配备,逐步健全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报告制度。实施癌症防治行动,创新癌症诊疗模式,建立完善抗癌药物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健全死因监测和肿瘤随访登记报告制度。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为慢阻肺高危人群和患者提供筛查干预、诊断、治疗、随访管理、功能康复等全程防治管理服务,开展慢阻肺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实施糖尿病防治行动,落实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与糖尿病分级诊疗规范服务,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糖尿病健康管理手段,推进“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实施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传染病的防治,贯彻落实传染病各项防治政策和措施,加大重点地区以及学生、老年人、低收入人口等重点人群的筛查力度,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应用。

专栏  重大疾病防控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1/10万)降至201.7以下,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4.5%以上,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1/10万)降至8.7以下,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降至13.5%以下,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67%以上,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65%以上,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保持100%,村卫生室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达到73%以上。

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肺结核发病率(1/10万)实现有效控制,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降至0.75%以下,疟疾与血吸虫病完全消除并持续保持,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克山病危害保持基本消除,饮水型氟中毒得到有效控制。

第四节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建立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卫生健康发展协同新机制,打造渝西医疗卫生高地。推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创建工作,建设一批市级精品临床重点专科。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区人民医院、区妇女儿童院分别创建三甲综合医院、三乙专科医院,区中医院巩固三甲中医医院创建成果。实施区人民医院新传染病区建设,完成区中医院整体迁建。加快等级基层医院创建,所有镇街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完成等级医院创建,其中甲级医院达到5个。

(二)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继续实施对口协调发展和城乡医院对口支援,规范诊疗行为,三级医院50%、二级医院70%出院患者按照临床路径管理。以抗菌药物和临床辅助用药为重点推进合理用药,深入实施互联网+处方监管。加强医疗质量监管,落实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医疗质量控制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持续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加强医师执业管理,做好医师定期考核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三)改善医疗服务。继续开展美丽医院建设,优化诊疗布局,营造良好就医环境。大力推行日间手术,加强急诊力量。发挥互联网+”、智慧医院优势,创新便民措施,全面推进预约诊疗改进医疗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四)优化临床药事服务。加强药学部门标准化建设,深化药学服务改革。在医共体内探索统一管理、统一用药目录、统一药品配备、统一药品配送、统一药学服务、统一信息管理。

专栏4  医疗服务提升

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区级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妇幼、老年、精神、职业卫生服务能力提升。

三级医院创建巩固工程:区人民医院达“三甲”,区妇幼保健院达“三乙”,区中医院巩固“三甲”,全面提升各医院临床专科能力。

等级基层医院创建工程:镇街医疗机构全面完成等级医院创建,其中甲级医院达到5个。

“美丽医院”建设: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建成重庆市区县级“美丽医院”示范单位,虎峰、平滩等镇(中心)卫生院建成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美丽医院”示范单位。

第五节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一)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建设中医药博物馆,规范建设静脉配置中心,创建市级中医骨伤和心病学科区域诊疗中心、中医治未病中心、中医康复中心建设好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面推进住培制度建设,培养高素质中医住院医师队伍。持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

(二)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加强中医药重点专科(学科)建设,争取骨伤科、心病科创建为市级重点学科,心病科创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开展中医优势病种防治研究和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实现全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全覆盖,推动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打造一批中医康复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点。

(三)提升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能力。争取市级中医药学术传承工作试点,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特色技艺及地方特色中医药流派的整理和传承,建设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2-3个。

(四)推动中医药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优才计划,联合国内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引进培育全市名中医、岐黄学者等高端后备人才引进、培养中医药硕士研究生20名,中医药博士研究生2-5名,培育中医药博士生导师1-3遴选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多学科交叉中医药创新型团队,力争申报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

专栏5 中医药发展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争创1个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巩固中医特色医院,新增2个精品中医馆、1-2个中医药重点(特色)专科(学科)。建成1个市级中医急诊急救服务能力示范单位,争创市级中医治未病中心1个、中医康复中心1个。争创1个市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中医药领域市级重点实验室,创建中医药博物馆。

