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府办发〔2023〕2号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铜梁区体育发展“十四五”
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铜梁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铜梁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3年1月
目 录
第一章 体育发展基础 5
第一节发展基础及形势 5
第二节指导思想 7
第三节基本原则 8
第四节发展目标 9
第二章 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升全民健康整体水平 12
第一节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12
第二节不断完善体育场地设施 13
第三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14
第四节提高全民健身智慧化水平 15
第三章 全面深化体教融合,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17
第一节完善体教融合实施机制 17
第二节夯实竞技体育发展基础 17
第三节强化阵地建设规划 18
第四节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19
第四章 构建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20
第一节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21
第二节激发体育市场活力 22
第三节促进体育消费需求 23
第五章 健全完善赛事体系,着力培育体育品牌赛事 24
第一节积极培育体育品牌赛事 24
第二节强化体育赛事管理 25
第六章 加强体育文化宣传,打造中国龙狮运动名城 25
第一节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26
第二节传承铜梁龙舞传统体育文化 26
第三节丰富体育文化产品 26
第四节加强体育交流宣传 27
第七章 规划实施保障 28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28
第二节强化要素保障 28
第三节加强督查落实 29
“十四五”时期是全区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普及全民健身、夯实竞技体育发展基础、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重大机遇期。为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重庆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铜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推动全区体育事业发展,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十三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和市体育局大力支持下,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和对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着眼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加快推进体育强区建设,统筹推动全区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体育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十四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发展基础及形势
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建成社会足球场8块,完成玄天湖塑胶跑道、全民健身中心风雨球场改造,建成体育场地3123个,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06平方米,超全市平均水平。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达到100%,公共体育设施服务更加完善。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体育社会组织网络逐渐完善,成立区体育总会,全区单项体育协会20个、体育俱乐部14个、镇街文体中心28个,每万人体育社会组织数达0.39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带动作用明显,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达到2165名,每千人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2.54人。群众健身热情高涨,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50.55%。
体育赛事活动更具活力。成功举行第五届亚洲龙狮锦标赛、中国三人篮球擂台赛暨“我要上奥运”选拔赛、重庆市国际式摔跤冠军赛、重庆铜梁原乡风情马拉松赛等大型赛事6场,其中第五届亚洲龙狮锦标赛为铜梁区首次承办的国际性赛事。举办铜梁区第五届运动会、全民健身运动会、全国老年人气排球比赛、职工气排球比赛等大型群众体育活动,逐渐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品牌赛事活动。
竞技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发展成效初显。铜梁区人民政府与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铜梁舞龙队被选定为全市唯一一支备战全国第十四届全运会舞龙项目比赛的队伍。组队参加国家级、市级竞技体育赛事50余次,获奖牌40余枚,其中金牌16枚。全区竞技体育项目结构不断优化,设置13个区体校重点项目训练基地,常态化开展摔跤、田径、篮球、舞龙等竞技项目。大力培养优秀青少年苗子进入市级、国家级运动队,10余名摔跤后备人才被选拔到市专业队集训。
“十四五”时期,铜梁体育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向全国,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战略深入推进,新的教育理念、消费观念、消费模式赋予体育更强大的内生动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体育供需两侧提质扩容提供重要机会。立足重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进一步畅通了体育发展合作渠道,助推重庆体育更高水平的开放协作和更高质量的产业协同,对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与科技融合、加快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聚焦铜梁,铜梁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轴线上,是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支撑,在体育合作交流、体育赛事承办等方面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同时,也要清醒认识,铜梁体育发展短板依然明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体育综合实力与体育强区建设存在差距,迫切需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十四五”时期是铜梁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铜梁全面打牢体育强区建设基础,实现2035年基本建成体育强区目标的开局时期。
