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府〔2023〕90号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铜梁区贯彻落实
《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行动方案(2023—2027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铜梁区贯彻落实〈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
2023年6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行动方案(2023—2027年)》实施方案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大局、统揽全局、引领变局、开拓新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全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推进会精神,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牵引作用,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渝府发〔2023〕8号)等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各项部署,按照全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会的工作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强化规划、政策、项目、平台协同,加快建设重庆西向发展桥头堡,努力争当成渝中部崛起排头兵,着力打造产业高地、文旅胜地、宜居美地、民生福地,在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上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
(二)工作目标
到2027年,重点实现六个提升。一是城市能级大幅提升,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全区GDP、人均GDP分别突破1200亿元、13.5万元,“双五十”现代化中等城区全面建成,“双百”大城区发展框架基本形成,产业高地、文旅胜地、宜居美地、民生福地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二是基础设施能级大幅提升,全面融入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成渝中线高铁建成投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90公里。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全面建立,日供水能力超20万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成投运,页岩气年产气10亿方以上。渝西能源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三是产业能级大幅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形成。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千亿级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数实现翻番。四是改革开放能级大幅提升,发展活力得到充分激发。营商环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5%,进出口总额达40亿元以上,外资企业达25家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2000万美元以上。五是生态环境保护能级大幅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20天左右。主要河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5%左右,碳达峰碳中和实现阶段性目标,资源循环利用率明显提升。六是生活品质能力大幅提升,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累计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力争达5.6万元以上,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重大风险有效防范,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下降15%以上,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主要任务
(一)参与主城都市区极核引领行动。
积极承接主城都市区极核功能,共同推进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深化城乡融合改革试验,深化毗邻地区合作,助力成渝双核相向发展,打造双城经济圈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到2027年,常住人口达到8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以上,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在成渝中部区域领先,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成渝中部区域领先。
1.加快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实施城市扩容提质行动,围绕构建现代化“双百”大城区,加快做大城市规模,增强人口和要素资源吸引力。加快打造“两城三区”城市功能板块,持续提档升级老城区,全面建成淮远新区、科创新城大学城片区,提速建设科创新城高铁站片区、龙腾片区,稳步推进小北海片区规划建设,推动旧县融入高新区一体化发展,形成产业集聚、人口吸纳、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载体,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现代化郊区新城。强化城市特色功能,加快提升龙文化旅游名城、国际大都市后花园影响力,做强优势制造业集群,建设成渝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动全域协同发展,加快构建“一轴两翼”“一主两副”全域发展空间格局,支持重点镇组团式发展,推动一般镇串珠式发展,扎实推进场镇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场镇功能,提升场镇环境,打造一批美丽宜居示范小镇。(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交通局、区文化旅游委等)
2.加快聚集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把高新区和科创新城打造成为聚集高端要素、高端产业的核心载体,强化与两江新区、天府新区、西部科学城的协同联动,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产业协同发展。建立健全各类创新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大力培养和聚集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企业领军人物,建立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的共建机制,建设校企联动人才基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对接和流动,加快引进和发展猎头机构、高端人才服务机构。着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推动检验检测、技术咨询代理等科技中介机构集聚与规范化发展,打造区域性科技中介服务中心,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创新、金融工具创新,加快构建专业型股权投资体系,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结合。大力提升新型储能、高端汽车零部件等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创新成果和全国标杆级产品,积极培育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未来产业。(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区人力社保局、区科技局、区经济信息委、区金融发展中心、铜梁高新区管委会等)
3.提升桥头堡城市联动能力。“融城”“融边”双向发力,打造联动成渝、联结周边的纽带。面向主城都市区,加快同城化步伐,服务重庆西向发展,增强与重庆中心城区的功能互补能力。面向川渝合作,深化与成渝地区友好城市战略合作,拓展合作平台,加快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推动构建成渝中轴线城市联盟,主动参与涪江经济带发展。突出产业协作、创新协同,积极融入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建设,协同打造新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协同创建成渝科创走廊、环成渝高校创新生态圈,共建涪江观光农业走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健全跨行政区域交流合作机制,全面落实“川渝通办”事项,加强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交流,持续推动“铜梁龙”走出去,不断扩大“朋友圈”、提升影响力。(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经济信息委、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区文化旅游委等)
