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区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重要指示要求,奋力打造“产业高地、文旅胜地、宜居美地、民生福地”,努力建设产业竞争力更强、文化影响力更广、环境吸引力更大、群众获得感更多的新铜梁,根据《重庆市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市第六次党代会、区第十六次党代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业态、形态、文态”四态合一理念,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大抓产业,持续强化民生保障,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强化规划要素管控,优化城市“三园”,深化城市“三管”,建设“三宜”城市,持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建设重庆西向发展桥头堡,努力争当成渝中部崛起排头兵,以实干实绩谱写铜梁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并重。贯彻落实铜梁区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分区规划,做到严控总量、分区统筹、增减平衡。按照城市空间布局和不同圈层功能定位,注重分区引导、分类制定政策。坚持自下而上的更新需求与自上而下的规划引导要求相结合,以科学规划精准描绘城市成长坐标,以“工匠精神”精心推进城市建设,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努力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减污”“增绿”“降碳”一体推进,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严格生态环保准入制度,落实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注重把握城市有机更新中的“留、改、拆、增”原则,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
(三)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以城市体检为突破点,聚焦群众最关心的城市问题,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四)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引导作用,建立以镇街为主、各部门联动的城市更新行动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强化统筹推进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调动群众、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机制。
三、总体目标
围绕“产业高地、文旅胜地、宜居美地、民生福地”的总体目标,集中力量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再升级,努力建设产业竞争力更强、文化影响力更广、环境吸引力更大、群众获得感更多的新铜梁。到2025年,城市更新提升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打造更高能级更强支撑的产业高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GDP超过13万元。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协同发力,形成两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市级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基本建成,“CIM+”应用体系初步构建,市级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达到15所,“智慧医院”达到2家,智能产业补链成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超过10%,“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成为响亮名片。
——打造更有活力更具魅力的文旅胜地。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率达到100%,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806平方米,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1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覆盖率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m²,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5%,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3.2人,竞技体育重点项目训练基地超过18个,打造2-3个市级重点单项训练基地。
——打造更好环境更优生态的宜居美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达到34.24万平方米,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00%,建设市级绿色示范社区22个以上,全区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60%。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区高铁通车及在建里程超过20公里,开工建设高速公路127公里、建成60公里,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28.93公里、建成运营16.93公里,城市道路达到300公里,全区5G基站数量达到2075个。
——打造更有保障更加和谐的民生福地。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城市防洪排涝、消防、人防、基础设施等方面韧性不断增强,城市内涝积水点基本消除,十万人拥有消防救援站达到0.56个,新建防空地下室6级以上人员掩蔽工程32.02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7.5%,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实现100%。
四、重点任务
(一)提升城市规划水平,科学引领城市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做好规划,是任何一个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的重要指示精神,高水平编制和实施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科学引领城市发展和品质提升。
1.坚持规划战略引领。严格落实新发展理念,有序推进重庆主城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铜梁分区规划编制。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双评价、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修复与国土综合整治等专题研究,全面摸清底数。形成国土空间规划阶段性方案,依托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域文化等优化完善全域“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围绕“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要求,结合高新区、科创新城、淮远新区、龙腾新区等重点片区规划,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山水格局、空间结构、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用地布局。(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各镇街、管委会)
2.优化空间发展格局。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持续释放区域空间布局优化效应。
(1)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立足主城都市区,围绕“融城”“融边”,全面对接融入重庆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大铜新区”规划建设,合力打造联动成渝、联结周边的“桥头堡”城市。主动参与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协同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创新发展示范区;加快推动“铜遂绵”合作共建涪江经济带,围绕主导产业深度开展协同创新,突出绿色发展,打造跨境河流生态廊道,共筑绿色生态屏障;着力构建“铜资简”轴线城市联盟,合力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消费聚集区。(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
(2)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加强与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产业互补协作,深化与西永、两路寸滩综合保税区合作,打造“无水港”等开放平台,争创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整合提升优势产业,加快补齐关键短板,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增强全产业链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相对完整、安全可靠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
3.统筹“三生空间”布局。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在优先落实耕地保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发挥好规划引领作用,统筹保护与保障,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1)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坚定不移大抓工业、大抓产业,强化高新区工业主平台作用,积极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引导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进一步扩规上档、做大做强,加快存量企业提质扩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经济信息委;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各镇街、管委会)