第二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和系列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大机遇,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补齐体育基础设施短板,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创新,为建设体育强区开好局、起好步,助力铜梁打造产业高地、文旅胜地、宜居美地和民生福地。
第三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的主体,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充分调动人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体育发展为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健身、人人快乐、人人健康、人人幸福”的目标。
坚持改革创新。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顺应社会发展新趋势,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深化体育改革,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更新体育发展理念,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体育发展活力。
坚持开放融合。立足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定位,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加强区域协同合作,积极对外展示铜梁体育特色。加强体育与健康、养老、医疗、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一体化融合发展,形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坚持协同联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体育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专业性,形成体育共建共享、内外联动、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发展新模式。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夯实体育强区建设基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竞技体育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体教融合发展更加深入、现代体育产业发展更具竞争力、体育赛事活动供给更加丰富、特色体育文化更具影响力,体育功能充分释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促进作用。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推动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建设,完善和建成一批能够承办重大体育比赛的体育场馆、全民健身设施,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达到1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5%,每千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3.2人,全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力争创建国家级全民健身运动示范区。
竞技体育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建成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重庆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推动竞技体育项目完成增项和扩项,做实市体育运动学校共建铜梁训练基地,区级重点项目训练基地超过18个,打造2—3个市级重点单项训练基地,力争创建国家队转训基地。重庆铜梁龙足球俱乐部全力冲击中甲资格,打造重庆市足球发展重点区县。
体教融合发展更加深入。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持续优化,每年至少举办1次学生(青少年)综合性运动会,举办1次中小学生足球联赛,举办1次学校运动会或体育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常年在训青少年运动员1000人以上。探索制定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相同运动项目对口升学办法,健全“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争创国家级体教融合示范基地。
现代体育产业发展更具竞争力。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赛事运营、竞赛表演等新业态不断壮大,体旅、体商、体医融合更加深入,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到2025年,力争体育产业总规模达20亿元。
体育赛事活动供给更加丰富。体育赛事拉动体育消费、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定期举办铜梁区运动会、全民健身运动会;每年承办国内外重大赛事、市级赛事3场以上;创建区域性群体赛事活动品牌3个以上。持续扩大铜梁龙马拉松、中华龙狮大赛等品牌赛事影响力,培育铁人三项赛、丛林越野赛等户外运动赛事,力争打造成为全市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
特色体育文化更具影响力。“中国龙狮运动名城”建设效果显著。加强舞龙队对外交流,每年外出比赛、展演不少于10场次;创新和发掘铜梁舞狮运动底蕴;体育文化产品不断丰富,培育1家体育文化企业;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提高,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铜梁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更加彰显。
表1-1 “十四五”体育发展指标体系
序号 |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指标属性 |
1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
2.06 |
2.6 |
约束性 |
2 |
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块) |
0.78 |
1 |
约束性 |
3 |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 |
50.55 |
55 |
预期性 |
4 |
新建、改建体育公园(个) |
— |
3 |
预期性 |
5 |
