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府发〔2022〕4号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铜梁区教育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铜梁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
2022年3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铜梁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2年3月
目 录
一、发展环境5
(一)发展基础5
(二)存在短板9
(三)面临形势10
二、总体思路12
(一)指导思想12
(二)发展原则12
(三)发展目标13
三、主要任务16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6
(二)加快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21
(三)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2
(四)推动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25
(五)深化职业教育优质融合发展26
(六)实现高等教育优质创新发展28
(七)推进终身学习优质全面发展29
(八)提高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能力32
(九)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35
(十)提升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水平37
(十一)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教育改革38
四、保障措施41
(一)加强党的领导41
(二)强化投入保障41
(三)加强教育督导42
(四)加强安全保障42
(五)强化规划实施43
“十三五”期间,全区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处于全市前列,全面完成“十三五”确定的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为“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教育体系呈现新格局。“十三五”期间,普惠发展学前教育,新增普惠性幼儿园33所,新增公办园37所,实现乡镇公办中心园全覆盖,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1.6%,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2.3%。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加大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力度,缩小区域内校际差异,全区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特色发展高中教育,全面落实新高考改革,深化高中课程体系建设,探索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创新铜梁本地特色高中课程,铜梁中学、铜梁一中、铜梁二中3所高中成功创建市级课程创新基地。优质发展职业教育,全区产教融合成效更加明显,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冠名班”,与43家企业签订合作项目16个,每年向在铜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500余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速发展高等教育,重庆传媒学院、涉外商贸学院、艺术工程学院等3所高校落户铜梁以来发展势头良好,在校生已达2万余人;推动规划建设科创新城、大学园区。全面发展终身教育,成功创建重庆市社区教育示范区,成立铜梁区社区教育学院,建成一批示范性学习型企业、示范性学习型社区等示范性学习型组织,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和继续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资源夯实新基底。“十三五”期间,办学规模稳步扩大,铜梁教育已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全区各级各类学校251所,在校(园)学生13.96万人,公办学校就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教育投入不断增加,财政预算公共教育投入累计达50.7亿元,完成6所学校新建、24所学校改扩建工作,增加学位10750个。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新增校舍面积8.59万平方米;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突破,积极开展智慧校园、云课堂试点学校建设,全区校园局域网、校园监控网、“班班通”实现全覆盖,学校百生计算机小学16.1台、初中13.3台,学校实验室、图书室、六大功能室、百生计算机等达标率均为100%,达到全市领先水平,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录播互动教学全覆盖。办学条件和品质提升的全面加速,为打造成渝地区基础教育高地提供了保障。
3.教师队伍展现新气象。“十三五”期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定期开展公开招聘、考核招聘、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每年补充优秀教师200名左右,教师在编人数保持在6000人左右,保证教师数量、素质等与学校需求相匹配。加快教师素质提升,投用集教研训一体的教师进修学校,争创国培项目区县,国培项目绩效评估得分居全市第一,国培教师3万余人次。名优教师显著增加,全区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劳动模范2人,重庆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重庆市名师、学科带头人、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15名,市级骨干校长4名,市级学科教学名师15名,市级骨干教师184名,区级名师工作室11个,班主任工作室15个。教师轮岗有序推进,加大交流轮岗力度,促进校际均衡发展,建立城乡学校教师定期交流、区域内教师轮岗、城区小学遴选和干部上挂下派制度,干部教师交流稳步有序推进。
4.教育质量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树立科学人才发展观,从德育、教学、科研等方面精准发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铜梁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优质生源基地。养成教育富有实效,成功构建起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段完备的养成教育体系,全区中小学生爱国、文明、阅读、卫生、交通、独立等行为素养显著提升,全区85%的学校拥有自己的养成教育校本教材。特色教育硕果累累,全区建成国家级特色学校38所项、市级58所项、区级187所项,各阶段教育积极开展科技课程,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校园体育运动和艺术培育蓬勃兴起,全面体育锻炼在学校率先普及,学生身体素质不断增强,小学、初中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分别为94.7%、93.6%,小学、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率为100%;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艺术活动,我区成功创建重庆市美育实验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改革获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成果奖。
5.教育改革实现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办学体制改革步伐扎实,确立了“公办保基本,民办供选择”的办学理念,出台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政策,开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学校章程。管理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建立“城乡一体、志愿优先、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新教师分配新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深入推进教育事业改革。招生制度改革突破瓶颈,全部按“正住户籍类”“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类”“其他入学类”三个类别划定入读学校,依法保证100%入学,进一步体现了就学机会的公平均等。评价机制改革走在前列,深入学习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重庆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若干措施》,对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负面清单》全面开展自查,制定《铜梁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具体举措》,积极稳妥推进全区教育评价改革工作。
6.教育公平取得新成效。“十三五”期间,稳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和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70%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现阳光招生和随迁子女全部平等就学目标,适龄儿童少年100%实现就近入学。大力实施教育脱贫攻坚工程和教育惠民工程,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从学前教育到大学的资助全覆盖,共资助125530人次,金额达10986.01万元,确保家庭贫困子女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实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近4年共投入7956.04万元,惠及学生21万余人次;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成立78个留守儿童之家,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1.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由于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等原因,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不能完全适应人口变化新趋势。全区聚集到城区和中心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的学生占比达58%,致使城镇个别学校生均校舍场地等资源总量明显不足,城镇学校“大班额”“大校额”现象明显,农村学校生源逐渐减少。
