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其他法定信息 >政策文件 >政策文件

  • 11500224305232152D/2022-00260
  • 卫生
  • 其他公文
  • 铜梁区卫生健康委
  • 有效
  • 2022-10-25
  • 2022-10-25

重庆市铜梁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铜梁区“十四五”区域卫生规划的通知



铜卫〔202275

重庆市铜梁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铜梁区十四五区域卫生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医疗卫生机构:

经区领导同意,现将《重庆市铜梁区十四五区域卫生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铜梁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1025

重庆市铜梁区十四五区域卫生规划

202210




目  录

一、规划背景- 6 -

(一)发展基础- 6 -

(二)主要问题- 7 -

(三)形势与挑战- 8 -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0 -

(一)指导思想- 10 -

(二)基本原则- 10 -

(三)发展目标- 11 -

三、总体布局和资源配置- 13 -

(一)体系构成- 13 -

(二)床位资源- 14 -

(三)人力资源- 15 -

(四)设备配置- 16 -

(五)平台资源- 17 -

(六)临床技术- 17 -

(七)信息资源- 17 -

四、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18 -

(一)建设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18 -

(二)健全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 19 -

(三)夯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和救治体系- 20 -

(四)完善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 21 -

(五)创新应急物资储备和社会动员体系- 21 -

五、建设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 22 -

(一)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高地建设- 22 -

(二)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23 -

(三)加快美丽医院建设- 23 -

(四)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24 -

(五)促进社会办医协调有序发展- 26 -

六、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27 -

(一)加快优质中医资源扩容- 27 -

(二)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 27 -

(三)推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和中药制剂研发- 27 -

七、构筑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28 -

(一)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28 -

(二)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 28 -

(三)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29 -

(四)完善职业健康技术支撑体系- 30 -

(五)强化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30 -

(六)发展康复医疗与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32 -

八、深化医药卫生关键领域改革- 32 -

(一)大力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32 -

(二)统筹区域卫生健康协调发展- 33 -

(三)强化平急结合的医防协同机制- 33 -

(四)夯实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 34 -

(五)完善卫生健康投入机制- 35 -

(六)构建调动积极性的绩效评价机制- 35 -

(七)完善科学高效的机构运行管理机制- 36 -

九、健全支撑保障体系- 36 -

(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36 -

(二)加强科技创新支撑- 37 -

(三)加快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 38 -

十、加强组织实施和监测评估- 39 -

(一)强化组织领导- 39 -

(二)深化部门联动- 39 -

(三)严格规划实施- 40 -

(四)强化监督评价- 40 -


重庆市铜梁区十四五区域卫生规划

为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立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控救治水平,根据《健康中国重庆行动(2019—2030)》《重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结合全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期间,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深入推进健康中国铜梁行动,加强全区域卫生建设,建立了由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发展基础

1.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构架完整、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全覆盖。疾病预防控制三级服务网络逐步完善,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卫生应急队伍不断壮大。以区级综合医院传染病院区为支撑,全区重大疫情救治体系不断完善。

2.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37个,其中医院1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8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个、其他医疗机构1个;卫生人员5866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606名;每千常住人口拥有编制床位5.48张、执业(助理)医师2.85人、注册护士3.58人。

3.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分级诊疗稳步推进,基本建成了农村30分钟、城市15分钟医疗服务圈。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次均门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的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全区公立医院实现由夯实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由单项突破向综合推进转变。

4. 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全区人均期望寿命上升到78.47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2.9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3.82‰,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6.96%,总体居民健康水平位居渝西前列。

(二)主要问题

1.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短板。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区疾控中心业务用房面积、实验室面积不达标,无法完全满足业务开展需要。健康促进工作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还有差距,爱国卫生运动参与度不高。

2. 优质医疗资源较为缺乏。区级综合性医院非三甲医院,龙头带动作用不足,医疗资源区域间配置不平衡。市级重点医学学科、重点医学专科少,高水平学科与发达地区以及周边区县差距大,区级医疗机构儿科、妇产、精神卫生、老年康复等专科实力较为薄弱。高层次卫生人才缺乏,数量低于周边,引进困难。