数字化升级改造公共体育场馆(个) |
— |
4 |
预期性 |
6 |
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 |
2.54 |
3.2 |
预期性 |
7 |
年承办国内外重大赛事、市级赛事 (场次) |
1 |
>3 |
预期性 |
8 |
创建区域性群体赛事活动品牌数 |
— |
>3 |
预期性 |
9 |
常年在训青少年运动员人数(人) |
800 |
>1000 |
预期性 |
10 |
市级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单项训练基地(个) |
0 |
2—3 |
预期性 |
到2035年,基本建成体育强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群众身边的组织、设施和活动全面提升,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取得较大突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结构全面优化;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大幅改善;体育消费水平大幅提升,体育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显著提升,体育文化理念充分融入体育发展各个环节,体育对外交流合作更加深入。
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加快构建更高质量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全民健康整体水平。
第一节 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全民健身组织建设全覆盖。整合各类体育社会组织资源,充分发挥区体育总会龙头作用,统筹协调各体育社会组织,强化考核管理,加强规范建设,促进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加快各类体育社会组织进一步向镇(街道)延伸,完善点面结合、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因地制宜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引导、服务、规范全民健身活动健康发展。到2025年,全区单项体育协会达23个,每万人体育社会组织数达0.45个。
体育健身指导全覆盖。成立铜梁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管理,充分发挥科学健身指导引领作用。每年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3次以上,累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500人。持续加大高级别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国家级、一级社体指导员人数比例。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基层服务力度,村(社区)至少明确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全覆盖。推进“好体育人”与“少云志愿者”队伍有机融合,积极招募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体育教师、社会培训机构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网络。积极开展“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镇、进社区”等“五进”活动,促进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常态化。到2025年,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累计惠民不少于15万人次。
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全覆盖。推进铜梁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站和28个镇(街道)国民体质监测点建设,每年监测人数不低于户籍人口的3‰。国民体质监测体系更加完善,监测项目持续增加,更新和新增一批现代化国民体质监测设施,探索建立自助监测站点。
第二节 不断完善体育场地设施
推进中心城区体育设施提质。优化体育设施空间布局,将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扩大体育场馆有效供给。完成运动场提质改造,达到承办中甲赛事标准,周边布局乒乓球、羽毛球、气排球、网球、健走步道等体育设施,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完善金龙体育馆篮球场副馆建设,承载中大型篮球赛事及乒乓球、羽毛球、气排球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推进全民健身中心扩建改造,整合周边土地资源,建设都市运动中心、运动健康促进中心、运动员公寓、综合训练馆等,创建国家级体教融合示范园区,打造成渝地区全民健身新IP。更新藕塘湾体育场户外老旧健身器械,升级改造篮球、门球场地和座椅等辅助设施,满足老城区群众健身需求。
推进乡镇体育设施补短板工程。完成乡村“15分钟健身圈”建设,重点布局健身步道、镇健身广场、农体工程、健身路径等健身设施,积极推广健身操、健步走、太极拳等体育活动,提升群众身体素质,实现村民健身举步可就。持续推进体育设施布局与美丽乡村建设、特色景点打造相融合,在巴岳山、安居古城、老虎滩瀑布、康龙溪等地建设全民健身设施,依托玄天湖、琼江、涪江等水系观赏游玩功能,完善滨河步道、水上设施,实现农文旅体康养紧密融合。
加大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实施大型体育场馆低收费或免费开放,区运动场田径场、藕塘湾运动场、全民健身中心全年免费对外开放,金龙体育馆分时段低收费开放;加大学校、党政机关等体育设施免费、低收费开放力度,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率达到100%,方便市民开展体育活动,提高体育设施的使用率和服务质量。
第三节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依托“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法定节假日、农闲季节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季季有大赛、全年都精彩”。以各单项体育协会为主导,每周组织开展气排球、武术、路跑等小型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村(社区)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常态化开展各类趣味体育活动。区体育总会组织开展篮球、足球、羽毛球等联赛、月赛、杯赛;镇(街道)每年开展1次社区运动会。区体育局每季度组织开展马拉松、龙狮赛、丛林越野等区域性赛事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将职工体育活动纳入党建、工会活动范畴,每年举办1次以上职工体育活动。
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健身意识。利用传统媒体组织出版科普图书、音像制品等,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利用抖音、微信、APP等新媒体及时宣传报道全民健身发展最新动态,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和重大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推动形成崇尚体育健身新风气,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化、社会化、生活化。