(二)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统筹基础设施安全与发展,着力优化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加快推动基础设施现代化。到2027年,互联互通、智能绿色、管理协同、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1.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构建“两高两普一城际两轨道”铁路网,推动成渝中线高铁、城轨快线璧铜线建成投运,力争开工建设渝遂绵高铁,加快推进汉中—南充—潼南—铜梁—大足—荣昌—泸州城际铁路规划研究,促进双城经济圈城市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互联互通。建设市郊铁路西二环线,加快推动团结村至铜梁至成都货运铁路前期研究,主动融入渝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对外货运铁路通道。加快建设重庆城轨快线大足线,推动市域快线璧铜线延伸至潼南、遂宁,全面融入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提升区域交通运输水平,建成投用铜安高速、渝遂高速扩能工程、铜梁城区至重庆新机场高速公路,全面形成“一环七射两联线”高速公路网。建成川渝物流新通道,加快规划建设连接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等区域的快速干线以及铜梁至合川、潼南等跨区快速通道,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路体系。进一步完善水运交通运输网络,推进涪江航道改造升级。依托成渝中线高铁铜梁站建设综合客运枢纽,依托市郊铁路西二环线规划建设国际物流基地,大幅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牵头单位:区交通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住房城乡建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等)
2.打造高效安全的内部交通网络。以铜梁城区为中心,规划论证东西南北向快速通道,建成投用城区导轨电车1号示范线,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论证安居至平滩旅游快速路、安居至少云高铁站快速路等快速公路项目。实施G319七佛至高碑、G319石梁水库至七佛等国道改造项目。实施S106璧山福禄界至安西路口、S107璧山交界至蒲吕场口段等省道改造项目,省道三级及以上比重达到100%。实施Y018少高路、太平至白羊段、旧县中峰互通至岚峰互通等重要连接道路。农村公路累计改造300公里,打造“美丽农村路”,争创“四好农村路”示范区。(牵头单位:区交通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安居华夏公司等)
3.构建更加多元现代的能源保障体系。建设川渝特高压电力通道,协调推进川渝特高压1000千伏交流工程及配套500千伏送出工程,打造川渝电网一体化重要节点。加快建设文曲220千伏变电站、淮阳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完善110千伏变电站、35千伏变电站及电力网络布局,建设一批梯度合理的输变电项目。协调推动渝西天然气输气管网建设,加快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促进输气干线网互联互通,打造川渝环网和渝西管网重要节点。大力推进页岩气产能建设项目,力争页岩气年产量超过10亿立方米。建成投用集中式独立储能电站和一批光充储检换一体化项目、综合能源站项目,大力支持用户侧储能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分布式能源等页岩气综合利用项目,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铜梁高新区管委会、国网重庆铜梁供电公司等)
4.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大力提升城乡一体化水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城市供水保障能力,提高治水防洪能力。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建成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同心桥水库、太平水厂(一期)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三叉口水库、同心桥水厂(一期)等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积极配合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安居防洪能力巩固提升工程,增强防洪保安能力。着力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较2022年明显下降。实施石梁水库、双寨水库中型灌区升级改造,提高城乡供水与农业灌溉供水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和质量,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加快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水文基础设施等。(牵头单位:区水利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农业农村委等)
(三)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集群。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实施产业提质行动,依托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到2027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基本形成,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显著提升,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力争制造业、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40%、50%。
1.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首抓工业、重抓制造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3+N”产业,加快形成2000亿级产业集群。打造新型储能产业园,聚焦广义储能领域,以龙头企业带动引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快实现“百G储能、千亿产值”,建设重庆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示范区。积极参与双城经济圈产业链供应链构建,瞄准成渝地区电子信息、汽车等优势产业,推动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增强全产业链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相对完整、安全可靠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产业人才培育,推动优势产业持续迭代升级,联手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牵头单位:区经济信息委,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招商投资局、铜梁高新区管委会等)
2.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规划建设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探索发展能源数字化特色产业,发展能源数字平台等创新研发实验室、服务体验中心和运营总部。突出促进本土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引进系统方案集成提供商在园区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探索发展平台经济,积极推动出台促进平台经济发展若干措施,试点培育平台经济示范园区和龙头企业。推进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支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引导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拓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实施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数字贸易、数字商务、智慧物流、数字文旅,加快数字技术与农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创新发展。积极引育数字产业集群,大力开展数字产业招商引资,出台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专项激励政策,大力引育优质数字产业项目。(牵头单位:区经济信息委,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大数据发展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区文化旅游委、区招商投资局、铜梁高新区管委会等)