(2)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紧抓“打造宜居美地”建设目标,加快全区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推动铜梁中学新校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公共项目落地实施,补齐配套短板。进一步落实淮远新区城市设计指引,做好在建项目规划实施工作,打造高品质居住产品。重点推进城市更新相关工作,做好现状摸排和风险评估,算好“经济账”、“社会效益帐”,保障项目可行性、落地性(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城市管理局;责任单位:各镇街、管委会)
(3)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构建“三山三水多库湖”的生态保护格局,加强水、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巩固“清水绿岸”长治久清,坚持综合治理,统筹好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地上地下、岸线水体,因地制宜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推动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优化城市生态格局和功能,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构建生态网络,营造和谐自然的生态场景。(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林业局、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水利局、区城市管理局等部门,各镇街、管委会)
4.加强规划管理。健全规划管理机制,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构建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规划管控制度,切实保障规划落地实施。
(1)统筹推进规划编制。推进科创新城、龙腾新区、高新区、城北片区等重要片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优化空间结构、用地布局、路网交通、公共空间,提出建筑体量、界面、风格、色彩、第五立面、天际线等形态要素设计原则及规划管控要求。统筹推进专项规划编制研究,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开展综合交通体系、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等专项规划编制,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通道规划研究,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各镇街,管委会)
(2)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全域层面,加快编制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中心城区层面,基于城市哲学、城市美学,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总体城市设计、重点片区城市设计,采用“双控”机制,提出开发强度、城市风貌、建筑体量等管控要求,强化淮远新区、科创新城、龙腾新区等片区的规划刚性约束。(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各镇街,管委会)
(3)加强规划实施监督。从严要求规划实施,实行过程监督结合核实验收,确保规划管控要求落到实处。建立铜梁中学新校区、中医院南城分院等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常态化、专人化巡查制度,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整改”。加强对青少年活动中心、四季花城商业等民生工程、遗留项目建设的全程跟踪,切实保障项目实施进度。(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各镇街,管委会)
(二)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突显立体城市特色。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提升城市建设水平”“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等重要指示精神,依托铜梁“三山三水多库湖”山水人文资源,加强城市形态管控,提升建设品质。
1.加强城市形态管控。充分利用山水城市特色和自然资源禀赋,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提升建筑设计水平,精心打造城市窗口地区,多维度、多视角突出“立体城市”风貌。
(1)塑造山水城市风貌。突出分区规划,以“三山三水多库湖”自然山水格局作为城区建设空间的拓展边界,打造“两城三区”空间结构。突出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坚持以水为脉,围绕淮远新区规划建设,打造山水田林共融的生态原乡,未来人居典范的田园都市,全力构建“三生”组团,形成“一带、四片、八廊”架构。突出重点公共空间,依托巴岳山、淮远河良好的自然风光和生态资源,联系城市景观与自然山水,围绕原乡中央公园,建设包括丝路花语、南城印象广场、文创天地、浮影湖、驿站花园五个版块的滨水绿廊。(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等部门,各镇街,管委会)
(2)扮靓窗口地区形象。持续提升商圈、车站、码头、轨道交通站点、高速公路互通口等重要窗口地区品质,实施标准化管理,打造特色窗口形象。联合整治城区主(次)干道、轨道交通等两侧可视范围内脏乱差等环境秩序问题,将道路沿线打造成环境优美的风景线。整体提升城市视觉系统,构建系统规范的城市标识、交通标识、文化标识、旅游标识,推广国际化双语标识。(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区文化旅游委)
(3)加强重点建筑管控。用好城市哲学、城市美学,采用“双控”机制加强重点建筑管控。全面落实淮远新区城市设计指引,同步推进科创新城、龙腾新区、高新区、城北片区等重要片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结合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布局、路网交通、公共空间,提出建筑体量、界面、风格、色彩、第五立面、天际线等形态要素设计原则,根据项目定位、服务功能把控建筑规模、平面布局、交通流线等各项指标,提高规划设计质量。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前期工作质量,高标准完成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安及消防战训基地、铜梁中学淮远校区、西门片区文旅融合发展项目、璧铜线站点、铜梁体育场改造等重点项目设计管控工作。(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各镇街、管委会)
2.着力提升建设品质。强化“精致宜居”理念,对标一流,提升城市建设标准,提高设计水平,强化建设管理,提升建设品质,让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
(1)提升建设标准。围绕“三山三水多库湖”自然山水格局和“两城三区”空间结构,按照“双百”城市框架,完善标准体系,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强高铁站、隧道、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的前期研究工作,强化科学性,合理确定建设内容、范围、标准、时序,推动各项配套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竣工并投入运行,增强建设的整体性。强化技术标准供给,加强基础设施、防洪排涝、生态环保等领域相关技术标准的对接,增强建设的系统性、协同性。(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各镇街、管委会)
(2)加强设计管控。充分发挥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先导”作用,强化使用功能,注重艺术品质。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优化区建筑设计院人才引进程序,继续加大国内外高水平设计机构与本地设计机构的交流合作和人才引进。强化项目设计及实施过程中的跟踪监管机制,加大对擅自改变规划和建筑设计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定期开展全区范围内的勘察设计质量抽查,加大抽查范围和抽查频率,对存在问题的勘察设计企业进行约谈,并责令限期整改,确保全区勘察设计质量管理落到实处。(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各镇街、管委会)
(3)强化工程建设管理。落实建筑材料和施工质量监管机制,保证工程实施质量。落实好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五方主体责任,持续推进落实监理工作“十不准”,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加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持续对施工围挡、大门、安全网、外脚手架设置管理以及车辆冲洗、裸土覆盖、扬尘治理等进行规范,每年创建(巩固)施工扬尘示范工地10个。根据市级部门建设方案、标准,推广智慧工地建设。(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城市管理局等部门)
3.聚力打造“建造强区”。聚焦“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以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转变城市建设方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造、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加快建立现代建筑产业体系。
(1)提升建造产业能级。引进一批特级、一级建筑业总承包企业,促进各建造领域间、高端建造产业与传统建筑业间紧密融合,激发现代建筑产业发展潜力,打造建筑业总部基地。鼓励区内建筑企业承接业务、拓展业务范围积极转型升级,对区内建筑企业资质升级、争创优质工程、市级文明工地,积极进行科技创新,优化建造产业结构,增强区内建筑企业竞争力。(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各镇街、管委会)
(2)推进绿色智能建造。坚持建造活动与绿色发展同步,大力推进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和工业化建造。以发展装配式建筑为重点,培育部品部件生产、工业化装修等产业,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推广装配式建筑集成化标准化设计,力争2025年实现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推进建筑工业化与绿色化融合发展,在绿色建筑中推广成熟装配式技术应用,通过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推动实施绿色建造,力争2025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00%。加快智能建造发展,深化工程项目全过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持续实施数字化建造试点,探索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推动智慧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建立与大数据智能化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标准体系、管理体系。(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经济信息委、区大数据发展局等部门)