推进重点人群参与体育健身。全面推动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体育健身协调发展,推进重点人群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公益指导和网上健身培训。定期举行老年人运动会,支持开展健身气功、太极拳、广场舞等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每名老年人掌握1种以上科学健身技能。加强残疾人、妇女儿童健身、康复指导,每年组织2次以上跆拳道、街舞、坐式排球、飞镖、有氧健身操、瑜伽等体育活动。
第四节 提高全民健身智慧化水平
实施体育设施智能化改造。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提升全民健身信息服务效能。加快公共体育场馆5G网络全覆盖,全面推进体育场馆在线预约、24小时智能监控、自助更衣、自助停车等数字化运营能力。构建数据采集场景,实时掌握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开放情况。夯实竞赛、娱乐、商业、康养、旅游等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智能化健身路径、健身步道和体育公园建设。
建设智慧健身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发布全民健身设施目录、开放时段、收费标准、免费项目、健身服务等信息。制定科学健身指南,为市民科学健身提供指导。推进“互联网+健身”,依托网站、公众号、小程序等开辟健身服务平台,鼓励政府与线上运动平台合作开办居家健身课程,邀请网红教练、健身达人等直播指导科学健身。推广“云健身”活动,倡导居家锻炼的健康生活方式。鼓励发展健身信息聚合、健身APP、智能健身软件、健身在线培训教育等。
专栏1 全民健身重点工程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完成虎峰镇体育公园、西河镇全民健身中心、水口镇健身步道(登山步道、骑行道)、石鱼镇健身步道(登山步道)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金龙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藕塘湾体育场、区运动场提质改造升级。原乡中央公园改造为大型体育公园,提档升级智慧健身步道。力争巴川街道、东城街道、南城街道、旧县街道、蒲吕街道建成11人制足球场各1块,各镇建成社区足球场1块。推进乡村文体设施全覆盖,为全区333个村(社区)建设健身点,配套健身车、钟摆扭腰器、骑马机等室外健身器材。推进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数字化升级改造,打造体育场馆免费开放统计系统,实现客流智能识别、智能监控、智能显示等功能。 |
深入实施体教融合,立足全市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和全区体育资源,夯实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基础,丰富备战项目,在重庆市第七届运动会等市级以上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第一节 完善体教融合实施机制
抓好顶层政策设计。深入实施《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铜梁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意见》《铜梁区深化体教融合加强青少年健康发展十条措施》《铜梁区足球发展规划》《铜梁区参加重大赛事奖励办法》《铜梁区文化体育人才引进办法》等政策文件,推进体教融合、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
加强统筹与考核。成立铜梁区体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各镇(街道)及相关部门把体教融合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体教融合实施情况、参加区级以上体育竞赛成绩、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情况等纳入学校的年度目标考核。将带队成绩、输送运动员数量作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定重要依据。
第二节 夯实竞技体育发展基础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全面落实国家体育课程刚性设置要求,确保体育课开课率、大课间体育活动覆盖率达到100%。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持续推进中小学校创建国家级、市级、区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帮助青少年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技能。建立校园田径、篮球、足球、排球、柔道、摔跤、舞龙等17个项目运动队,常态化开展训练。
加强青少年后备人才阵地建设。坚持“奥运争光”计划,充分发挥区体校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将区体校建设成青少年训练中心、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根据我区备战重庆市第七届运动会重点项目布局,通过考核招聘、外聘等方式引进退役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院校优秀毕业生。根据重庆市第七届运动会项目设置,持续推进重点项目训练基地、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建设重点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确保训练成效,提升竞技运动水平。
完善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体系。支持社会及各中小学校成立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制定服务标准和准入办法。开展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等级评定工作,规范建立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落实相关税收政策。鼓励学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进学校,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
第三节 强化阵地建设规划
加强场地设施保障。加强学校体育场馆、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器材配备,满足体育教学、训练、比赛需要。新建学校应按标准尺寸足量建设体育设施;改扩建学校体育设施应报体育、教育部门审批,不得因其他需要减少面积。鼓励存量土地和房屋、绿化用地、地下空间、建筑屋顶等兼容建设体育场地设施。
强化竞技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加快建设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强化标准足球场、标准田径场、运动员公寓、竞技综合训练馆等场地设施供给,为青少年提供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等服务,切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快完善区体校重点项目训练基地,增加室内训练场地,增强全天候训练能力;增加用于体能训练、疲劳恢复、伤病治疗与康复训练等的设施,改善运动员训练和生活条件。