3.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体系。围绕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商贸物流节点,全面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加快建设物流园区,大力发展仓储物流、冷链物流,补齐专业市场短板,完善商贸物流网络。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质金融机构,发展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行业,培育消费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兴业态。积极搭建软件信息、检验检测等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等专业服务。(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商务委、区金融发展中心、区大数据发展局、区招商投资局等)
4.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底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在35万吨以上。加快构建“3+6”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壮大蔬菜、生猪、黑鸡“一主两辅”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扩建标准化畜禽集中屠宰园区,启动预制菜产业园建设。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深化与中国农科院花卉与蔬菜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筹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成蔬菜花卉西南研发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加强农业品牌培育,推广“龙乡水土生”区域公共品牌,打造“铜梁莲藕”“铜梁黑鸡”等农产品品牌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加快推进农文商体旅融合发展,常态化开展“一镇一主题”乡村节会,重点打造少云镇少云村、围龙镇龙湖村、侣俸镇文曲村等“巴岳农庄”,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委,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文化旅游委、区畜牧业发展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龙裕公司等)
(四)加快共建科技创新中心。
以大数据智能化为科技创新的主方向,以加快建设国家级高新区为主目标,以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为主抓手,以优化创新生态为主任务,奋力推动铜梁高质量发展。到202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科技型企业达到19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家。
1.高水平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大院大所合作,积极发展“研究院经济”,集聚一批高端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水平成果孵化机构,推动一批国家级、省(市)级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落地,规上企业创新中心、技术中心全覆盖。打造集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创新链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区域性创新成果转化中心。支持由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发展,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实施“智汇龙乡·铜创未来”创新资源导入行动和国家级研发平台“破零”行动,建设一批高水平、引领型创新平台。(牵头单位:区科技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农业农村委、区招商投资局、铜梁高新区管委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等)
2.强化创新链创业链协同。共建共用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和综合性检验检测平台。主动对接成渝科创走廊创新资源,强化与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新区的协同创新,创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先进地区产业创新协作,加快承接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积极参加“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加强对外科技创新合作。培育发展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牵头单位:区科技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农业农村委、区招商投资局、铜梁高新区管委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等)
3.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健全创新激励政策体系,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服务体系,探索科研资金跨区域使用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制。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交易网络平台。依托川渝两地地方教育资源,构建成渝地区高校协同创新体系,深化两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鼓励高校发挥学科互补优势开展科研合作,共建共享川渝两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就业信息和服务共享平台。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优化人才服务。实施人才发展五年计划,积极参评“重庆英才”,持续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教委、区科技局、区经济信息委等)
(五)打造特色消费聚集区。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品质化、智能化、多元化、服务化升级趋势,进一步丰富龙文化元素,擦亮“活力龙乡、美好铜梁”消费名片,全面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到2027年,基本建成富有龙文化特色的区域性消费创新中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20亿元(年均增长8.5%)。
1.提档升级龙文化旅游名城。围绕加快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铜梁节点,以铜梁龙文化演艺中心为载体,提升“追梦·铜梁龙”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影响力,做亮中华龙灯艺术节等会展品牌,集中展示铜梁龙舞、铜梁龙灯等非遗项目。拓展“龙文化”+产业,做大龙灯彩扎产业,丰富龙文化旅游产品,积极探索龙文化与城市建设、旅游发展、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深度融合,建设龙文化产业园区。高水平打造国家“舞龙队”,唱响“铜梁龙·中华龙”品牌,吸引国内外游客到铜旅游。(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等)
2.打造不夜铜梁新地标。推进全区夜间经济发展,围绕“夜购”“夜味”“夜宿”“夜玩”“夜赏”等要素,实施龙城天街商圈赋能工程,提档升级现有商业综合体,持续推进城市焕新亮化工程,优化地标性景观建设,开发布局数字文化场馆、水幕电影、夜间演艺等多样化业态。实施淮远河特色美食街提升工程,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品牌入驻,打造网红餐饮聚集区和打卡地,高标准建设滨河夜啤酒广场,打造“深夜食堂”。(牵头单位:区商务委,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龙城天街商圈管委会、龙廷公司等)