3.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亟待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落后,服务能力不强,不能完全提供基层首诊病种的医疗服务。由于工作环境差、收入待遇低、进修学习机会少、职业晋升通道窄等问题,人才引进和留住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招流岗率达36.4%,村医面临着只退不进的困境。

4. 医疗卫生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仍需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医防融合不够,公立医院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分级诊疗体系仍需完善,价格和医保支付机制的引导作用不强。

5. 公立医院改革仍需深入。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较为缓慢,医院仍存在追求床位规模、忽视内部建设等粗放式发展问题,精细化管理水平仍需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有待提高。

(三)形势与挑战

1. 健康中国行动等重大决策部署带来新机遇。健康中国行动实践、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以及人民群众高质量健康需求的持续释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 区域发展战略对统筹优化城乡卫生资源提出新要求。发挥桥头堡城市连接城乡、联动周边的发展优势。全区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在城区,卫生资源布局调整任务尚重。需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资源布局,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

3. 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带来新任务。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需要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进一步整合优质医疗资源,缩小与发达地区和周边强区差距,对医疗卫生资源优化调整和布局提出了新挑战。

4. 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新挑战。部分村卫生室服务人口不断减少,业务量不饱和,医疗卫生资源相对闲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不足,床位使用率不高。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滞后,在防范和化解公共卫生应急风险方面能力不足。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出的更高需求,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带来新挑战。

5. 公共卫生与应急体系建设面临新形势。疫情常态化防控和其他急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需要进一步加强疾控机构基础建设和人员队伍建设,提升疾病监测预警能力和实验室检测能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定落实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化落实区委、区政府奋力打造四个高地新目标,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铜梁行动为引领,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转模式,全面建设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实现城乡居民就近享有便捷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二)基本原则

1. 统筹协调,强化引领。统筹城乡和区域资源配置,与全区总体规划相衔接,和空间布局相协调。注重整体设计,科学制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路线图。

2. 平急结合,重心下沉。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医防协同长效机制。立足平时需求,充分考虑重大疫情防控需要,全面提高应急处置和快速转化能力。以基层为重点,推动资源下沉,加强上下联动,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3. 提质扩能,优质均衡。把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作为核心任务,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发挥桥头堡城市优势进行均衡布局,缩小城乡、区域、人群间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差距,促进健康公平。

4. 改革创新,系统整合。树立大健康理念,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资源配置与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人事薪酬改革等政策的系统集成,破除制约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三)发展目标

贯彻落实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深入推进健康中国铜梁行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渝西医疗卫生高地。到2025年,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格局,推动全区居民健康水平居于渝西前列。

专栏1铜梁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发展指标

类别

序号

主要指标

2020

实际值

2025

目标值

指标

性质

健康

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岁)

78.47

79.3

预期性

2

健康预期寿命(岁)

——

同比例

提高

预期性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3

每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人)

0.3

0.86

约束性

其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数(人)

0.08

0.18

预期性

4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达标率(%

——

100

约束性

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5

每万人口急救车数量(辆)

0.74

1.0

预期性

6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下同)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

50

100

约束性

7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发热门诊(诊室、哨点)的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

8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数(张)

5.48

8.0

预期性

其中:公立医院床位数(张)

4.69

4.0

预期性

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

1.02

0.85

预期性

康复床位(张)

0.32

0.42

预期性

精神科床位数(张)

0.27

0.5

预期性

重症床位数(张)

0.05

0.06

预期性

9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85

3.6

约束性

10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3.58

4.7

约束性

11

每百张床位临床药师数(人)

0.2

0.7

预期性

12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4.48

4

约束性

13

床人(卫生人员)比

1:1.47

1:1.6

预期性

14

医院平均住院日(天)

8.11

8.0

预期性

中医药

服务

15

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96

0.8

预期性

16

设置治未病科的二级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

33.33

95

预期性

17

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补短板

18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1.03

4.5

约束性

其中:普惠托位数(个)

0.7

2.7

预期性

19

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47

6

约束性

20

每千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12

0.87

约束性

21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66.67

60

预期性

备注:床位数均为编制床位。

三、总体布局和资源配置

(一)体系构成

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为主体,以失能(含失智)老年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健康照护设施等新型服务机构为补充,各机构按照层级梯度配置,形成覆盖城乡、功能互补、连续协同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专科疾病防治、健康教育、精神卫生、综合监督等机构,分市级、区县级政府举办两类。