(3)优化工程建设组织模式。严格执行工程总承包(EPC)相关的招标投标制度规定,落实市级工程总承包评标办法,推动政府投资工程带头推行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鼓励非政府投资工程委托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
(三)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打造美丽宜居家园。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搞得好,社会才能稳定,经济才能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健全城市治理体制机制、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下足“绣花”功夫,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1.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聚焦群众实际需求,改善城市“硬环境”,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规范环境秩序,完善服务配套,扮靓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位。
(1)优化道路空间环境。编制城市道路全要素整合设计导则,规范各类道路附属设施设置,科学有序推动“多杆合一”,合理布置地下管线及设施。推进道路平整专项整治和人行道完善提升。完善道路绿化,提升重要节点绿化水平。推动城市家具标准化建设、便民设施系统化建设。加强城市户外广告规划设计,优化布局,提升品质。加快城市绿色照明节能改造,消除城市照明暗盲区,全区道路照明设施完好率达到96%。(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责任单位:区公安局、区交通局)
(2)提质城市开敞空间。编制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升公园绿地、绿廊绿道、山城步道、滨河岸线、坡坎崖绿化美化等绿色生态空间的连接度,构建立体绿色网络体系。实施城市公园更新提质,开展园林绿化补缺提质,持续强化历史名园保护管理,丰富园林园艺展会活动。推进商圈广场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高新区管委会、相关国有平台公司)
(3)规整社区空间秩序。持续开展高层建筑“生命通道”集中清障行动,完善消防通道长效管理机制,消除重点隐患,加大违章搭建整治力度。挖潜老旧小区周边路内停车空间,试点建设“小微停车场”,逐步缓解老旧小区、学校、医院、商圈等区域的停车难问题。加强对毁绿占绿等违法行为的监管。重点加强老旧小区的小游园、小运动场地等建设。(牵头单位:区公安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城市管理局、区消防救援支队;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
2.提升城市环境卫生水平。强化垃圾治理,强化城市管理秩序维护,健全城市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机制,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让城市干净、整洁、清爽,城市运行井然有序。
(1)强化城市垃圾治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推广分类投放模式。建设垃圾分拣综合处理中心,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能力。完善厨余垃圾收运管理制度,逐步提高厨余垃圾规范收运覆盖比例。规范可回收物管理,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以上。完善以资源化利用和焚烧处理为主、填埋处理为应急保障、其他处理方式并存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建设。健全建筑垃圾源头排放、密闭运输、消纳处置利用的全过程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理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责任单位:区生活垃圾分类成员单位,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金龙城建公司)
(2)提高城乡环卫水平。完善保洁作业标准和长效管理制度,提高环卫清扫保洁效率和精细化水平。加强城区主次干道及附属设施清扫保洁,提升主要道路机械化清扫作业能力。推广新能源环卫车辆,增强城市环境卫生综合应急能力。新(改)建城乡垃圾清洁运输设施,提高生活垃圾中转能力和运行水平。因地制宜推进环卫市场化改革。加强源头治理,统筹布局清漂设施,完善清漂设备,进一步完善区域清漂联动机制。(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
(3)加强城市环境秩序整治。依托“多勤联动”机制,深化治理违法占道经营、人行道违法停车等突出问题,规范机动车路内停放秩序。开展“蓝天行动”监管执法和露天焚烧等烟尘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防控扬尘污染,新创建扬尘控制示范道路5条。常态化抓好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监管执法。构建城市违法建设监管执法体系,全力推进违法建设治理由专项治理、集中攻坚阶段转入全面防控、长效治理新阶段。(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责任单位:区公安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生态环境局、区交通局)
(4)加强小城镇环境治理。配套完善城乡环卫基础设施,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健全城乡清扫保洁、垃圾收运作业机制,强化环卫规范化作业。加大对小城镇中违法占道经营,违法侵占、损坏市政设施,砍伐、移植树木等违法行为查处的业务指导。加强建成区范围内庭院绿化、小区绿化、道路绿化的技术指导,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口袋公园等休闲空间。推进小城镇排水和污水管网建设,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实施场镇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三年行动,围绕“补短板、排隐患、提品质”要求,推进雨污管网分流、强弱电规范、场镇道路油化,完善公厕、停车场、农贸市场、休闲广场等功能配套。(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
3.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深化“大城细管、大城众管、大城智管”,着力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全周期管理、同标准管理、智能型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管理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水平,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深化“大城三管”。推动“大城三管”体系化,夯实细管基础、拓宽众管渠道、完善智管体系,促进城市管理实践成果转化为制度标准。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重心下移,构建行政综合、法治综合、上下综合、社会综合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强化各级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作用,健全定期协调机制,落实各部门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责任,消除管理盲区,推动城市综合管理全域覆盖。(牵头单位:区城市综合管理领导小组;责任单位:区城市综合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拓展“马路办公”深度。常态化开展跨部门联合“马路办公”,把“马路办公”作为解决城市综合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以优质环境服务城市经济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在夯实“马路办公”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工作体制,完善长效机制,探索“马路办公”进社区以及“马路办公+智慧”工作方式,持续推进“马路办公”从城市核心区向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薄弱区域和镇街延伸。强化高位推动,注重调查研究,推动难题破解,加大暗查力度,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马路办公”成效的最重要标准。(责任单位: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3)智管赋能共治水平。深化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加快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构建“一云承载、一图呈现、一网统管、一端服务”新格局,打造停车、游园、入厕等特色惠民应用场景。推动完成规划、建设、城管、公安、规划、生态环境、交通、水利、应急等部门以及水、电、气、讯等社会服务单位数据资源共建共治、共享共用,不断提升城市整体运行管理、决策辅助和应急处置能力。(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区大数据发展局)
(四)提升城市交通水平,推进交通强市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交通要先行”“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等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交通强区目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层次、立体复合的现代化交通设施体系。
1.畅通多向出渝大通道。构建外联体系,形成“173(一核七向三网)”交通总体格局。