3.提升城市旅游消费能力。提档升级安居古城,发展“五夜经济”,打造安居古城后河街等示范街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深度开发巴岳山玄天湖旅游度假区,打造生态温泉酒店聚集地和户外运动基地,不断丰富文旅业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小北海农文体商旅试验示范区和龙文化艺术中心,提升荷和原乡、奇彩梦园等景区品质,打造研学基地、露营基地,丰富旅游业态,建设旅游民宿集群,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依托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推进智慧红色旅游建设,培育红色旅游基地。(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龙城天街商圈管委会、安居古城管委会、安居华夏公司、龙廷公司等)
4.培育休闲运动活力龙乡品牌。持续办好“龙灯艺术节”“铜梁龙马拉松赛”“中华龙狮大赛”“端午龙舟赛”,积极举办“刘雪庵音乐节”,打造在全市有影响力的赛事节会。建设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健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改造提升金龙体育馆、运动场等场地设施,提升铜梁龙足球俱乐部影响力,建设重庆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增强城市活力。(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龙城天街商圈管委会、安居古城管委会、安居华夏公司等)
(六)扎实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到2027年,全面实现山水与人文共生共荣,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达到市级考核要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20天以上,国考市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有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1.深入实施生态系统保护。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保,与潼南、遂宁等地共同推进涪江、琼江等流域水污染防治,确保涪江、琼江、小安溪等主要河流水质保持或优于Ⅲ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深化落实林长制,科学规划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森林抚育等林业重点项目,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强湿地保护,开展重点河流湖库生态修复工程,协同推进涪江、琼江等跨境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毓青山、巴岳山等山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物种保护,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区联合执法。(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水利局、区林业局等)
2.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联合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动区域协同治理,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强化水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城镇排水管网、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快推进穆家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小安溪流域系统整治、城区四期污水处理厂、城区再生水利用等项目建设。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创建绿色矿山。提升固体废物处置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完善危险废物跨区域转移机制,协同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协调联动合作,用好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综合平台。(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水利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城市管理局等)
3.积极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与碳达峰试点建设。优化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抓好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降碳。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和工业园区清洁生产试点。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共同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绿色金融扩面增量,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00亿元。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开展跨区域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交易合作,协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构建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公共交通纯电动化,统筹布局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倡导“光盘行动”和节水节纸、节电节能,全面推动民用建筑绿色化,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农业农村委、区交通局、区城市管理局等)
(七)勇当全市改革探路先锋。
深入推进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改革,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发展环境更加卓越,加快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到2027年,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关键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市场活力全面提升,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1.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推进数字化应用。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建好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平台和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推动政务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加强政府监管智能化,建立经济运行大数据监测分析基础库,开展重点领域监管应用创新。积极培育数字社会,建设数字云平台、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完善“三级中心四级平台”公共安全管理数字体系,深化智慧社区、智能小区建设,构建全面畅享的数字生活新图景。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数字化变革,推动数字化改革向各领域各方面延伸,深化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牵头单位:区大数据发展局,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区发展改革委、区社会治理创新中心、区市民服务和营商环境促进中心等)