第四节 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制定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相同运动项目对口升学办法,健全“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布局重点运动项目,解决体育特长学生持续训练和学习问题。制定教练员培训服务补贴标准,定期选派区体校教练员到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重点项目训练基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督促指导训练,支持区体校教练员参与学校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专项运动技能培训服务。建立区内各中小学校与区体校、体育协会及体育俱乐部联训机制。
加强人才保障机制。在各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引进高水平教练和优秀退役运动员到区体校、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担任教练员或体育教师。加大学校体育教师动态补充力度,到2025年,学校体育教师数量基本达到国家规定配备要求,区重点训练基地学校和区级以上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按项目设置配备1名以上专业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完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培训制度,加强科学选材、训练方面的培训。
专栏2 体教融合及竞技体育重点工程 铜梁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工程。拟选址全民健身中心东南侧,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新建青少年校外培训基地,占地14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400平方米;新建运动员公寓,占地约767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新建竞技综合训练馆,占地约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00平方米;新建标准足球场3块,400平方米标准田径场1块;改造装修运动空间建筑功能房,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满足运动员日常训练需求,提升全民健身中心功能的完备性。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工程。积极申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评定工作。支持优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支持重点项目训练基地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创建一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 青少年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工程。加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赛事活动平台,鼓励和支持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性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和赛事活动。积极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足球改革工程。依托重庆铜梁龙足球俱乐部,以足球职业化改革为契机,完善青少年训练体系,营造全区足球文化氛围,打造足球重点发展区县。 |
积极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产品丰富”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围绕健身休闲、体育旅游、养身健康、体育赛事等,培育市场主体,扩大消费人群,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加快体育产业发展。聚焦体育产品制造、竞赛表演、体育服务等体育产业,立足铜梁产业基础,深入挖掘竞赛表演市场潜力,加快体育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体育制造业,积极引进体育运动装备、健身器材等生产企业,加强铜梁龙舞对外展示和交流,持续扩大铜梁龙对外影响力,提升龙舞道具、龙灯彩扎产业知名度。重点发展竞赛表演业,坚持以赛事建品牌、以赛事拉消费、以赛事促产业,进一步扩大中华龙狮大赛、铜梁龙马拉松等品牌赛事影响力,积极培育山地汽摩越野、铁人三项等户外体育赛事,引导社会力量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培育更多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创新发展体育服务业,支持社会企业参与场馆建设、管理和经营。大力发展区运动场、金龙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周边体育产业,鼓励社会机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开展各类体育培训服务活动。
推动体育彩票健康发展。大力开拓体育彩票专营和兼营网点,健全销售网点布局,提高镇(街道)和新建小区销售网点覆盖率,合理设计和布局户外销售亭,使专营、兼营、户外销售网点协同发展。提升网点运营水平,拓宽销售渠道,稳步扩大体育彩票发行量,到2025年,全区体育彩票销售额达1.5亿元。完善体育彩票市场管理机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彩票,确保我区体育彩票业健康发展。
推进“体育+”融合发展。加强体旅融合发展,立足巴岳山、玄天湖、涪江等旅游资源,不断融入体育竞赛活动、体育设施建设、体育文化宣传,策划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综合性体旅休闲空间,积极创建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动体商融合,充分发挥铜梁龙足球俱乐部带动地区经济作用,设置球迷参观日、球迷联席会、球迷应援团,将铜梁打造成为全市球迷应援中心城市,带动铜梁夜间经济和周末旅游经济发展。加快体医融合发展,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倡导主动健康意识,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探索建立集科学健身、运动营养、伤病防护、心理调适为一体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第二节 激发体育市场活力
培育体育市场主体。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坚持“救扶帮”结合原则,大力宣传各项优企惠企政策,加快政府采购资金执行速度,切实降低体育企业交易成本。培养一批“体育+”融合发展企业,引导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强化产业发展规划、赛事体系构建、行业标准制定等产业职能。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逐步将群众体育健身、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业务培训等交由市场主体承担。发挥体育企业示范带头作用,认定一批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