第六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一)落实支持生育的政策和环境。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降低生育、养育成本。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完善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扶助关怀工作机制,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推进支持按政策生育的制度体系和环境建设,营造有利于生育的文化环境。

(二)多元化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完善家庭为主、托育补充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加强对家庭照护婴幼儿的支持和指导,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推动托育机构规范发展,丰富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服务供给。支持托幼一体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进家庭、进社区、进托育机构。实施城企联动普惠托育专项行动,鼓励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快推进公办托育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广泛开展托育服务试点示范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强托育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托育服务能力。到2025年,全区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专栏6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

开展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示范城市区县试点项目,建成托育服务示范机构。全区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预期达到4.5个。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普及全区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照护核心信息,为婴幼儿家庭提供新生儿访视、生长发育评估、营养喂养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管理率达到90%以上,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

(三)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老年病科、康复科治未病科能力建设,加强区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提升区中医院康复科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构转型增加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功能,并加强老年医学科建设力度。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保障疾病终末期患者生命质量。

(四)加强医养结合发展能力。深化医养结合,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和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引导医中有养”“养中有医等模式的医养结合机构实现差异化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有针对性的健康养老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优质医养资源共建共享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社会办大型医养结合机构走集团化、连锁化发展道路。

第七节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

(一)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短缺专科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加强健康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十四五期间,鼓励区内高职院校增设与健康服务业相关的专业,培养一批健康服务专业人才。

(二)推动健康服务与旅游、养老、体育跨界融合发展。做优做强以医养结合为重点的健康养老产业,加快发展健康职业教育产业、体育健身产业。逐步将大健康产业发展成为医疗卫生服务业的重要延伸,形成集研发、生产、物流和服务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链,打造健康中国渝西先行区。

(三)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培养中医药人才,研发自主创新中药,打造中医药龙头企业。建设中医药康养基地,充分发挥铜梁艾草、枳壳等中药材资源优势,提供集观光旅游、食疗养生、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康养服务。

第八节加快健康信息化建设

(一)夯实卫生健康信息基础。实施医疗健康区域信息平台建设,2025区域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达到四级以上。卫生专网覆盖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健康医疗数据全部上云,完善卫生健康数据标准体系,健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增强数据治理能力,规范数据协同采集机制,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库、医疗卫生信息库规范建设,完善数据资源体系,提升数据可用性。

(二)提高智慧医疗服务能力。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实现医防一体化应用。建设区域合理用药、临床辅助决策、AI影像、慢病传染病监测等智能应用。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建成四级以上智慧医院。

(三)促进区域健康协同发展。建设基于信息平台的区域协作应用,实现全区各级医疗机构信息资源共享互通建设区域心电、区域检验、区域病理、远程会诊、远程超声、远程教育等系统,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助力分级诊疗。

(四)创新健康治理新模式。建设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医疗业务、医疗质量、药品保障、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卫生监督等方面的全面监管。

(五)实现便捷数字健康服务。构建统一互联网便民惠民应用,全面推进电子健康卡使用,实现在线预约、自助查询、统一支付等服务功能;全面提供线下自助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第九节提高行业综合治理水平

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要素准入。加快推进医药卫生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并向社会公示。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优化行业准入和行政许可流程,落实医疗机构、医师和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实施卫生健康监督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打造智慧卫监加强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监管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监管医疗相关产品采购使用监管。

(二)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秩序监管。强化各类公共卫生服务的监管,实施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加强健康产业监管完善创新综合监管机制。完善规范化行政执法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医疗卫生行业信用机制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信息公开机制,依托综合监管平台,建立综合监管结果协同运用机制。

第十节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

(一)救护培训更加普及。新增救护培训师资3名,培训救护员200人,救护知识五进普及培训3万人次,推动校医、体育教师等重点教职员工全员培训。力争建设市级应急救护培训基地1个,在部分景区、学校、社区建设红十字救护服务阵地,在部分重点公共场所配置AED等应急救护设备,扩大红十字应急救护服务设施网络。