2.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围绕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企业办事高效化、企业投资便利化等目标,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用心用情为民办事。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打造“掌上办事”“掌上办公”之区。深化“一窗综办”改革,实施“减证便民”行动,推动“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事项扩面,最大程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法治环境。强化“互联网+监管”,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深入落实“全渝数智法院”建设,提高涉企案件办理质量效率。提升市场环境。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规则。健全司法重整的府院联动机制,提高市场重组、出清的质量和效率。深化商事登记、工程项目审批等改革,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行政审批便利度。提升创新环境。落实企业科技创新奖励政策,支持“一企一技术”建立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开展校企多元化合作。抓好“双创”基地项目培育,完善创业导师制度,推行租息减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创业活力。提升要素保障环境。完善能源保供长效机制,加快建设水电气讯等“一站式”服务平台,持续减环节、减时间、减费用。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区科技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市民服务和营商环境促进中心、区市场监管局等)
3.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资本布局结构、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增强国有经济活力、竞争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促进国有资本向主业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向实体经济集中,着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企做强做优做大。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健全国企领导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促进国企“敢干”措施。推动国企数字化赋能,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加快存量资产盘活利用。支持国有企业通过进场交易、协议转让、资产置换、重组整合、发行基础设施REITs等多种方式盘活资产。建立“两非”“两资”常态化处置机制。大力提升国资监管水平。深化国企分类监管,动态调整权责清单。深化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改革,全面推行国企集中统一监管。建好国资大数据监管服务平台,提升智能化监管效能。加强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牵头单位:区国资中心,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属重点国有企业等)
(八)联手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全面提升市场活力。到2027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取得重大进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度大幅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进出口总额达到25亿元,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达到10%。
(九)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统筹抓好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两个基本面,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27年,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1.8:1;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
(十)促进高品质生活惠民富民。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到2027年,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增就业累计6万人以上,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不断增强。
1.提升就业支持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用好“一库四联盟”,做实做细就业服务,持续推动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区域协同试点,加大川渝两地就业创业协作和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帮扶力度,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困难人员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就业,加大对失业困难群体生活保障和零就业家庭救助,及时为困难群体中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统计监测预警体系,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至5.5%以内,持续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牵头单位:区人力社保局)
2.推动教育服务共享。扩大普惠性幼儿园供给,建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全面巩固“双减”成果,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纵三横”集团化办学改革,建成投用铜梁中学淮远校区、铜梁二中扩建、铜遂人才共育园(科能技校园)、安居中小学迁建等项目。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吸引更多高校落户大学园区,加快推进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铜梁校区、重庆科技学院铜梁校区、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铜梁校区等项目。统筹推进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建设智慧图书馆和公共文化云项目,健全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加快构建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打造“活力龙乡、美好铜梁”城市文明形象。(牵头单位:区教委,责任单位:区文化旅游委、淮远新区管委会、金庙公司等)
3.建设健康服务体系。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完成区中医院整体迁建、区人民医院业务用房改造、区中医院单建式人防工程等项目,加快区人民医院精准医疗中心、区妇幼保健院托育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迁建、区人民医院安居分院建设、围龙镇卫生院迁建等项目前期工作。深化与重庆医科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打造一批特色科室,促进区域医疗协作。持续提升公共卫生水平,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行政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创建等级卫生院。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建设维新镇敬老院、旧县街道农村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中心,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制定互认互通的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划分实施标准。健全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体系,完善困难群众重大疾病救助机制,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力度。(牵头单位:区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区民政局等)