2.全区中小学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由于部分学校周边无征地扩容条件,而另选址迁建土地规划调整周期较长,加之资金需求量大,部分镇街和个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较为缓慢。同时,中小学信息化条件与教育部《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和重庆市《智慧校园建设基本指南》差距较大,区域性教育大数据尚未形成,现有各系统建设分散、数据标准不一、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师生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普遍不高。全区中小学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教育现代化要求。
3.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总量不足,普职发展不协调。中等职业教育“双优”创建推进迟缓,专业设置与地方重点产业匹配度不高,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产教融合缺乏深度。高等教育基本处于培育阶段,现有3所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比较落后,办学规模不大,吸引力不强,亟需提档升级。铜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亟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为本地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
4.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待增强,在持续推进教育评价、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常态和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改革攻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1.国家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部署。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主题、新方向、新目标、新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描绘了蓝图,为迈向教育发展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市、区加快部署建设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铜梁教育必须沿着这一方向,结合本区教育实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铜梁教育创造新机遇。国家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铜梁作为成渝之间重要节点,必将迎来更大新机遇。对于铜梁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时代必须把握这一机遇,改善教育内外条件、变革创新、奋发图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需要,完善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增加优质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智慧教育发展,支持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教育思想、成功模式和优质教育资源,高质量高水平实现铜梁教育现代化。
3.重庆教育现代化为铜梁教育指明新方向。我市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制定发布《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整体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发展中国特色、重庆特点、全国先进水平的现代教育。未来,铜梁将按照全市教育现代化发展路径,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大美铜梁提供有力支撑。
4.“桥头堡城市”定位为铜梁教育赋予新使命。铜梁在主城都市区中被定位为“桥头堡城市”,面临新阶段、新形势,铜梁未来发展需要教育形成有力支撑。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人才供给、协调城乡教育、开放合作区域教育等措施,建设成渝地区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为铜梁当好“桥头堡城市”做出应有的努力。
未来五年,是铜梁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深厚基础的五年,也是铜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成渝地区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和全市教育强区的五年。铜梁必须正视挑战,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设成渝地区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和打造全市教育强区为统领,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核心,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为铜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新时代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强化基层党组织抓党建的主体责任。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求,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保障铜梁教育事业发展走在前列。
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推进养成教育,培养具备良好品德、健全人格、强健体魄,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能积极适应社会,主动服务社会的合格公民。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管理改革、评价改革、教学改革、招生改革,切实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坚持全面依法治教。坚持依法行政,强化依法治教,在法治观念的引领下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在法治的框架内规范教育治理方式,健全依法执教体系,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到2025年,建成成渝地区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全市教育强区。全区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处于成渝地区前列,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
形成“六优”体系,实现教育质量优质化。推进各类教育优质发展,形成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优质特色、职业教育优质融合、高等教育优质创新、终身教育优质全面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2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过93%,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5%,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超过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98.5%;普职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匹配度达到90%;推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建设。
建设“四个”校园,实现办学条件现代化。建设“标准校园、智慧校园、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四个校园。到2025年,完善学校软硬件设施,显著提升教育装备建设和配备水平,全区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90%;形成智慧教育新生态,建成15所市级智慧校园示范校;实现“一校一策”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大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稳定。
打造“两支”队伍,实现师资队伍名优化。打造一支具备高尚师德、先进教育思想、科学教学方法和鲜明教学风格的教师队伍,培育一批教学名师。到2025年,各类教育的教师配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更加合理,新增市区级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名师500名以上,名优教师的总量力争位于成渝地区前列。打造一支精通现代学校管理的干部队伍,培育一批名校长和国家、市级骨干校长。