(二)生命关爱更加广泛。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库容新增100人份,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登记新增200人,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新增100人,力争实现器官捐献20例。进一步增强人道救助实力,持续推进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疾病应急救助。

(三)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新增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和行业红十字会20个。新增红十字个人会员200名、团体会员10个。新增注册红十字志愿者200名,新发展志愿服务组织3个。完善备灾仓库建设,不断提升红十字应急救援能力。

第四章重大工程

第一节区级医院能力建设工程

以学科人才建设为主线,以信息化建设为保障,以健康产业发展为支撑,实施若干重大任务与重点工程,着力打造三级医院。推进区人民医院三甲综合医院创建,建设传染病区医技楼。巩固区中医院三甲中医医院创建成果,完成区中医院整体迁建。统筹全区医疗资源,力争创建市级区域医疗中心,进一步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辐射带动能力。区人民医院完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中心建设,力争创建市级区域重点学科2个、市级重点专科2个,微创手术占外科手术比例达到40%,四级手术比达到25%区中医院创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康复科、肛肠科、临床药学(中药学)建成市级重点专科加强教学、科研能力建设,建成国家中医住培基地。深化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

第二节 基层能力提升工程

(一)基层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根据区域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人口集中度等实际情况,打造4个以上农村区域中心卫生院,通过基本建设、数字化设备配置、特色科室创建、骨干医务人员培养等途经,提高住院、急救、外科、妇(产)科、儿科、康复、常规腔镜手术等技术服务水平,打造精品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成集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一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机构,发挥其在区域内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和肠道门诊建设项目。结合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中心)卫生院实际情况,对发热诊室(发热哨点)和肠道门诊实施改扩建规范化建设。基层发热诊室(发热哨点)和肠道门诊改扩建率达到100%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机构的发热诊室和肠道门诊规范化建设率达到100%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建设项目。引导和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急诊、内科、中医、风湿、骨伤、社区康复、慢性病、老年病等特色服务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中心)卫生院特色科室建设覆盖面达到30%。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综合服务全覆

(四)精品家庭医生团队建设项目。建立家庭医生示范工作室,按照《铜梁区精品家庭医生团队建设参考标准》,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精品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到2025年底,每个基层区域医疗卫生中心至少建立2支精品家庭医生团队,甲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甲级镇(中心)卫生院至少有一支精品家庭医生团队。

第三节 临床学科振兴工程

依托医学院校等优质医学教育资源,优化学科结构,分级分类分层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实施临床学科振兴工程深化科卫协同,编制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打造布局合理、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临床学科群。开展学科交叉培育,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国家级市级重点学(专)科达到30个。推进基层卫生资源均衡布局,建成虎峰、平滩等3个市级基层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示范中心,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四节 医学人才培养工程

(一)集聚高端医学人才,保障基层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和集聚高端医学人才,加强短缺领域和基层人才建设优化人才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探索实施编制总量备案制,适当向公卫人才倾斜,提高公共卫生岗位吸引力和职业自豪感。合理配置非独立传染病医院(院区)和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卫生技术人员。

(二)全面提升基层医学人才素质。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良的优秀医学人才队伍,实施区级医疗卫生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加强基层守门人才培养,健全基层卫生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专栏七  铜梁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  性质

建筑面积(㎡)

拟投资(万元)

实施年度

拟新征地(亩)

备注

合计




594970

421068


576


1

铜梁区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医技楼建设项目

包括土建、内外装饰、医疗设备购置等。

续建

1720

3310

2020-2022

施工中

2

铜梁区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及重症医学科等业务用房改造项目

对儿科门诊、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透析室等进行改造。包括装饰、空调、电梯、医疗设备及办公设施购置等。

续建

9950

4500

2020-2023

施工中

3

铜梁区人民医院精准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在医院预留地20亩中新建业务用房,包括土建、内外装饰、设施设备购置等。