(1)围绕“一枢纽”:以铜梁综合客运枢纽为核心,高质量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渝西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各主要对外通道在铜梁城区核心枢纽体中的有效连接和中转换乘。(牵头单位:区交通局,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2)聚焦“七方向”:优先打造支撑全区东西双向开放的铜梁至两江新区、铜梁至西部(重庆)科学城、铜梁至四川成都综合运输通道;重点完善对接“一区两群”桥头堡城市发展的铜梁至潼南、铜梁至大足综合运输通道;积极完善带动南北发展主轴铜梁至合川、广安、铜梁至永川、泸州运输通道。(牵头单位:区交通局,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3)建成“三张网”:构建由铁路、高(快)速公路组成的“快速网”,由国省干线公路、城市干道、水运航道组成的“干线网”,由农村公路组成的“基础网”。形成对内连接各镇街,与全区发展轴、重要产业带有机衔接,对外沟通周边城市和枢纽节点、联通国际,分层级、畅内外的三张交通网。(牵头单位:区交通局,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2.合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运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推动形成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1)构建多层次铁路网络。构建“两高两普一城际两轨道”铁路网,畅通铁路大通道,推动成渝中线高铁、市域快线璧铜线建成投运,建设兰渝高铁渝遂绵段,加快推进汉中至南充至潼南至铜梁至大足至荣昌至泸州城际铁路规划研究,推动渝西高铁联络线前期工作,联接铜梁综合客运枢纽至合川东站,促进双城经济圈城市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互联互通。建设市郊铁路西二环线,加快推动团结村至铜梁至成都货运铁路前期研究,主动融入渝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对外货运铁路通道。推进重庆中心城区经铜梁(大庙)至大足轨道线规划研究,推动市域快线璧铜线延伸至潼南、遂宁,全面融入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交通局;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
(2)加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路网络。加快建设“一环七射两联线”高速公路网,建成铜安高速、合璧津高速和渝遂高速扩能工程,研究论证铜梁城区至永川金龙(连接重庆第二国际机场)高速公路。规划建设连接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等区域的快速干线,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路体系。依托成渝中线高铁铜梁站建设客运枢纽站,完善铜梁汽车客运北站等站点服务功能,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打造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瞄准旅游交通建设,打造景观路、旅游快速通道,论证安居至平滩旅游快速路,形成铜梁联动合川、大足等周边区域旅游交通大环线。规划论证安居至少云高铁站,提前谋划重要交通枢纽节点快速路,打造高效枢纽集疏运体系。打造完善交通干线网,改造166公里国道、省道项目,全面提高国道一级公路里程,省道三级及以上比重达到82%以上,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安全水平和行车舒适性大幅提升。(牵头单位:区交通局、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
(3)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根据市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按照四级航道标准,进一步完善水运交通运输网络,推进涪江航道改造升级,重点实施涪江石龟至渭沱段26公里航道整治。(牵头单位:区交通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
(4)构建高标准枢纽体系。加快推动铜梁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依托成渝中线高铁、渝遂绵(兰渝)高铁,按照“站城一体”、“交通引导城市开发”的总体思路,规划新建一级铁公综合客运换乘枢纽,同时配套公交、出租、社会停车、综合服务等功能,高质量建设铜梁高铁站客运枢纽,发挥枢纽经济优势。(牵头单位:区交通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等部门)
3.推动市域交通协调发展。树立“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理念,提速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区”,完善快速通道网络,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同城化发展,推动“一区两群”交通互联互通。
(1)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构建以铜梁综合客运枢纽为核心,以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轨道交通的多层次、一体化、高质量的“四网融合”交通网,打造铜梁综合换乘交通枢纽无缝换乘体系,落实推广“TOD”发展理念,实现枢纽与城市功能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铜梁区导轨电车建设,建成城区导轨电车1号示范线,形成跨城市组团之间大运量、长距离、点对点的快速客运模式,补充完善现有城市公交运输方式。稳步推进城轨快线璧铜线、大足线等建设。(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
(2)加快中心城区与主城新区连接通道建设。充分结合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开展渝遂绵城际铁路、汉南大泸城际铁路、市郊铁路二环线、重庆中心城区经铜梁大庙至大足城轨快线、团结村经铜梁至成都货运铁路、铜梁城区至重庆新机场高速、渝遂扩能二期、铜梁至重庆中心城区快速通道等重要交通廊道、重要对外通道及枢纽设施预研预控。强化交通基础设施支撑,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城镇体系格局及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加快融入“轨道上的都市区”,力争创建主城都市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成城轨快线璧铜线,全面实现“半小时直达中心”,加快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加快建成铜安高速、渝遂高速复线北碚至铜梁段、合璧津高速三条高速,规划新增铜梁至重庆新机场高速公路,形成连接重庆新机场的快速连接通道。瞄准成渝地区联动发展,把握物流降本增效趋势,规划建设主城-铜梁-遂宁物流通道。(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等部门)
(3)促进“一区两群”交通互联互通。适时展开城轨快线璧铜线延伸段前期研究,在原有璧铜线基础上延伸至潼南,联动潼南推动桥头堡一体化发展,推动中心城区至铜梁至大足快线前期工作,在大庙设置轨道站点,实现南部大庙等镇通过轨道快速融城、融边。实施渝遂高速铜梁至潼南段加宽,在维新增设互通,在太平规划开放式服务区,带动区域发展。规划铜梁至重庆两江新区快速通道,增强与重庆核心区域快速联系。(牵头单位:区交通局、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五)提升城市经济品质,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经济发展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突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补链成群,推动产业链现代化,优化产业协同布局,支撑“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1.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应科技创新趋势和产业发展大势,围绕打造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营造创新生态,全面提升城市创新活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1)建设一流创新平台。推动创新资源加速向科创新城聚集,把科创新城和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研发的窗口和标杆。聚焦重点领域,挖掘现有重点企业和高校潜力,创建一批国家级、市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及数字经济发展方向,加快吸引国家、市级相关科研院所落地铜梁或设立分院,着力集聚一批高端研发平台,主动对接西部(重庆)科学城和西部(成都)科学城,大力引进开放式高端研发机构,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积极争取承担国家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参与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区科技局、高新区、区大数据发展局)
(2)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切实落实企业研发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促进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集聚发展,建立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发挥产业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和科技创新小巨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研发能力强的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定,推进企业实施标准创新和品牌创建。(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区科技局、高新区、区大数据发展局)
(3)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逐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营造协作开放的创新创业氛围,健全协作开放的创新激励政策体系,深化创新改革试验,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主动融入全市“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区科技局、高新区、区大数据发展局)
2.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按照以点串链、补链成群的要求,推动资源要素向重点领域聚集,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畅通产业链条,扩大集群规模,增强经济韧性。