2. 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区县级政府举办的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包括部队医院、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医院

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所)等,分为公立和社会举办两类。

4. 其他医疗机构。主要包括独立设置机构和接续性服务机构。鼓励设置独立的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等机构,鼓励发展护理院(中心、站)、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接续性服务机构,规范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二)床位资源

2025年,全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8张,其中公立医院4张,按照公立医院床位数的15%设置公立专科医院床位。优化床位结构,床位增量向传染、重症、肿瘤、精神卫生、康复、护理等领域倾斜。2025年,全区每千人口康复床位达到0.42张、精神科床位达到0.5张、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达到0.85张,重症床位数达到0.06

专栏2 铜梁区基层医疗机构布局规划(2021—2025年)

序号

机构名称

十三五规划编制床位(张)

现有编制床位(张)

实有床位(张)

2025年规划编制床位(张)

1

巴川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90

90

70

90

2

东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5

65

50

70

3

南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0

30

0

30

4

蒲吕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00

60

69

100

5

旧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90

90

90

100

6

土桥镇卫生院

30

30

22

30

7

二坪镇卫生院

20

20

30

30

8

水口镇卫生院

25

25

25

25

9

安居镇中心卫生院

100

70

70

100

10

白羊镇卫生院

30

30

18

30

11

平滩镇中心卫生院

90

90

70

100

12

虎峰镇中心卫生院

100

98

66

100

13

福果镇卫生院

30

30

20

30

14

石鱼镇卫生院

20

20

20

20

15

少云镇中心卫生院

60

60

30

60

16

高楼镇卫生院

20

20

12

20

17

维新镇卫生院

20

30

15

30

18

大庙镇中心卫生院

60

50

60

100

19

围龙镇卫生院

45

45

45

50

20

华兴镇卫生院

30

30

30

30

21

永嘉镇中心卫生院

70

70

70

100

22

西河镇卫生院

30

30

45

45

23

安溪镇卫生院

20

20

20

20

24

侣俸镇中心卫生院

70

30

50

50

25

太平镇卫生院

40

40

40

40

26

双山镇卫生院

20

20

20

20

27

小林镇卫生院

20

20

15

20

28

庆隆镇卫生院

25

25

18

25

合计


1380

1238

1090

1475

专栏3  铜梁区办公立医院布局规划(2021—2025年)

序号

机构名称

十三五规划编制床位(张)

现有编制床位(张)

实有床位(张)

2025年规划编制床位(张)

1

铜梁区人民医院

1100

1030

1183

1250

2

铜梁区中医院

700

700

820

900

3

铜梁区妇幼保健院

260

99

99

300

4

铜梁区精神卫生中心

300

186

550

350

合计


2360

1985

2652

2800

(三)人力资源

按照床人(卫生人员)比、医护比、床护比、床医比分别不低于1:1.61:1.31:0.581:0.45的标准,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快提高医生和护士配置水平,增加短缺人才供给。2025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6人(中医类别达到0.8人)、注册护士数达到4.7人、药师(士)数达到0.5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人,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6人,康复医师数达到8人,每百张床位临床药师数达到0.7人,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合理提高公共卫生人员配置标准,到2025年,每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达到0.86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配备公共卫生医师数不少于1人。

(四)设备配置

统筹全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布局,实行总量控制,严格规范准入条件。坚持分级适宜配置和资源共享原则,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

专栏4 十四五期间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数

单位:台(套)

序号

机构

名称

X线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

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

64排及以上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

直线加速器

伽马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

2020年配置数

2025年规划数

2020年配置数

2025年规划数

2020年配置数

2025年规划数

2020年配置数

2025年规划数

2020年配置数

2025年规划数

2020年配置数

2025年规划数

合计数

铜梁区

0

1

0

0

4

7

3

5

1

2

0

0

1

铜梁区人民医院

0

1

0

0

3

5

1

2

1

1

0

0

2

铜梁区中医院

0

0

0

0

1

2

1

2

0

1

0

0

3

铜梁渝大医院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根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需要,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设施设备。承担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加强移动CT、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生命支持、急救、转运等类别设备配置,完善PCR(聚合酶链式反应仪)等检验检测仪器配置。加强急救车辆等急救运载工具和设备配置,2025年每万人口配置救护车数量达到1