新建

24000

18000

2022-2024

已立项

4

铜梁区人民医院传染病区门诊住院综合楼建设项目

新建业务用房3万平方米,设置隔离病房500间,包括土建、内外装饰、综合管网、污水处理、环境绿化、购置医疗设施设备等。

新建

30000

24000

2023-2025

30

规划中

5

铜梁区人民医院静脉配置中心建设项目

建筑规模1500平方米,包括土建、内外装饰、综合管网、专用设备购置等。

新建

1500

1000

2022-2023

规划中

6

铜梁区人民医院科教中心建设项目

建教室、图书馆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宿舍、微创中心等,包括土建、装饰及相关设备购置等。

新建

26000

18000

2022-2025

30

规划中

7

铜梁区人民医院安居分院建设项目

新建业务用房1.6万平方米,设医疗床位100张,养老床位60张。建设内容包括土建、内外装饰、综合管网、道路、污水处理、环境绿化等附属设施及医疗设备等。

新建

16000

12000

2023-2025

25

初步选址

8

铜梁区人民医院大庙分院(铜梁区第五人民医院)建设项目

新建业务用房1.6万平方米,设医疗床位100张,养老床位60张。建设内容包括土建、内外装饰、综合管网、道路、污水处理、环境绿化等附属设施及医疗设备等。

新建

16000

12000

2023-2025

25

规划中,城市副中心配套项目

9

铜梁区中医院整体迁建项目

占地约151亩,总建筑面积约87000平方米。

续建

87000

56000

2019-2023

施工中

10

铜梁区中医院迁建项目附属工程

为新中医院配套建设食堂及放疗中心。

新建

5000

3000

2021-2023

已立项、可研

11

铜梁区中医院迁建项目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工程

总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其中发热门诊楼约1580平方米,肠道门诊楼约920平方米。包括土建外装饰、设施设备购置等。

新建

2500

2500

2021-2023

已立项、可研

12

铜梁区中医院静脉配置中心

建筑规模1500平方米,包括土建、内外装饰、综合管网、专用设备购置等。

新建

1500

1000

2022-2023

规划中

13

铜梁区中医院失能半失能养老院(老年护养中心)项目

建业务用房1.5万平方米,用于失能半失能照护、失智照护、临终关怀、普通养老等,设床位300张。

新建

15000

7000

2023-2025

20

规划中

14

铜梁区妇幼保健院救治能力提升工程

购置一批设备,包括CT、超声刀、妇女儿童康复设施设备等。

新建

3500

2023-2024

已立项、可研

15

铜梁区妇幼保健院托育中心建设项目

建业务用房5000平方米,设托位150个。

新建

5000

3000

2023-2025

已立项、可研

16

铜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迁建设项目

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完善道路、绿化、污水处理等附属设施,配置设施设备。

新建

15000

13000

2023-2025

20

初步选址

17

铜梁区医疗健康区域信息平台及卫生应急系统提升工程

建设一个平台(铜梁区医疗健康区域信息平台)、提供六大应用(互联网便民服务、区域卫生决策监管、区域卫生业务协同、医共体业务协同、区域卫生资源共享及基层一体化应用),升级一张网络(卫生专网)、完善两个体系(应急指挥决策体系、远程医疗服务体系)等,涵盖健康信息资源互联共通、智慧云健康服务等。

新建

5000

2021-2024

施工中

18

铜梁区卫生专业人才队伍能力提升项目

为公立医院引进高层次人才、考核招聘基层急需紧缺人才,择优考核招聘三支一扶人员;培训、进修现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等。

- 

- 

3000

2021-2025

规划中 

19

渝西英才健康管理中心建设项目

设体检中心、康养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包括土建、内外装饰、综合管网、污水处理、环境绿化、设施设备购置等。

新建

8000

10000

2023-2025

20

规划中

20

铜梁区平滩镇中心卫生院能力提升(基层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项目

按二级综合医院标准改造诊疗环境和流程,升级医疗设备配置和医院信息系统,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等。