(1)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扎实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产业链拓展、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支持等方面举措,全面提高现有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以智能化为主攻方向,以整厂改造为着力点,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鼓励现有企业向产业上下游延伸,拓展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上下游企业协调发展。完善工业创新体系,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拓展传统产业生产发展的新空间和价值增值的新路径,推动传统制造业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完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支持体系,建立产业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技改设备补助资金、专利资助资金、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等资金扶持模式,以多种方式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化成套装备、自动化生产线和生产车间、生产经营信息化及供应链流程重组等改造。(牵头单位:高新区管委会)
(2)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围绕新能源、绿色技术、智联网、生命科学等新兴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依托“重庆汽车零部件产业示范基地”、“国际同质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等产业平台,重点发展高端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通机设备、轨道交通装备、摩托车整车制造,抢抓全市加速发展智能新能源车机遇,推动汽车制造业向智能化、新能源化发展,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笔电和手机终端、智能家居制造,深化“芯屏器核网”补链成群,引导电子制造企业逐步向智能穿戴等终端产品拓展业务,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充分发挥厦门海辰西南智能制造中心及研发中心项目优势,加大对锂电储能、新能源电池材料、储能智慧调控相关优质企业的招引力度,逐步形成新型储能装备及材料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牵头单位:高新区管委会)
3.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立足资源禀赋,着力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后台、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家居、智能终端产品及配套、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产业,打造一批智能终端示范项目,做强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及维保、高端汽车零部件、电动摩托车等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进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智能家居和智能可穿戴设备锂电池等,力争把新能源培育成为新增长点。(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高新区、区商务委)。
(六)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创造美好人居环境。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的重要指示精神,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向往,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让老百姓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1.完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重点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实现全体市民住有所居。
(1)补齐租赁住房短板。加快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不断拓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渠道。以盘活存量为主、适当新建为辅,优先将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安置房、企事业单位自有住房、商业办公用房等存量房屋盘活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将符合条件的市场租赁住房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持续优化公租房运营管理,不断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到2025年,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4000套(间)、人才住房763套。(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
(2)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工作方案,加强市场调控和土地、金融等政策协同,全面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有效防范化解市场风险,妥善处置个别头部房企项目逾期交付问题,实现“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金融监管局等部门)
(3)满足高品质住房需求。以打造高品质人居环境、营造人性化社区为目标,不断强化“一张蓝图干到底”规划管理措施,在补齐各层级生活圈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规范配套公共厕所、垃圾收集厢房、幼儿园、农贸市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组织用房等设施,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环境为目标,全方面提高住房规划建设质量,高标准建设生态居住示范区,以构建空间开敞、尺度适宜、天际轮廓线舒展有序的城市风貌。管住红线,对新建居住建筑强调建筑退让及公共绿化景观打造,体现居住小区自然生态的城市界面。管住体量,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形成山水田园城良性互动的生动景象。管住形象,落实“控规管指标、城市设计管形象”的“双控”机制,注重建筑形体和比例的协调,鼓励建筑顶部合理采用退台、收分的方式,塑造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居住建筑风貌。(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
2.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以满足群众需求为核心,推动城镇老旧小区“硬设施+软环境”一体化改造提升,健全社区综合服务体系,提升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构建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绿色完整社区。
(1)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开展城镇老旧小区配套设施短板及安全隐患摸底排查,按照“应改尽改”原则,将存在安全隐患的排水、燃气等老旧管线,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优先列为改造内容,引导有条件的小区新建或改扩建停车场、加装电梯等配套设施。积极推动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进社区,指导居民有效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构建方便、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到2025年,完成46个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小区改造。(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城市管理局等部门)
(2)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坚持“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提升”,以社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加快绿色社区、完整社区建设。整合利用闲置土地、房屋等存量资源,依托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住房租赁、智慧小区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等工作,统筹推进文化、健身、医疗、商业等各类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到2025年,完成4.3万平方米设施更新,完成5个片区棚户区、6个智慧小区、22个绿色社区改造。(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城市管理局等部门)
(3)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党建+物业”社会治理模式,以街道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做到有物业服务就有党建引领,提升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物业小区党组织覆盖率,鼓励物业管理融入社区基层治理。启动物业管理委员会试点,推动全区无业主委员会的物业小区、老旧小区成立物业管理委员会,形成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合力共管工作格局,实现基层自治再现新作为。规范物业管理关系,积极推动成立业主委员会,规范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建立物业市场竞争机制,推动物业服务市场化、多元化。强化物业监督管理,督促物业服务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增强行业整体满意度。(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城市管理局等部门)
3.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效率与均衡并重,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精准提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实现人口、经济与公共服务资源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1)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全力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新建庙坡幼儿园、青少年活动中心幼儿园、南城街道幼儿园、东城街道幼儿园、白龙小学幼儿园,迁建旧县小学幼儿园、大庙小学幼儿园等建设工程,按规划建设进度接收应移交的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举办为公办幼儿园,到“十四五”末力争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5%。结合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创建工作,新建白龙小学、淮远新区小学、金川大道延伸段小学、金豪家园小学、城北中学,迁建虎峰小学、关溅小学、安居中小学、大庙中学,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有效缓解大班额现象。积极推进铜梁中学淮远校区建设,有效改善学生学习环境,同时在高中阶段开展新课程改革试点,全面推进新高考改革。(牵头单位:区教委;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