(五)平台资源

统筹和优化布局临床重点专科等平台资源,加强对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引导和支持,建设高水平医院。2025年,新增1-2个市级临床重点(特色)专科(学科)。

(六)临床技术

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分类分级管理。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负面清单管理,强化医疗机构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的主体责任。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评估。

(七)信息资源

强化卫生健康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融入市卫生健康云体系,构建高效稳定安全的卫生健康智能专网。加快医疗卫生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优化完善全区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实现上下级医疗机构互联互通,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推动区级医疗机构间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共享互认。

四、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一)建设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1. 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及网络,加强区疾控中心重点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管理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监测评估、流行病学调查等职能。

2.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区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业务用房面积全部达标,提升区疾控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实现基础设施达标率100%配置移动检测车,提升基层传染病检测能力。

3. 增强公共卫生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健全健康危害因素与人体健康危害监测体系,开展食品、营养等健康危害因素风险监测评估,强化食源性疾病风险监测预警和溯源能力,开展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夯实学生常见病防控网络及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学生营养健康膳食评估指导和学校卫生综合评价能力。

4. 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建设。合理核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并足额配备,2025年,每千人口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数达到0.18人。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骨干人才培养项目,到2025年,实现区疾控中心具有1名有较高水平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的骨干人才,所有新入职的公共卫生医师上岗前均经过规范化培训。

(二)健全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

1. 提升区级医院救治能力。依托区人民医院感染病区医技楼,强化常规筛查、实验室及影像检查、患者留观和住院治疗等功能,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可开放传染病病床不低于80张。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按照编制床位的2—5%设置重症监护区(ICU)病床。感染性疾病科配置一定数量的负压病房(2—10间,2—20张床位)和至少1间负压手术室。

2. 筑牢基层传染病防治关口。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诊室、哨点)和肠道门诊规范化建设,建立标准化的发热哨点诊室,设置可转化的应急物理隔离区和隔离病房(观察室),配备必要的消毒产品、防护物资并做好储备,强化传染病防控知识、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做好疾病监测、筛查、隔离观察、转诊和随访管理。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发热门诊(诊室、哨点)的比例达到100%

专栏5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能力建设项目

区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区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的资金投入,改善区级医院(含中医)基础设施条件,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发热和肠道门诊规范化建设。到2025年,实现区人民医院、中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比例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发热门诊(诊室)比例达到100%

(三)夯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和救治体系

1.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定期演练机制。

2. 健全建强医疗急救体系。依托120调度指挥中心,调度辖区院前急救资源;依托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负责辖区伤病员的现场急救、途中监护和向上级医院转诊重伤重症患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全部纳入院前急救网络,承担院前急救任务。完善急救机构布局,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医疗机构城区服务半径不超过3.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不超过10公里。全区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不超过16分钟。完善急诊科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设置急诊科或急诊室,区人民医院、中医院设置急诊科,按医院床位的23%设置急诊科观察病床,完善场所、设施、设备和药品等基础条件。完善采供血服务体系,推进区中心血库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强化血液供应保障和应急调配能力。

3.完善医学救援体系。完善医学救援网络布局,建立完善覆盖全区的卫生应急力量体系,提升救援能力。在人民医院建设紧急医学救援点,提升现场医学救援处置和伤员接收救治能力。全面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4. 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依托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区疾控中心、区精神卫生中心,加强紧急医学救援队、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突发传染病防控队、心理救援队等卫生应急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装备水平、训练水平、管理水平和现场处置能力。支持组建快速反应小分队,引导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应急医疗队。

(四)完善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

1. 建立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加强区人民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建设,推动中医药人员第一时间全面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

2. 争创市级建设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推进区中医院急诊急救、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等重点科室能力建设,推进发热门诊、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加强中医应急救援医疗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中医药预防干预和康复服务。