深化“五项”改革,实现教育机制规范化。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进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评价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政府管理方式、行政审批、学校自主权等机制更加健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深化民办教育改革,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深化教育治理改革,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教育治理体系新格局。
着力“两个”提升,实现教育服务精准化。提升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更为契合,增强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服务能力。提升全区居民文化素养,实现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水平、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素质人才培养层次、专业、类型等方面结构进一步优化。
2.二〇三五远景目标
到2035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区,教育总体水平位居成渝地区先进行列。建成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各阶段教育更加公平、优质。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增强;教育竞争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形成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3.主要发展指标
表2-1 铜梁区教育“十四五”主要发展指标
分类 |
指标 |
单位 |
2020年 |
2025年 |
属性 |
学前教育 |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 |
92.3 |
>93 |
预期性 |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
% |
81.6 |
85 |
预期性 | |
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 |
% |
50.1 |
55 |
预期性 | |
义务教育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 |
99 |
>99 |
约束性 |
高中教育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 |
97.2 |
>98.5 |
预期性 |
普高与中职学生比例 |
\ |
77:23 |
55:45 |
预期性 | |
高等教育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 |
50.1 |
60 |
预期性 |
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
人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9 |
10.5 |
预期性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11.2 |
12 |
约束性 |
1.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师生深刻领会其历史地位、丰富内涵、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聚力学懂弄通、学深悟透,让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成为履职担当、创新作为的过程,成为服务师生、促进发展的过程,切实增强办好新时代教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将德育融入教育全过程。坚持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各学校制定并落实学校德育工作“一校一案”,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强化学科、课程、活动、实践、环境育人的综合功能,优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氛围、环境和机制。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探索建立区级统筹、社区参与、学校主导、家庭主体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规范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建设,推动教师家访制度化、常态化开展,增强家庭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全社会协同育人,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丰富校外教育内容与形式,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助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3.加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育人作用,构建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体系,统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推动课程思政各学段各学科全覆盖。推动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开发铜梁邱少云文化、铜梁龙文化等地方特色课程,建设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增强思政课的现实感、体验感、亲和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共青团和少先队的育人作用,用足用好用活团课、队课开展教育引导,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推广展示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引导少年儿童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一校一策”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4.做靓铜梁养成教育名片。以打造“养成教育实验区”为目标,按照“循序渐进,知行合一”路径,实施铜梁养成教育行动计划,打造富有铜梁特色的养成教育名片。推进养成教育八维落实,以理想信念、文明礼仪、卫生养成、阅读习惯、劳动习惯、安全意识、自理能力、思维训练八个维度为内核,立体构筑起铜梁养成教育核心生态。抓好师资建设、用好《养成读本》、开展实践活动、强化专题研究、健全评价体系。以实验幼儿园、金龙小学、重庆巴中、铜梁巴中、铜梁中学等学校为龙头,开展养成教育示范学校建设。构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位一体养成教育体系,探索四个学段可复制、能推广的养成教育实施模式,其他中小学、幼儿园大胆开展实践研究,形成校本特色。
5.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实施学校体育固本。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结合铜梁资源和学校优势开展特色体育项目。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开展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相衔接、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锻炼,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锻炼时间。丰富学生体育竞赛活动,鼓励学校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级体育比赛。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确保体育师资及结构比例全面达标。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为学校建设好体育场地设施、配备好体育器材。建立学生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
推动学校美育提升。建设重庆市美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完善美育课程体系,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铜梁龙文化、安居文化等开设特色艺术课程,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大力开展小型、灵活、多样的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和班级展示活动。配齐配好美育教师,确保美育师资及结构比例全面达标。配好美育教学所需器材设备,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器具设备等。
加强学生健康素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健全学校健康教育体系,拓展学校卫生健康课程,强化卫生健康教育普及,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学校考核体系,多渠道、多类型开展公共卫生知识和卫生健康技能普及,重点加强近视防控、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校园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卫生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推进中小学校卫生室建设,在全区每所学校至少设置1间卫生健康室和配备1名专业医生或保健医生。推进心理健康和卫生健康同步教育,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板报、网络等平台,教师、家长等多主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证每个学校设置至少1间心理辅导教室和配备1名心理辅导教师。
加强劳动实践育人。整体优化各阶段各学校课程设置,设置烹饪、手工、园艺等劳动课程,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保障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大力拓展实践场所,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劳动实践场所,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