(2)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强化区级医院能力建设,区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区中医院巩固三甲中医医院创建成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虎峰、平滩等基层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要素配置,改造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诊疗设备,开展基层医疗机构等级评审,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推进生育全程服务,增加产科、儿科资源供给,区妇幼保健院争创三级专科医院。加强老年医疗服务供给、老年医学科建设,支持提供安宁疗护服务。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快建设“智慧医院”、“美丽医院”,到2025 年,“智慧医院”、“美丽医院”占比达到20%。(牵头单位:区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各镇街)
(3)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积极培育居家养老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将专业服务延伸到家庭,发展“家庭养老床位”,进行100户居家适老化改造。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在巴川、东城、南城、蒲吕建设小区互助养老点5个,推动养老服务机构连锁化、品牌化、社会化运营,形成街道、社区和家庭有序衔接、功能互补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优化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平滩、大庙、白羊、蒲吕、维新五所敬老院,建设1所失能集中供养中心,建设虎峰、维新、西河、福果、围龙等11个镇养老服务中心,改善传统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服务设施质量,重点扶持发展满足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服务失能失智老人、方便可及的养老机构。(牵头单位:区民政局,责任单位:各镇街)
(4)打造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不断优化全区文化设施布局,突出高标准、现代化,重点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创建国家数字档案馆。因地制宜建设24小时城市书房。实施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基层文化设施达标建设、功能提升。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结合老旧小区、老旧厂区等改造,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和新型演艺空间。(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档案馆,相关镇街)
(5)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区。建设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虎峰体育公园,对区运动场实施升级改造。推进体育设施全民共享,继续实施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等惠民工程,推动体育场地与城市绿地、城市线性空间、自然生态、商业文化体育设施等共建,构建兼有体育锻炼功能的高品质公共空间。提升铜梁龙马拉松赛、中华龙狮大赛等赛事品质。引进重庆铜梁龙足球俱乐部,打造足球强区。(牵头单位:区体育局;责任单位:区教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城市管理局等部门)
(七)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保护修复城市生态空间,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1.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水里、山上、天上、地里”,统筹“建、治、管、改”,系统提升水、气、土和噪声环境质量。
(1)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水质目标管理和重点水域综合治理,做深做实“一河一长”“一河一策”“一河一档”,综合运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等措施提高水环境质量。补齐城镇污水管网短板,推进城镇雨污管网改造,推动“厂网一体”改革。到2025年,全区城市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完善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加强船舶污染物接收,实现港口码头船舶污水垃圾接收设施全盖。全面摸清城市入河排污口底数,逐个制定整治方案,并建立治理长效机制。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严防反弹。进一步加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保持水质100%达标。(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水利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城市管理局、区交通局、区经济信息委、高新区管委会等部门,相关镇街)
(2)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深化工业污染控制,以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工业炉窑综合整治为重点,推动VOCs末端治理升级,推行“一企一策”,引导企业选择多种技术的组合工艺提高VOCs治理效率,全面推动水泥熟料生产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动工业炉窑深度治理和升级改造、垃圾焚烧发电厂氮氧化物深度治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重点行业绿色转型。深化交通污染控制,加快开展老旧柴油货车淘汰和治理,大力推广纯电动车,推动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等公共领域用车纯电动化。深化扬尘污染控制,认真贯彻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控制管理相关标准,持续推行“红黄绿”名单分级管控制度,建设扬尘控制示范工地。深化生活污染控制,重点开展餐饮油烟抽测和智能化监管,加大露天焚烧污染管控,开展常态化巡查。强化大气污染精细管控和联防联控,编制“一区一策”精细化管控方案,促进全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区公安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城市管理局、区农业农村委等部门,各镇街)
(3)防治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以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风险管控。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土壤环境风险。加强饮用水源地、太平生活垃圾填埋场、庆隆焚烧发电厂、污水处理厂等周边土壤环境保护,实施常态化监管。推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与风险管控,持续提升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到2025年,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水利局、区城市管理局、区住房城乡建委等部门;各镇街)
(4)加强噪声污染防治。深化防控交通噪声,优化调整声环境功能区交通干线、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位,加强机动车噪声污染控制。加强夜间建筑施工噪声监管,落实城市建筑施工环保公告制度,依法严格限定施工作业时间,严格限制在敏感区内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夜间施工作业。持续推动城市建成区内的工业噪声污染源治理,减少城市建成区工业噪声扰民问题。严格控制生活噪声影响,巩固和深化安静居住小区创建成果,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噪声问题。(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区公安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等部门,各镇街)
2.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化能源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倡导简约适度、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1)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有序推进天然气开发及利用,构建清洁安全高效电力系统,协调推进天府南至铜梁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及配套500千伏送出工程,打造川渝电网一体化重要节点。加快建设文曲220千伏变电站,完善110千伏变电站、35千伏变电站及电力网络布局,建设一批梯度合理的输变电项目。(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
(2)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绿色低碳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节能审查,充分发挥审批环节的源头控制作用。落实产能置换政策,指导有色金属、石化、建材、交通、建筑等行业和领域编制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布局新型储能产业,大力推动储能电池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先进金属及其合金材料、复合材料、高性能玻璃、绿色建材等,提升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区生态环境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等部门)