(五)创新应急物资储备和社会动员体系

1.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制度。科学制定物资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健全区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鼓励建设区级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场所。各级医疗机构、区疾控中心加强重要医疗防护物资和治疗药品储备,其中医疗机构按照满足储备床位数45天满负荷运转需要为目标,做好相关物资储备。倡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储备公共卫生应急物资。

2. 建立全民参与的社会动员机制。实施健康细胞建设工程,推动2个健康镇、100个健康村/社区、60个健康机关、60个健康学校、100户健康示范家庭等建设,打造健康城市。动员家庭和个人积极参与健康中国铜梁行动,落实个人健康责任,形成健康促进的强大合力。以爱国卫生运动为依托,发挥基层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团组织作用,形成自上而下行政动员与自下而上主动参与相结合的动员机制。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平急结合长效机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建协作防控网络。

五、建设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

(一)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高地建设

1. 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学科完备、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到2025年,建成3所三级医院,重点办好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落实三级医院功能定位,在做好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工作的基础上,提升急危重症与疑难病诊疗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与下级医疗机构的协作,指导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带动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发展。

2. 以培育市级临床重点专科群为目标,集中优质资源建设一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与中医名科。重点发展儿科、急诊、呼吸、重症、生殖医学、中医皮肤、针灸等高水平临床专科,打造一批在医疗技术、医疗质量、临床研究等方面具有市内一流水平的优势专科。加大优势、急需和特色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升优势专科与亚专科水平。

(二)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根据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的桥头堡城市定位,融入主城都市区,促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同城化发展,打造一小时医疗服务圈。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争创1个市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发挥区域内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同质化疑难病症、危急重症和专科医疗服务。

(三)加快美丽医院建设

美丽医院建设为统揽,围绕环境美、服务美、人文美,实施美丽医院提升工程,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2025年,实现三家区直医院、三分之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建成美丽医院

1. 聚焦环境美,提档升级就医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建成一批全区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能效领跑者、节水示范单位、无烟医疗机构、生态文明示范医院。

2. 聚焦服务美,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实施医疗质量提升行动、患者体验提升行动、医院管理提升行动、临床科研提升行动,推动公立医院加强管理、坚持公益性、提高服务质量效率、为居民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2025年,区人民医院、中医院进入市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前100名。

3. 聚焦人文美,稳步提升人文环境。以患者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让公立医院更有文化温度。增进医患理解与信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特色鲜明医院文化,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到2025年,建设一批平安医院和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专栏6 “美丽医院建设项目

1.美丽医院载体建设。以美丽医院建设为统揽,建设智慧医院、平安医院、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能效领跑者、节水示范单位、无烟医疗机构、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生态文明示范医院、健康促进医院、文明单位。

2.美丽医院基础设施提升。改善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基础设施条件。

3.美丽医院服务提升。实施医疗质量提升行动、患者体验提升行动、医院管理提升行动、临床科研提升行动。加强专科建设,提升诊疗能力和救治水平,健全预约诊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便民服务措施,创新多学科联合会诊、日间手术等诊疗方式。

(四)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1. 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和设备配置标准,开展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标准化卫生院建设。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2025年,每千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达到3.5。全面推进医共体三通建设,实现全区覆盖。

2. 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开展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每个建制街道或3—10万人规划设置1个政府举办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房屋、设备、床位、人员等资源配备,加强住院病房、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临床、公共卫生和医技等科室设置。一级和部分二级公立医院可根据需要,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5年,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基本标准,其中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推荐标准(甲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建设4个城市社区医院。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社区外,规划服务人口规模0.8—2万人应当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3. 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2025年,实现每个镇均有1个政府举办的标准化卫生院;22家卫生院达到《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基本标准,其中6家卫生院达到《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推荐标准(甲级乡镇卫生院)。适度集聚中心镇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建设5个区县域医疗次中心优化行政村卫生室设置,1个行政村只设置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人口低于800人或服务半径较小的行政村可与相邻行政村联合设置标准化村卫生室,人口在2500人以上或服务半径较大的行政村可适当增设行政村卫生室的分室,人口较少或交通半径大的地区可开展巡诊、派驻等方式。2025年,90%的行政村卫生室达到《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标准》基本标准;每千服务人口配备乡村医生不少于1人,每个村卫生室配备乡村医生执业人数不少于1人。