深入推进科技教育。开齐开足开好科学课程,全面开展人工智能、编程教育进课堂,区内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优化整合、科学安排科技教育课程。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各学校根据实际,建设科技(创客)活动室、科技成果展示室、科普宣传橱窗等科普教育阵地,建设3个区级科普教育基地。丰富科技教育活动,各学校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学校科技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依托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等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校内外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师的配备,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教师队伍。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
加强法治、生态文明和国防教育。开展好宪法、民法典、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禁毒法等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将法治教育有机融入升旗仪式、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培育校园法治文化,培养师生法治思维,营造全教育系统尊崇宪法法律、信仰法治的良好氛围。加强生态文明学校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积极开展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推进校园绿色管理,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有效遏制学校餐饮浪费。深入开展学校国防教育,将国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推进国防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建设,拓展丰富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
专栏1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
养成教育:建立养成教育中心、建好20所养成教育示范校、构建四位一体养成教育模式、打造养成教育在线平台。 德育品牌学校:新创建2所市级德育品牌学校。 体育教育:新创建5所市级体育特色学校。 美育教育:新创建5所市级艺术特色学校。 健康教育:完善各学校心理辅导教室建设、卫生室建设。 科技教育:建设3个区级科普教育基地。 劳动教育:创建5个区级劳动实践基地。 |
1.优化幼儿园办学布局。围绕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逐步提高公办园在全区幼儿园的占比,科学规划布局幼儿园,完善镇街设中心幼儿园、小学设附属幼儿园、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办学体系。根据全区居住人口分布、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及幼儿园布局校点规划,选定具体位置,明确服务范围,确定建设规模,确保优先建设,新建白龙小学附属幼儿园、庙坡幼儿园、青少年活动中心幼儿园等一批公办幼儿园,接受一批小区配套幼儿园举办为公办园。到2025年,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过93%,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5%。
2.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不断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支持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建设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规范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健全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纳入财政生均公用经费补助范围,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民办幼儿园向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动态调整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加强对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收费监管。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
3.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优化幼儿教师队伍,把好幼儿园园长、教师入口关,补足配齐公办幼儿园教师,合理控制公办幼儿园教职工数。严格幼师队伍管理,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改善办园条件,幼儿园园舍面积、玩教具和幼儿图书配备应达规定要求。注重保教结合,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为幼儿提供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传授基本的文明礼仪,培育幼儿良好的卫生、生活、行为习惯和自我保护能力。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行动,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建立由教育、卫生、体育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幼儿健康水平监测和评估机制。规范发展民办园,严格执行幼儿园资格准入制度,对民办园实施分类管理,建立工作台账,稳妥做好排查、分类、扶持和治理工作。
专栏2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工程 |
幼儿园建设工程:城区新建青少年活动中心幼儿园、南城街道幼儿园、东城街道幼儿园、白龙小学附属幼儿园、庙坡幼儿园;城区范围内接收7所小区配套幼儿园举办为公办园。在镇新建大庙幼儿园、旧县幼儿园。 |
1.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根据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目标要求,加强学校布局规划与建设,启动新一轮城区学校布局规划,制定并实施逐步消除“大校额”“大班额”五年行动计划,保证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新建北城小学、白龙小学、金豪嘉苑小学、金川大道延伸段小学、淮远新区小学、科创新城小学、城北初中、科创新城初中;迁建关溅小学、安居中小学、虎峰小学、大庙中学;改建铜梁中学凤山龙山校区;扩建侣俸小学、旧县小学和铜梁巴中。
2.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提升计划,提升义务段标准化学校创建比例和水准,建立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台账,推动区内所有中小学设施设备、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等达到标准。实施新一轮农村中小学改扩建工程,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逐步补齐部分学校校地、校舍、体育场馆等不达标短板,缩小校际间差距。推进有条件的学校创建现代化学校,从现代教育的理念、装备、管理机制、育人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维度全方位推进现代化学校创建,促进义务教育校际之间均衡发展。到2025年,全区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90%。
3.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落实好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健全备课机制,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开展实施“个人初备、集体研讨、教案生成、个性彰显、课后反思”的备课全过程行动。创新教学方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利用现代科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云课堂、远程教育等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热情,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着力实施“双减”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健全作业管理机制,统筹安排作业数量和时间,不断提高作业设计、布置与批改质量,优化考试内容与形式。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定期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4.提升特殊教育保障水平。实施就近就便安置特殊教育儿童行动,结合区域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分布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需求情况,加强谋划、合理布局,统筹学校招生计划,确保随班就读学位。完善随班就读资源支持体系,迁建特殊教育学校,在区内选择若干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对接收5名以上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学校设立专门的资源教室,并按照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根据学生残疾类别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设施设备和资源教师及专业人员。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支持有条件的学校举办残疾儿童学前班,依托职教中心开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特殊教育,适当设置适合残疾学生的专业,基本满足辖区内残疾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