4.加快繁荣文体事业。深挖龙文化精髓,创新开展龙灯艺术节、端午龙舟会等节会,丰富民宿体验产品体系,常态化开展《追梦·铜梁龙》山水实景演出。打造文化艺术精品,传承创新龙舞表演、龙灯彩扎、铜丝画等传统艺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市级曲艺试点书场“何代科书场”,推出流动文化进基层、文化惠民等活动,加快构建“城区15分钟,乡村半小时”文体服务圈。丰富文体赛事活动,办好铜梁龙足球队中乙联赛主场赛事、铜梁龙马拉松、中华龙狮大赛等精品赛事,扎实推进体育强区建设。共享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接入全国智慧体育信息平台,不断深入体教融合,持续推动体育项目、高水平教练员进学校,丰富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共同推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共同举办双城足球、篮球、乒乓球、棋类等交流赛事活动。(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玄天湖旅投公司等)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养老、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实现社会保障卡异地办理。持续推进社保扩面征缴,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推进社保卡“一卡通”应用场景建设。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资助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推进跨省市异地就医门诊医疗直接结算、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合作。完善户籍便捷迁移政策措施,推动居住证登记信息互通共享。推进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推动公租房保障范围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川渝司法协作机制,实现诉讼服务异地通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建立退役军人事务协同机制,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成果。(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区教委、区公安局、区民政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司法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卫生健康委、区医保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住房公积金中心等)
6.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启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第二批试点,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建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加强安全综合监管,配合建设国家食品药品检测基地,实施校园食品安全守护、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等攻坚行动。完善重大灾害事件预防处理和紧急救援联动机制,加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建设,加快提升森林防灭火综合能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联动长效机制,共同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城市安全防控,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灾害事件预防处理联动机制。加强区域社会治安执法司法联动,建立平安联创机制和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牵头单位:区社会治理创新中心,责任单位:区司法局、区公安局、区应急局、区市场监管局等)
(一)压实工作责任。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全区域融入、全方位推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推动区镇(街道)村(社区)贯通、部门联动,构建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谋划部署,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重大工作问题。区发展改革委要牵头抓总、督促指导,编制好年度工作任务清单,不断迭代升级行动计划,推动任务落地落实。二是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各部门、各镇街要全面担起主体责任,主动作为、下足功夫,要强化横向协同,积极完成既定任务,确保本领域本系统抓好落实。坚持“一把手”抓“一号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研究重大问题、亲自部署重大任务、亲自推动重大项目,以“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三是强化社会共同参与。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有效激发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活力,用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的优势,形成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同向发力的强劲推进态势。
(二)找准工作抓手。牢牢把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任务,找到关键突破口、重要抓手,以点带面推动各项工作出进度、出形象、出成效。一是加快推进平台建设。着眼集成优势、放大功能,有序推进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涪江流域科技创新联盟整合优化提升,深入推进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加快集聚。二是推进一批改革措施。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举措,集全区之力攻坚落实,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三是抓实重大项目。着眼锻长板、补短板、挖潜力、拓空间,滚动谋划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带动性的大项目、好项目,持续抓好全要素保障、全链条跟进、全方位服务,力争前期项目早开工、施工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见效。
(三)改进工作方法。根据发展形势和工作实际的变化,与时俱进改进方法手段,努力争取发展主动权。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对标对表《规划纲要》《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吃透要求、把握方位,切实抓好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区领导、各部门要深入基层、下沉一线加强具体研究,从执行方面分析原因、找准症结,打通落实“最后一公里”。二是突出问题导向。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认真分析研究梳理,找到关键短板、抓住问题要害,构建“及时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面上问题—快速解决问题”的链条,集中力量进行攻坚突破。三是注重实干争先。坚持以实干实绩实效论英雄,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各级各部门紧扣重要工作、重大任务,动态晾晒比拼工作成效,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态势。
(四)完善工作机制。构建体系化、全贯通、可衡量、闭环式的长效机制,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坚实保障。一是健全工作推进体系。各部门要对照工作任务,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工作体系,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实行清单化、项目化管理,建立台账、挂图作战,不断优化完善、迭代升级。二是建立例会交流机制。全区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总结经验、交流情况,分析堵点难点问题,研究部署下阶段重点工作。不定期召开专题推进例会,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任务进行专题研究部署,进一步明确方向和路径,尽快取得突破。三是完善专班协同机制。认真梳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难点和应急任务,组建工作专班,推动工作再聚焦、再发力。对一些复杂问题,要争取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工作专班,实行“一个专项、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四是完善闭环落实机制。按照定性与定量、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要求,对每一项重要活动、重点工作都要明确目标体系、责任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形成工作闭环,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