专栏7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1.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机构建设。整合优质资源,建设5个区域医疗次中心,服务能力达到二级医疗机构标准;推进4个城市社区医院建设。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支持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服务能力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和《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的基本标准。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专科建设。每年支持1-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特色专科建设。

4.村卫生室公有化建设。开展行政村卫生室公有化建设。

(五)促进社会办医协调有序发展

1. 推动社会办医高水平、规模化、差异化发展。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在骨科、儿科、肿瘤、精神、心血管、康复等专科和中医、康复、护理等领域办医,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消毒供应、血液净化、安宁疗护等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

2. 促进诊所发展。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管理。鼓励符合条件的全科医师或专科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全科诊所或专科诊所。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导诊所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六、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加快优质中医资源扩容

争创市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1个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实施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中医治未病能力建设。

专栏8 优质中医资源扩容建设项目

1.加强名医、名科建设。认真做好中医药师带徒、传统医学师承、名医工作室建设、市级名中医评选和区级名中医教学工作。

2.区中医医院能力提升建设。加强区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业务用房条件,更新换代医疗装备。支持区中医医院能力建设,强化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

3.名医堂建设。积极开展中医特色专科、重要学科、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工作,新建2-3个市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学科),提升中医药创新能力。

(二)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建立中医馆、名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推广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健全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到2025年,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全覆盖。

(三)推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和中药制剂研发

打造优势中药材产业带,培育形成艾草、枳壳、百合、佛手、半夏、川白芷、玄参等产业带。

七、构筑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一)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完善托育服务网络,实施普惠托育专项行动,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机构,建成一批具有辐射带动效应的示范单位。依托区妇幼保健院,建成1个区级托育服务指导中心。加强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多元化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其中普惠托位不低于2.7个。

(二)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

1. 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全面改善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区妇幼保健院服务能力建设力争将区妇幼保健院建设为三级妇幼保健院。加强妇幼保健优势专科建设,到2025年建成1-2个市级妇幼保健重点专科。

2. 健全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依托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2025年实现有至少1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1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加强救治中心急救和转运设施设备配备。

3. 完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充分发挥出生缺陷防治管理中心职能,逐步完善培训、督导、质控、评价的管理闭环和筛查、诊断、治疗、救助、随访的服务闭环。

4. 强化儿童健康服务网络。以区妇幼保健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为纽带,村卫生室为基础,夯实基层儿童保健服务网络,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均有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有医师专职从事儿童保健服务。2025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87人,每千名儿童儿科床位数达到2.5张。

(三)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1. 加强老年健康管理与健康干预。加强老年预防保健,开展老年健康生活方式和可干预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发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用,指导开展老年人慢性病和神经退行性病症的早期筛查干预和健康指导,实施老年人失能预防项目和心理健康预防干预计划。

2. 提升老年医疗多病共治服务能力。推动区人民医院、中医院老年医学科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加强老年医学科建设。

3.完善老年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服务网络。引导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长期护理机构,到2025年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建设1个医养结合服务中心,重点为失能(含失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立家庭病床、日间护理中心等,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护理院(中心、站)。稳步扩大安宁疗护试点,加强安宁疗护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设立1个安宁疗护病区,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立安宁疗护病床。

专栏9 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1.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新建或利用现有机构设施、空置场地等改扩建,建设一批公办托育服务机构;支持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服务机构,支持公办机构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2.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建成1所标准化规范化妇幼保健院。

3.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建设1个医养结合服务中心。

(四)完善职业健康技术支撑体系

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支撑能力建设。以区疾控中心为主干,承担重点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职业健康检查、调查分析、职业病报告、应急处置、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技术支撑任务,配备职业卫生、放射卫生、检测检验、工程技术、临床医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五)强化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1. 健全精神疾病防治体系。加强精神卫生中心标准化建设,逐步达到二级精神卫生中心标准;每个甲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甲级乡镇卫生院至少具备1名精神科执业医师。