专栏3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工程 |
小学建设工程:新建北城小学、白龙小学、金豪嘉苑小学、金川大道延伸段小学、淮远新区小学、科创新城小学;迁建关溅小学、虎峰小学、安居小学;扩建旧县小学、侣俸小学;新建金龙小学、龙都小学、西河小学、塘坪小学、实验一小、玉泉小学、新复小学、白鹤小学食堂;新建平滩小学、龙都小学、大庙小学、永嘉小学综合楼。 初中建设工程:新建城北初中、科创新城初中;迁建安居中学、大庙中学;扩建铜梁巴中、平滩中学(食堂);改建铜梁中学凤山龙山校区。 特殊教育:迁建特殊教育学校。 |
1.着力提升高中教学质量。推进高中教育资源升级改造,优化学校内部设施,建成铜梁中学新校区,改善铜梁一中、铜梁二中等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落实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实施高中阶段智慧学校全覆盖,形成面向学生学习和成长、教师教学和专业发展、家长与学校互动的高质量教育环境。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建设有效课堂,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实验课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新创建5个市级课程创新基地和10个精品课程。努力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完善“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机制。
2.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全面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争创重庆市特色高中2所、特色示范高中1所。支持区内高中错位特色发展,以铜梁中学、铜梁一中、铜梁二中等普通高中为重点,突出铜梁中学“融·育”教育特色,铜梁一中“得一”教育特色,铜梁二中“人文艺体”教育特色,重庆巴川新高中“国际化”教育特色。开展普通高中学校分类办学改革试点,探索培育科技、人文、体艺、综合等多个领域现代化特色普通高中学校,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3.深化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积极争创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稳妥实施新高考改革。贯彻落实好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招生录取机制的“两依据一参考”高校考试招生制度。重视高中学生生涯规划,面向学生和家长进行生涯和职业指导教育。完善学生指导发展制度,利用各种资源开设指导课程、开展职业体验等对学生指导,提高学生在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自主选择能力。
专栏4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工程 |
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成铜梁中学淮远校区(含教师进修校、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学院、技术装备中心、教科所五校合一建设);改善铜梁一中、铜梁二中办学条件。 |
1.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好铜梁职教中心,支持职教中心建设市级优质中职学校及专业。扩大职业教育资源供给,积极引入1-2所高水平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优化职教专业结构,按照对接产业、紧贴行业和建设特色专业群的要求,围绕铜梁的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支柱产业,推动专业群建设与优势产业链对接,优化设置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新材料、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与学前教育、酒店管理等民生事业领域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相关专业。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专业设置认证、质量评价、预警调控等机制。到2025年,争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匹配度达90%,创建2个重庆市级骨干专业。
2.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持续创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进全国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训中心、先进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园、数字化设计与增材制造、模具设计制造、智能制造共享型实训中心等平台建设。支持开展职业教育实训实习,加强从招生、培养、就业等方面的校企深度合作,鼓励企业员工返校接收继续教育,优化“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模式和“四方联动、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深学校和企业互派师资,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做大做强由铜梁职业教育中心牵头成立的职业教育集团,扩大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产学研一体化、集团化。
3.着力服务本地乡村振兴。落实国家乡村教育振兴计划,着力构建乡村教育振兴深入推进机制。支持发展涉农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培养服务本土“三农”人才,为产业旺、农村美提供本地人才支撑。深入实施农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大力兴办社区教育和农民培训,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一大批急需紧缺人才。鼓励职业院校与乡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乡村提供专家咨询、项目策划、产业论证等支持。建立农业产业技术资源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资源开放共享。鼓励和支持乡村学校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办好一批乡村特色文化传承学校,支持乡村学校建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专栏5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 |
职教中心“双优”建设:推进铜梁职教中心建设市级优质中职学校和优质专业。 先进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园:重点推进“一平台二基地三中心四机制”建设。“一平台”:全流程信息化支撑平台;“两基地”:先进制造生产实训基地、先进制造业职业启蒙教育基地;“三中心”:数字化设计与增材制造生产实训中心、模具设计制造生产实训中心、智能制造生产实训中心;“四机制”:校企资源对接、校企合作模式、基地共建共享、招商企业运营等四个维度机制。 中等职业学校引入工程:引入1-2所高水平公办中等职业学校。 |
1.支持高职院校扩规升级。支持重庆传媒职业学院、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等在铜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院校,引导在铜高职院校加快推进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达到本科办学标准。鼓励支持在铜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对标本科院校建设标准,着力在教学设施、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方面升级改善,达到本科职业院校设置标准。鼓励高职与本科衔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升高职院校师资力量,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补充专业本科教师队伍,保障师资水平达到本科标准。鼓励适度扩大专升本招生计划,为部分有意愿的高职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2.引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大力引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推进与市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加强与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深化校地联合办学,积极引进公办普通高校落户铜梁或来铜设立校区,争取引入3-5所公办高等院校。加快建好科创新城,集聚高教创新资源,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区和创业平台,建设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创业创新实践基地、创客中心、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积极构建以地方经济社会突出需求为导向的协同创新体系,提高高等教育对铜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3.深入推进校地合作。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发挥紧邻西部(重庆)科学城的优势,积极主动与区外优质学校开展合作办学,与市内外一流高校深度加强校地合作。加快承接中心城区优质教育溢出资源,打造主城都市区高端教育资源承载地,搭建校地协同创新载体和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等平台,优化创新平台的层次、规模和类型结构。围绕铜梁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所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等创新活动,为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智力支撑,统筹协调管理各类共建的创新载体、平台和研究机构。