(3)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能,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广节能低碳节水用品,推动太阳能、再生水等应用,鼓励使用环保再生产品和绿色设计产品,减少一次性消费品和包装用材消耗。倡导绿色装修,鼓励选用绿色建材、家具、家电。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动生活垃圾源头治理,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系统。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建立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科学制定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因地制宜建设步道和绿道,全面开展人行道净化行动,改造提升城市步行街。深入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优化交通出行结构,鼓励公众选择公共交通、步行等出行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在2025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00%。(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区经济信息委)
(八)提升城市人文品质,彰显多元文化内涵。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等重要指示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创新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弘扬铜梁龙文化,全面增强人文魅力与城市吸引力。
1.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按照系统完整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要求,注重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完善保护体系,加强保护修缮,推进活化利用,融入城乡建设,让优秀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富有生命力。
(1)加强系统保护与研究。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重庆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法律法规,加强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系统保护。在编制安居镇国土空间规划中加强与《重庆市安居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衔接,将保护规划内容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予以法定化。持续完善铜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实施动态监控。积极创建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文化生态,发挥其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相关镇街)
(2)开辟文化遗产活化路径。有序梳理全区文物资源,推进实物与数字保存相结合,建立文物资源数字信息库。划定铜梁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两线”。深入推进革命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加强对石窟寺的修缮、保护和研究。推进博物馆建设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鼓励和扶持行业和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物保护。建设习字文化陈列展览馆,提档升级铜梁博物馆旧石器“铜梁文化”展厅。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村社、进景区,开展非遗传承系列主题活动。推出非遗文化线路,积极发展文化遗产研学游、体验游、休闲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旅游资源转化。(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教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镇街)
(3)融入城市建设。围绕“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指导思想,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深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走好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响应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指引,加强科学谋划,加快规划设计,全面落实西门片区改造提质,推动西门片区申报市级传统风貌区。以龙文化为引领,以景区、城市、乡村为载体,构建北部“大人文”文旅发展片区、中部“大休闲”文旅发展片区、南部“大生态”文旅发展片区。(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文化旅游委)
2.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培育人文精神,让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1)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城区为核心,以镇街为节点,联动周边区域和乡村,持续完善铜梁“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构建城市“15 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半小时文化圈”。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功能融合。实施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工程,推进单位与镇街、文化馆与基层文艺骨干、专业艺术院团与民间艺术团体、图书馆总馆与分馆结对子,通过培训、讲座、互动体验、文艺活动等方式加强城乡公共文化互促共建,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区文联,相关镇街)
(2)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立足铜梁特有的自然山水人文资源和地形地貌条件,围绕“活力龙乡·美好铜梁”全域形象定位,安居古城、巴岳山玄天湖旅游度假区2 大国家级品牌,“龙灯龙舞、安居古城、生态原乡、少云故里”4 张名片,构建铜梁全域“1+2+4”品牌营销体系。通过非遗村、非遗工坊等形式建设一批非遗体验场所,推出一批优秀的非遗文创商品,培养非遗文旅融合新品牌。(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区文联,相关镇街)
(3)弘扬铜梁人文精神。深挖铜梁历史文化、城市内涵、人文精神创作一批优秀的原创歌曲、戏曲、舞蹈等。依托铜梁历史名人资源和邱少云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铜梁故事,从而创作出一批反映本土题材的舞台剧目、电视剧、电影等影视作品。用好“铜梁龙”金字招牌,坚持守陈创新,创作出更多的高质量精品力作,如“追梦.铜梁龙”、“龙之舞”、“火龙舞”的提档升级,促进龙文化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区文联、相关镇街)
3.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催生新发展动能,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1)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创新,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领先、富有创意,开放共融、创新活跃,具有铜梁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演艺、动漫游戏、数字影音、数字媒体、新型阅读、时尚娱乐、创意设计、当代艺术、工艺美术、文化用品装备等文化产业重点领域提质增效。以龙文化产业为抓手,持续做强龙灯彩扎产业、孵化龙文化创意产业、完善龙舞表演产业链,构建以龙文化为主题的铜梁龙文化产业园。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协同创新,优化升级文化产品供给,形成特色化、创新化、规模化文化产品供给体系。(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区级有关部门、相关镇街)
(2)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原则,深度挖掘人文资源,把龙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融入城市街区,推动更多文化资源要素转化为旅游产品。利用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人文场馆、老旧厂房等拓展文化空间,开展文化旅游,做大做强龙文化文创产业。通过规划、建设、经营植入新兴业态,培育发展富有地域文化特色、蕴含本地文化元素、彰显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旅游精品,形成体现铜梁特色的文旅融合产业体系。(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玄天湖文旅公司、安居华夏文旅公司、各镇街)
(3)推动文化产业融入城市发展。发掘城市文化资源,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围绕“活力龙乡•美好铜梁”主题,进一步提炼和创作文化旅游形象展示符号系统,并应用到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打造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郁的山水人文城市。以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为抓手升级迭代商圈、商业街、商业体和夜市,面向国内市场打造一批优质演艺、民俗体验、康养旅居、红色旅游、农耕研学和龙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文化与时尚深度融合,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商业价值,鼓励打造一批优质文化内容与服饰、餐饮、康体、社交等业态深度融合的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地。(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区商务委等部门,各镇街)