2. 完善基层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基层精防人员队伍建设,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配备至少1名专职精神疾病防治人员;到2025年每个乡镇/街道每80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至少拥有1名专职精神疾病防治人员。完善精神疾病防治人员培训制度、准入制度和考核制度,全面提升人员能力和水平。

3.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加强镇(街道)村(社区)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建设。50%以上的镇(街道)依托综治中心等单位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站或工作站;村(社区)心理辅导室或社会心理服务场所建成率达到30%以上。高等院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85%的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学前教育机构普遍开展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区精神卫生中心和60%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可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以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公安、司法行政系统在监管场所普遍设立心理服务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到2025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

专栏10 精神卫生、采供血机构建设项目

1.区县精神卫生中心标准化建设工程。建设1所二级公立精神卫生中心。区精神卫生中心建设全部达标。

2.完善采供血服务体系。

(六)发展康复医疗与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1.发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康复医院和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需要开设康复医疗门诊和增加康复医疗床位,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范化、连续化的康复医疗中心。加强康复医疗人才教育培养,强化岗位培训,逐步建立数量合理、素质优良的康复医疗专业队伍。重点提升区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康复科的康复早期介入、多学科合作、疑难危重症患者康复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

2.夯实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完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设健康教育服务基地。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职能,鼓励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健康教育科(室)。健全社会健康教育网络,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康知识普及工作。

八、深化医药卫生关键领域改革

(一)大力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加强对医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高效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医疗集团和区县域医共体试点,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改革力度,及时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大力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创新薪酬分配激励机制,逐步探索医务人员目标年薪制,强化医疗机构监督管理。

(二)统筹区域卫生健康协调发展

深入推进成渝城市群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促进医疗服务区域合作,构建公共卫生协作体系,健全传染病防控联动机制,打造2小时应急救援圈,支持医联体建设和跨区办医,推动毗邻四川地区就医可达性。建立一区两群卫生健康协同发展新机制,实现一区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发挥桥头堡城市作用。

(三)强化平急结合的医防协同机制

1. 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急结合工作机制,增强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能力,建立应急状态下基本医疗服务保障机制。完善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预留冗余空间,提高设施设备和人员平急转化能力。

2. 推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协同工作机制,促进工作衔接联动、服务连续整合、信息互通共享,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人员柔性流动。创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运行机制,在偏远农村地区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派出机制,将服务延伸至基层,进一步织密公共卫生安全网底。以区域医共体建设为载体,建立公共卫生管理协调机制,制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将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疾病监测、重大传染病防治等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

四)夯实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

1.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以医联体、医共体为平台,全科医生为核心,全科、专科有效联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到2025年,以家庭为单位,实现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依托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信息,为签约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重塑基层服务模式。

2. 加快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完善分级诊疗技术标准和工作机制,逐步打通用药目录,实行上下级用药衔接,加快推进医疗机构间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共享,为患者提供顺畅转诊和连续诊疗。鼓励区级医院加入市级医院牵头的市级医疗集团,区级医院以转诊、会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支持为纽带,加强与镇(中心)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分工协作,探索以区级医院为龙头、镇(中心)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区乡一体化管理,与乡村一体化管理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区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区域龙头作用,形成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推进三通区域医共体建设,加强优质专科资源对基层倾斜力度,建立有序转诊机制和信息互通机制,实现区域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

3.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健全新机制、构建新体系、提升新效能、激活新动力、建设新文化,实现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五)完善卫生健康投入机制

建立分层分级多渠道稳定的卫生健康投入机制。强化政府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保障责任,建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足额保障其承担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所需经费。建立财政对重大疫情应急储备的长效投入机制,纳入政府经常性预算安排。全面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公立医院的6项投入责任,细化、量化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传染病、精神病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提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付比例

(六)构建调动积极性的绩效评价机制

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重点考核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和满意度评价等方面。完善区域医共体综合绩效考核制度,重点考核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服务能力提升、有序就医秩序建立和居民健康改善等方面。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机制,将服务质量数量、运行效率、患者满意度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七)完善科学高效的机构运行管理机制

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健全完善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原则,落实公立医院运行管理自主权。建立公立医院专业化的领导干部和管理干部培养机制,加强医院运营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核算,增强基于数据循证的运营管理决策能力。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管理,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实施岗位分级分类管理,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比例。