专栏6高等教育创新突破工程 |
高职院校升级工程:支持重庆传媒职业学院、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升级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 高等院校引入工程:引入3-5所公办高等院校。 |
1.完善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协同、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终身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将终身教育纳入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推进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学习者激励机制,探索终身学习学分银行建设,健全各类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有序推动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有效沟通与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构建全民终身学习质量监控制度,研制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建立终身教育信息统计制度。完善终身教育监管制度,规范终身学习服务机构的办学行为。健全继续教育制度,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养“技能+智能”双能人才。加强保障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财政投入。
2.健全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完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终身教育网络,办好区终身学习网。启动居民业余学习行动,以打造居民业余学习品牌为抓手,积极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努力提升居民文化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打造在全区具有影响力的居民业余学习品牌,积极开展“铜梁大讲堂”系列学习课程,学习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生活百科、人文历史、法律常识、文学艺术、体育知识等。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等向居民开放学习场所和设施,推进区内的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为居民学习提供便利。加强学习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资源、农村基层公共资源以及区内的职业院校、老年大学等场所,向企业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开展培训,建设一批继续教育基地,夯实居民的继续教育学习能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3.巩固提升社区教育发展。积极创建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各类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大力支持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化体育设施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加快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市、区级社区教育基地。创新社区教育培训模式,依托铜梁社区教育学院等社区教育机构,建立健全完整的培训体系,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现代生活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为农民提供社会生活、权益保护、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建立1个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中心,制定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规范,开发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课程,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水平。
4.提升语言文字工作水平。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质量。强化学校语言文字教育,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举办好全国推普周等系列活动,提升全区学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实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加大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和培训力度,明确以学校为主体的包村推普机制,定期进村开展推普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监督监测,指导、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重点领域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形成全社会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推广和规范城市语言文字应用,规范语言文字相关培训和测试工作。在推动全区语言文字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方言文化保护研究工作。力争到2025年全区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超过85%。
专栏7终身教育全面发展工程 |
社区教育创新示范工程:创建市级社区教育示范基地1个、区级社区教育示范基地8个,建立1个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中心。 |
1.营造智慧教育新环境。结合铜梁智慧城市建设,以创建市级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为目标,推动全区教育信息系统数据、用户、应用、业务和服务集成,实现国家、市、区、学校四级教育管理信息数据汇聚融通。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统筹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智慧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建成市级智慧校园示范校15所。完善智慧教育基础设施,运用5G+智慧教育、物联网、人脸识别等技术,建设智慧课堂等智能教学应用场景,为智能化条件下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有力保障;推动教育宽带网、物联网、智慧安全监控等设施建设,构建智能灵活、开放共享的校园环境,建设功能室、中小学创新实验室班班通等智能教学应用场景,为智能化条件下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2.汇聚智慧教育新资源。加快建设“铜教云”智慧教育平台,推动全区教育信息系统数据、用户、应用、业务和服务集成,实现“铜教云”智慧教育平台全面普及应用。建立健全智慧教育优质资源供给体系,优化资源建设、应用与共享机制,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着力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三个课堂”,向全区中小学生提供在线答疑、互动课堂、点播课堂、家长课堂等教育服务,建成10所区级“名校网络课堂”应用示范学校。建设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实现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备课同步实施、课堂同步互动、教师同步研学、资源同步共享。强化职业学校数字资源校企共建,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和在线学习资源库,推动校企融合发展。建立个人终身学习电子档案,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基于互联网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学科教学、能力培养、升学指导、生涯规划、职业培训、老年教育资源等服务,支持终身学习。
3.创新智慧教育教学模式。加快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引入“智慧课堂”和“智慧学习”系统,促进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习方式、学习评价创新,实现教学模式转变。丰富智慧课程内容,开设中小学编程教育、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等,加快中职学校产教融合资源建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加快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升级全区班班通设备,实现“人人有空间、人人用空间、人人享空间”,形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合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及教学能力,实施中小学(含幼儿园、中职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启动“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开展教师大数据应用能力培训,推动教师主动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4.完善智慧教育管理体系。推进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以大数据带动教育治理科学化,形成运作科学、协同精细、响应及时、流程优化的智能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拓展并提升核心系统服务能力,实现学生入学、转学、培养、评估、毕业等教学服务全程网上办理。加强教育大数据应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以“铜教云”智慧教育平台为基础,建立融通教育管理数据和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的教育大数据管理系统,开展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教育技术专业能力培训,提升教育管理人员信息素养。开展教育态势感知、校园环境监控、教学质量监测、学校创新能力评测、教师教学特征分析、学生学情诊断、教育精准扶贫等数据分析,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供决策支撑。