提升体育产业服务水平。不断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规范体育市场秩序,优化体育产业营商环境。细化监管举措,不断完善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培训等体育市场重点领域的监管制度。落实体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体育企业信息归集,健全信用约束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完善体育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和综合行政执法。
第三节 促进体育消费需求
积极申报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拓展体育消费新空间、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探索体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时尚消费。完善区运动场、金龙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等体育场馆的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整合周边商业资源,引进体育相关企业。大力推动假日体育、房车露营、山地越野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鼓励体育运动场所延长营业时间,丰富夜间体育赛事活动,激活体育夜经济。鼓励体育单项协会、俱乐部和各级工会组织户外赛事活动,进一步挖掘户外运动、绿色出行等领域消费潜力;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消费氛围,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举办“体育惠民消费季”等方式促进体育消费,引导市民养成健康有益的体育爱好和消费习惯。
专栏3 体育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创建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积极申报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打造巴岳山、玄天湖、西郊绿道体育旅游示范区。 体育制造业发展工程。与铜梁区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开展运动装备、健身器材、运动监测设备等体育产品生产。 “体育+”融合发展工程。鼓励体育综合体项目建设,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发挥铜梁龙足球俱乐部作用,带动体育经济发展。 |
以赛事为引领,提升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水平,拉动体育消费,推动体育赋能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积极培育体育品牌赛事
打造区域精品赛事。精心筹办好中华龙狮大赛等特色体育赛事,打造舞龙运动世界级IP;提档升级铜梁龙马拉松,打造主城都市区特色品牌赛事;依托铜梁龙足球俱乐部,筹办一批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足球赛事活动,持续提升铜梁龙足球俱乐部影响力,推进足球强区建设;利用好本地资源,发展汽摩山地越野运动,打造山地越野体验基地。
推进群众体育品牌赛事。筹办好区运动会、全民健身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等赛事,持续提高办赛质量,扩大赛事影响。实施全民健身特色品牌创建工程,打造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指导镇(街道)创建一批精品社区运动会、农民运动会,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和形式。
培育青少年赛事。将青少年体育竞赛纳入区运动会,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开展常态化校内竞赛,建立集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赛事等为一体的中小学体育竞赛活动体系。每年至少举办1次学生(青少年)综合性运动会、1次中小学生足球联赛,学校每年至少举办1次运动会。筹办好中学生舞龙舞狮比赛,强化铜梁中学生舞龙舞狮对外交流。
第二节 强化体育赛事管理
推进赛事标准化建设,完善竞赛分级分类监管机制,严格按照体育赛事活动管理要求,加强对赛事的指导和管理,规范各类赛事活动组织、赛事活动流程、赛事活动服务。建立赛事“一站式”服务机制,按照“最多跑一次”的要求,建立多部门联合一站式赛事活动服务机制和专项例会制度,保障场地、环保、交通、医疗等基本服务。统筹考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举措,强化赛事风险评估,做好重大赛事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建立“熔断机制”,提升竞赛组织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推动公共资源向体育赛事活动开放,明确允许开展的体育赛事活动目录、申请条件和申办流程,实行动态管理。
专栏4 体育赛事重点工程 积极争取市级重竞技项目比赛、足球、篮球等赛事活动在铜梁落地,谋划发展“三大球”等职业联赛,争取引进1—2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依托铜梁龙俱乐部,筹办足球邀请赛、友谊赛等商业赛事活动。积极培育游泳、篮球、钓鱼、足球等大型群众赛事活动品牌。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体育文化建设,依托铜梁区龙舞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体育故事,彰显铜梁体育文化软实力,凝聚推动体育发展正能量,厚植体育强区建设文化基础。
第一节 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和铜梁体育历史文化内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普及、教育。充分挖掘体育多元价值,精心培育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持续开展“好体育人”志愿服务。开展体育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全民体育文化素养,倡导文明观赛等体育文明礼仪。
第二节 传承铜梁龙舞传统体育文化
立足铜梁龙文化,依托安居古城、巴岳山、铜梁龙灯、铜梁扎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积极开展铜梁龙舞体育文化科学研究,强化体育文化科研工作。加大对舞龙舞狮等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整理研究、推广传承和创新,开发体育文化旅游价值。将铜梁龙文化与体育品牌赛事有机结合,创新开展龙舞赛事,在赛事纪念产品、赛事广告宣传、开闭幕式表演等方面融入铜梁龙舞文化,扩大铜梁龙舞影响力。
第三节 丰富体育文化产品