九、健全支撑保障体系

(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1. 以实施龙乡英才集聚、培育、激励、暖心工程为抓手,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布局人才引进平台、医学人才智库平台和医学科研创新孵化平台,完善人才发展政策。推动中医药高素质人才建设,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多学科交叉中医药创新团队。

2. 完善全科医生培养,建立完善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加强全科、儿科、麻醉、重症医学、精神科、急诊、康复、公共卫生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和薄弱环节培训。将公共卫生、卫生应急、流行病学调查等相关知识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内容。完善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评价、使用、激励等机制。

专栏11高质量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培育项目

1.支持申报科研项目,按国家级、省部级、区级给予科研资助,专项用于研究期间的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研修培训、实验室建设和团队建设等。

2.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支持创建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特色专科,打造一批名科”“名医工作室”“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3.支持人才培育,激励博士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研究生或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拟定培养计划把重点培养对象进行培养。

4.持续开展全科医生定向培养,开展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项目。

(二)加强科技创新支撑

加强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统筹各方资源,系统布局科研创新平台。重点加强精神卫生、职业卫生、免疫规划、慢性病、消毒与媒介生物、营养与食品等公共卫生领域学科建设,新建1-2市级临床重点(特色)专科(学科),2-3个市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学科),1-2个市级妇幼保健重点专科。

(三)加快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

夯实卫生健康数字化基础设施,全面支撑多种数字化医疗卫生服务新场景,赋能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家庭健康、人口监测、药品保障、监督管理、科研人才等领域数字化应用。加快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建设,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推动健康档案提质升级,优化面向个人开放的服务渠道和交互方式,加快居民全周期健康信息管理。推广可穿戴设备应用,促进健康管理智能化水平提升。

专栏12数字健康赋能项目

1.卫生健康云基础体系建设。开展卫生健康信息网络智能升级改造,全面实现行业一张网整体布局;融入全市统一的卫生健康云平台;建设规范统一的全区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池。

2.智慧医院示范建设。建设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2025年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智慧医院示范建设达到1家。

3.5G医疗卫生服务协同平台建设。充分利用5G技术,赋能远程会诊、远程超声、应急救援、远程监护、远程查房、未来诊室、远程内镜等应用场景。

4.智慧120建设。完善全区院前医疗急救调度指挥系统,推进院前与院内急救医疗信息互通。

(四)完善监督执法体系。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分工明确、科学有效的综合监管制度,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人员配置,加强农村地区卫生监督协管力量配备,形成专业高效、统一规范、文明公正的监督执法队伍。开展规范化卫生健康监督执法机构建设,改善卫生监督机构业务用房,加强执法车辆标准化配置。到2025年,依托智慧卫监平台,探索开展非现场执法和在线监督监测,全面实现行政审批、行政处罚信息互联互通和实时共享。卫生监督机构运用移动终端现场执法,承担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镇街全面装备卫生监督协管信息系统。

十、加强组织实施和监测评估

(一)强化组织领导

切实强化政府责任,将区域卫生规划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和健康中国铜梁行动任务要求。全区编制的区域卫生规划在经市卫生健康委衔接后组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要与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二)深化部门联动

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会同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编办、医保、教育、科技、大数据等部门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执行机制,加强政策协同,统筹推进医疗机构设置、主要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编制安排、用地保障、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等,形成政策叠加效应,推动规划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作用。

(三)严格规划实施

要高度重视规划对科学配置资源的引导作用,将规划作为建设项目立项的前提条件。所有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公立医院设置和改扩建、床位规模扩大、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必须依据规划的要求,履行相应程序,进行严格管理。严格落实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分级审查备案和公示制度,对严重超出规定床位数标准、未经批准开展项目建设,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等的公立医院,通报批评,暂停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等级评审和财政资金安排。

(四)强化监督评价

建立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成立专门的评价工作小组,组织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实施过程中,区卫生健康委根据阶段性评估结论对规划进行适当调整。实施期末,对规划期内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必要时开展联合督查,以推动规划落实。

文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小龙人形象
智能机器人形象
智能问答 政策问答 政策文件 政策解读 便民地图 数字人播报 数智大脑 元宇宙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