专栏8教育信息化工程 |
“铜教云”智慧教育平台: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建成“铜教云”智慧教育平台。 智慧校园创建工程:推进幼儿园、中小学、中职、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建成市级智慧校园示范校15所,区级“名校网络课堂”应用示范学校10所。 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工程:实施云中心升级、城域网提速、校园网络改造、“班班通”升级、“三个课堂”建设、智慧校园云课堂试点等工程。 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开展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校长和管理者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举办网络管理、平台应用、录播系统、微课制作、校园电视等专项培训;区教师进修学校将“智慧教育”内容纳入“国培”、“市培”等项目的培训课程;各中小学将人工智能、编程教育纳入信息技术课内容,通过培训、教学、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教育治理能力优化工程:推进“互联网+教育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公文流转、报名入学、项目申报等政务服务网上申请、集中办理,实现“一张表管理”和“一站式服务”;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开展数据驱动的预测预警、诊断评估,破解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教育资源缺口预测、校园安全态势感知、督导评估动态监测等教育治理重点问题。 |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在教师资格准入、招聘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环节,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丰富师德教育形式和内容,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心理健康等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违规处理结果记录和师德失范行为典型案例通报警示制度。挖掘优秀教师典型,加大模范人物宣传力度。
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招录一批高层次教育人才和紧缺学科教师,整体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为乡村学校培养一批优秀教师,助力乡村振兴。持续引进优秀教育人才,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区管校聘”改革,完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持续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名师、骨干教师支教送教工作。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配足补齐思政教师,打造一支专兼职教师融合的思政教师队伍。
3.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严格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完善校、区、市、国家“四级”培训体系。推进区教师进修学校新校建设,积极争创教师进修学院。开展新任教师入职培训、非师范生专业补偿培训、青年教师助力培训、骨干教师提高培训、名师名校长领航培训等分层分类培训,提升全区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推进“内生式引鸿型”教育导师团队建设模式,培育一批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名师、学科带头人,壮大区内优秀教师队伍。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推进“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干部结构,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把思想过硬、能力见长、品德优良的教育行家选拔到干部岗位上来,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力度,选优配强中小学校级领导班子。完善校长梯队培养体系,实施好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名校长培训和“未来教育家型校长”等培训项目,形成名校长、骨干校长、优秀青年校长梯队。增强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强化校长任期目标管理,推动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支持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营造教育家型校长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干部队伍。
5.切实保障教师地位待遇。切实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同步调整的联动机制,确保区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中小学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向教学一线和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完善乡村教师岗位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做好资金保障工作。
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切实维护和保障教职员工合法权益,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为教师安心从教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生活工作环境。完善教师荣誉制度,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完善教育人才激励办法,设立专项经费,鼓励优秀教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专栏9师资队伍名优化工程 |
“内生式引鸿型”教育导师团队:打造铜梁教育导师队伍和名师队伍。 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新培育市区级名师、骨干教师500名以上。 教师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项目。建立电子档案库,纸质档案数字化,集中统一管理。 |
1.加强跨区域教育交流合作。积极参与长江教育创新带先行区建设,开展与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的交流合作,引进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先进教育发展与治理经验。大力开展开放合作教育,积极引入国际学校,支持铜梁中学、重庆巴中等学校开设国际精品班、国际精品课程,积极推进师生文化交流、校长教师海外交流、学生交流交换、网络在线课程等项目,支持学校组团参加各类重要赛事,展示铜梁学生的才艺与风采,促进国内外教育交流。支持鼓励重庆传媒职业学院等高校开展教育合作,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深度合作,加强人才联合培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格局。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机遇,加强与成渝地区市、区、县的教育合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深化落实铜梁与成渝地区教育合作,构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合作机制,搭建教师教育实践基地、成渝地区职教集团、各级各类友好学校、智慧教育平台等合作平台。探索在教师学习交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合作,助推成渝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
3.加强与周边区域教育合作交流。加大与主城都市区各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鼓励与主城都市区优质学校合作办学,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一流高校深度加强校地合作。积极承接中心城区优质教育溢出资源,引导区外优势教育资源向铜梁拓展,通过办分校、学校资源重组、合作办学、学校搬迁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加强与西部(重庆)科学城、永川等职教优势地区合作,共建共享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资源,合作打造智能制造、汽车制造、大数据等高水平专业群。