挖掘特色体育文化元素,将体育文化产品创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民间体育深入融合。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艺术家进行体育文学、体育美术、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标识等创作。充分运用体育比赛、城市建设、体育节等平台促进体育艺术创新,搭建体育文化展示平台,组织评选推介、体育文化作品征集等活动,以优秀的作品传播体育文化。
第四节 加强体育交流宣传
全面加强体育对外合作交流。利用重庆“一区两群”建设机遇,积极推进铜梁与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区县协同发展,合力打造体育休闲旅游精品线路,联合策划体育赛事,探索互送优秀教练员、运动员代培代训,互推和引进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和科研人员,实现在体育健身圈建设、体育赛事举办、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的区域协同发展。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化地区互动交流,建立体育交流友好城市关系,带动铜梁体育全面发展。拓展体育对外合作领域,积极对接体育强省、体育组织、体育院校,通过培训、引进技术、招揽人才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塑造优秀体育人物形象。甄选具有优异运动成绩和良好思想品德的本土运动员,深入挖掘人物故事,塑造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健康正面、自信大方的新一代优秀运动员形象,使之成为表达中国体育精神、宣传铜梁体育形象的重要载体,通过宣传,发挥其对青少年的榜样作用。充分发挥“体育明星”榜样作用和号召力,鼓励和带动大众积极参与健身,促进全民健身发展。
做好体育文化宣传工作。依托铜梁特色赛事活动和“铜梁龙”体育文化符号,创新和发掘舞狮运动底蕴,联动微信、抖音等平台,开展特色赛事、全民健身经常性宣传报道,打造铜梁体育文化名片,扩大铜梁体育影响力。加强体育文化队伍建设,培养高层次体育文化管理人才,不断提高体育文化宣传工作水平。
第七章 规划实施保障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大力推动规划实施,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为实现铜梁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加强发展改革、财政、税务、体育、人力社保、公安、教育、文化旅游、卫生健康、科技、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动,对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抓好工作落实。强化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的有效衔接,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全面保障重大体育工程项目实施,确保“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用地保障。将体育场地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场地设施、体育用地需求。严格按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规划新建的居住区和社区,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群众健身设施的,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通过改造等多种方式予以完善。充分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群众体育设施。研究完善建设用地标准,在国家土地政策允许范围内,保障重要公益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设施、项目必要用地,并依法依规办理用地手续。
资金保障。完善体育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体育建设。加大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每年统筹预算安排公共财政和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体育强区建设。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和杠杆作用,大力吸引社会投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事业和产业领域。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公私合营(PPP)、体育基金等多种模式推动公益性体育事业发展。
人才保障。加快竞技、产业、管理等优秀体育人才引进,动态调整人才引进计划,不断完善竞技、产业、管理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优秀人才聘用、录用标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签订聘用合同、短期执教、项目管理等方式,通过市场化手段吸引各类人才,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氛围。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按照取长补短、优中选优、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川渝两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健全培训制度,定期开展能力素质提升专题培训,提升体育人才队伍理论素养,推进体育系统人才上挂下派、互挂互派工作,促进业务交流,强化岗位历练和实践锻炼。完善体育专业职称评价机制,健全竞技体育教练、群众体育教练、体能教练评价标准。
第三节 加强督查落实
加强体育领域法治和行业作风建设。大力宣传贯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立改废释相关配套政策,为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深化体育“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对体育赛事、体育市场经营等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加强运动队党建和运动员、教练员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运动员职业道德教育和文明礼仪修养培养。深入开展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依托科技力量加大反兴奋剂工作监督检查力度。
强化项目管理。组织、策划、布局体育发展重点项目,建立区级体育项目库管理系统,及时更新维护、动态管理。加强对入库项目的统计分析与跟踪指导,形成“策划一批、推进一批、实施一批、建成一批”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强化监督落实。建立目标任务考核制度,分解落实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实施本规划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制度,实施重点任务体育工作督查制度。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