改建

7000

2518

2021-2022

施工中

21

铜梁区虎峰镇中心卫生院能力提升(基层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项目

按二级综合医院标准改造诊疗环境和流程,升级医疗设备配置和医院信息系统,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等。

改建

7700

2930

2021-2022


施工中

22

铜梁区虎峰镇中心卫生院医养结合项目

在拟新征地块内,建业务用房3000平方米,配置相关设施设备,设养老床位50张。

新建

3000

1500

2022-2025

6

规划中

23

铜梁区基层医疗机构迁扩建工程

太平卫生院迁建5000平方米,二坪卫生院扩建1500平方米,永嘉卫生院扩建5000平方米,高楼卫生院扩建600平方米,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建5000平方米,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置换搬迁5000平方米,巴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置换搬迁10000平方米。

迁扩建

32100

16050

2022-2025

40

初步选址、规划

24

铜梁区围龙镇卫生院迁建项目

占地10亩,整体迁建铜梁区围龙镇卫生院,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迁建

3000

1800

2023-2024

10

初步选址

25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和肠道门诊建设项目

在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对发热诊室和肠道门诊实施改扩建或规范化建设。建筑规模约2000平方米。

改扩建

2000

1500

2022-2025

规划中

26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养结合建设项目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能定位,利用闲置资源开展老年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加大老年康复、老年护理、老年病诊疗等医学人员引培。

改扩建

20000

10000

2022-2025

规划中

27

铜梁区星级行政村卫生室建设项目

创建264个星级行政村卫生室,包括对各行政村卫生室进行环境整治,配齐设施设备等。至2025年,五星级村卫生室达到25%

新建

2960

2022-2025

规划中

28

铜梁区民办托育机构建设项目

改扩建民办托育机构5个,总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新增托位750个。

改扩建

6000

2000

2022-2025

规划中

29

铜梁高铁新城医院(重庆医高专配套医院)建设项目

在铜梁高铁站附近新建一所三级综合医院,征地200亩,一期规模6万平方米,二期规模8万平方米。

新建

140000

100000

2026-2030

200

重大前期项目

30

中医药博物馆建设项目

占地30亩,建筑规模3万平方米,建成展现式、体验式多功能中医药博物馆。

新建

30000

20000

2027-2030

30

重大前期项目

31

中新医养结合项目

引进新加坡高端医养机构,将医疗、康复、护理、营养、心理、文化疗法等结合到一起,提供个性化及整体康复治疗和护理计划。

新建

80000

60000

2026-2030

120

重大前期项目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强化组织领导

区委、区政府从推进健康中国铜梁行动实施的高度,将卫生和健康列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加强领导,强化部门联动,动员各方参与。区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卫生健康、医保、发展改革、财政、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科技、经济信息化、民政、规划资源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推进规划落实。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规划落实,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第二节完善配套保障政策

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健康筹资机制,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责任,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政府要落实好各项卫生健康投入政策,建立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投入机制,保障卫生健康改革发展顺利推进。合理确定政府投入责任,进一步强化政府在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计生惠民等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加大政府卫生健康事业投入力度。完善各类公立和公益性医疗卫生健康机构的财政补偿政策,健全政府购买卫生健康服务的机制。调整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结构,重点支持基层卫生、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保障等,切实加强卫生健康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和卫生健康人才培养等工作。

第三节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行风建设,完善重大案件问责、违规事件通报、不良执业行为记录等制度。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加强行业信用制度建设,完善行风评议和患者就医体验满意度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居民科学就医意识和能力,引导公众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严厉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全面推进三调解一保险(院内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医疗责任险)机制建设,妥善化解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第四节加强监测评估

做好规划重点任务分解,对主要指标设置年度目标,明确职责,认真组织落实,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推动将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统筹健康中国铜梁行动相关监测评价,健全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督导,定期对规划实施进度及效果开展阶段评估,科学制定方案,按要求开展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确保规划目标和各项重点工作任务顺利如期实现。


文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小龙人形象
智能机器人形象
智能问答 政策问答 政策文件 政策解读 便民地图 数字人播报 数智大脑 元宇宙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