1.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党委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改革,完善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改革学校评价,把立德树人落实成作为评价学校一初工作的根本,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分类评价体系,完善质量评估标准,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改革教师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改革学生评价,完善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数据库。改革用人评价,推动完善社会选人用人的相关政策,建立以品德、能力、工作业绩为导向,以人岗相适、人尽其才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2.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管理方式转变,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落实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制度。推进“管办评”分离,政府、学校、社会要分别承担管、办、评的角色,既要权责边界清晰,又要相互制约、相互支持。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管理和服务方式。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落实中小学教育教学自主权、扩大人事工作自主权、落实经费使用自主权等放权事项,促进学校依据章程自主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着力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
3.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持“划片、就近、对口、免试”和依法依规入学原则,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办法,严格落实学区制招生,完善学区划片,统筹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明确招生范围,严格按“正住户籍类”“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类”“其他入学类”三个类别,实行阳光招生,消除择校现象。逐步建立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加综合素质评价为主要依据的高中阶段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将区内优质高中招生指标的70%分配到各初中学校。贯彻落实好全国统考科目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落实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为评价方式的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4.推动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鼓励通过多种途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民办教育规范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健全财政扶持制度,根据情况可以探索设立各级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落实民办学校税收优惠和用地等政策。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定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指导意见,促进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发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促进民办学校规范健康发展,依法监督管理民办教育,完善法人登记制度,建立民办高校督导专项制度,健全民办学校办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退出机制。
5.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不断提高依法治教能力,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构建系统完备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建强教育执法队伍,加大教育培训执法力度,开展联合执法,加强执法监督指导,推进执法规范化。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建好用好各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全面推进学校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学校章程与教育规律办学,积极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加快推进学校章程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学校法人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规范和优化学校决策和执行机制。深入推进校务公开,完善学校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制度,提高学校自我监管能力。积极支持学校与家庭、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开展合作,创新学校管理方式。
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新时代下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严明党的纪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落实各类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体系,推进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学校党建工作提质增效。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把强化教育资源供给摆在突出位置,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巩固增加教育财政投入,优化投入结构,重点加大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人的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投入,增强教育投入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投入、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并支持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确保“两个只增不减”,为推动教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完善教育经费绩效考评机制,强化教育经费审计监督,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加强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发挥年度自评公报的督促和导向作用,推动重大教育决策部署及重大改革项目落实。加强对学校的督导,建立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内部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学校督导制度,对学校依法规范办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提升教育质量等情况实施督导。改进教育督导方式方法,灵活采取综合督导、专项督导、经常性督导、信息化督导等方式,科学运用“双随机”方法,提高督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结果公开制度,规范整改制度,落实激励制度,健全问责制度,强化教育督导结果运用。强化教育督导队伍建设,提高教育督导队伍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确保督导人员恪守职业操守,做到依法督导、文明督导。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下,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完善安全管理网络、落实安全教育行事历、健全安全工作规范、建立专职校园安保队伍、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健全安全工作预警发布和情况通报、风险化解机制。持续做好涉校涉生非正常死亡防控工作。推进“平安示范学校”创建。全面开展各类风险隐患排查化解工作,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反恐安全、食品安全、卫生安全等方面的排查整改,着力加强服务保障、物资包装、心理服务。加快推进平安校园系统建设,建设“考勤门禁通道管理”和“家校通平台”,加强学校与家长对学生的平安交接。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及时排查校园及周边安全情况,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为全区各校师生创造安全有序平稳的校园环境。
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区“十四五”教育发展,各镇街、部门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合作、切实推进,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机制,对标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重要事项、重点项目,加强工作创新,明确工作举措,列出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工作台账,清单化管理、协同化推进,推动教育规划高质量实施。将规划实施成效纳入有关部门的年度考核内容,围绕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结合部门职能职责合理设计考核指标,定期开展督促、检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