(九)提升城市韧性水平,筑牢生命安全防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统筹城市建设和防灾减灾,增强基础设施韧性,强化风险防控,提升应急能力,有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坚持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多轮驱动、注重效益,准确把握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以安全韧性为前提,把韧性要求融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抓紧谋划推进一批引领性、牵引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加强水利、通信、能源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地下设施“里子”,全面提升城市安全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
(1)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提升“水利网”,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和现代化改造,基本建成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铜梁片),投用同心桥中型水库,加快太平水厂(一期)、同心桥水厂(一期)建设和小北海水厂提质增效,推动高楼水厂、维新水厂智慧化改造,逐步构建“3+2”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抢抓国家和市级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机遇,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小型水库扩容、中小河流治理竞争立项等前期工作。建设提升“通信网”,推进5G、千兆宽带等基础网络建设,加快完成光纤网络改造升级。“十四五”末,全区建成5G基站2075个,5G网络城区覆盖率达到99%,农村重点区域覆盖率达到95%,千兆小区和千兆园区基本全覆盖,家庭光纤入户率达100%,数据中心服务器规模达200台。建设提升“能源网”,推动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及配套500千伏线路工程、文曲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淮阳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白龙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盘石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电力工程建设;加快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渝西页岩气开发配套管网工程等输气管道建设。建设提升“安全网”,加强消防队站、消防训练基地、消防水源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民防空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紧密结合和军民兼用,强化对桥梁、隧道等重要基础设施及高层建筑的加固改造,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给排水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
(2)统筹城市地下设施建设。全面开展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摸清设施种类、构成、规模、功能属性、位置关系、运行安全状况等信息,掌握设施周边水文、地质等外部环境,建立完善设施危险源及风险隐患管理台账,整改治理安全隐患,更新改造超过设计使用年限、材质落后、功能缺失的老旧设施。以道路为中心,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统筹推进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严格按照《重庆市城市管线条例》规定,收集各管线单位建设信息,编制管线建设计划,合理安排各项目建设时序,避免“马路拉链”,重复开挖。全面应用重庆市城市管线综合服务“e呼通”系统,强化建设单位与部门、权属单位沟通,指导工程实施,共享地下设施地理信息,切实加强地下工程安全管理。(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城市管理局、区经济信息委、区大数据发展局、区水利局、区公安局、区人民防空办、高新区管委会、淮远新区管委会)
2.强化城市风险防控。坚持预防为主、源头防范,注重风险源头预防管控,加强风险监测预警预报,强化城市风险动态管控,全面提升城市风险防控水平。
(1)注重风险源头预防管控。按照国务院普查办安排部暑,高质量完成铜梁区调查和评估区划任务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普查成果落地应用。贯彻落实“十五条硬措施”,以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为抓手,强化常态“日周月”隐患排查整治,加强汛期防洪薄弱点及各类灾害隐患点巡查,早发现、早处置。(牵头单位:区应急局;责任单位:安委办成员单位,各镇街、相关管委会)
(2)加强风险监测预警预报。全面推进预警管理体系建设,压实风险监测预警属事属地责任。按照“一行业一措施、一乡镇一方案”,编制预警信息发布规范,将气象预警转化为行业、镇街行动指令。同步开展全区预警发布系统智能升级,通过预警阈值与行政指令及其相应接收对象的自动匹配,实现行业、镇街预警信息多级同步智能发送。切实增强灾害预警发布的针对性、权威性、时效性,确保预警信息收得到、看得懂、能管用。(牵头单位:区应急局;责任单位:减灾办成员单位,各镇街、相关管委会)
(3)强化城市风险动态管控。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汛前准备检查、汛中重点督查,及时开展督促整改。按照“1+7+N”会商研判制度,组织开展各重要阶段趋势分析,重点抓好各灾害性天气过程的临灾会商、指挥调度和应对部署。(牵头单位:区应急局;责任单位:减灾办成员单位,各镇街、相关管委会)
3.提升城市应急能力。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完善事故灾害救援处置体系,形成应急准备和响应合力,全面提升事故灾害抵御水平和疫情应急响应水平,切实增强抗灾、救灾能力。
(1)完善事故灾害救援处置体系。修订完善《重庆市铜梁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暂行)》,建立《应急救援联动机制》《现场指挥官制度》,制定《事故灾害应急处置现场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各部门、各类救援力量的现场处置职责,规范现场处置流程,强化救援现场的管理。(牵头单位:区应急局;责任单位:区消防救援支队等部门,各镇街、相关管委会)
(2)形成应急准备和响应合力。统一规划管理全区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加强各级各队伍之间的联动。完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应急管理队伍能力,配齐配强各级各类应急管理人员,构建结构合理、梯次完备、衔接有序的人才格局。规划建设1个森林航空消防站,依托区内现有学校操场、应急避难点、广场等公共资源,改造完善,在全区布局2个左右临时起降点。按照“大应急、多灾种、综合性”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发展方向,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的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形成“品类齐全、功能完备、保障有力、运行高效、覆盖全区”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提高应对处置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物资保障能力和水平。(牵头单位:区应急局;责任单位:区消防救援支队等部门,各镇街、相关管委会)
(3)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水平。完善突发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区疾控中心和区级医院硬件设施、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能力。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一级以上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置公共卫生科并配备至少1名公共卫生医师,建立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哨点作用。完善传染病救治网络,优化医疗资源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以农村基层为重点,完善区、镇、村三级传染病救治网络。提升重大疫情应急防控响应能力,建设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训练中心,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预备役”制度,提高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布局“医民融合”方舱设施。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实现卫生应急队伍装备标准化、现代化,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水平。(牵头单位:区卫生健康委)
五、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区城市更新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要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例会,通报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相关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能职责,切实做好配合工作,确保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各项任务有序协调推进。
(二)强化资金保障。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加强资金、资源、资产统筹,扩大资源配置半径,做好项目要素保障和资金平衡,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各相关责任单位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平台公司要做好相关融资工作。
(三)强化督查考核。各牵头单位要按照任务分工及完成时限要求,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措施,细化分解责任,“定人、定责、定目标、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加强项目管理及进度控制,强化各项任务推进的统筹组织及协调。区政府督查室要将城市更新提升各项工作纳入重点督查内容,定期进行专项督查,通报工作进度,倒逼工作推进落实。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城市更新提升工作,打造立体化宣传矩阵,回应社会关切。突出党建引领,梳理城市更新提升重要成效、创新举措、典型案例,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的认识,激发广大市民理解和参与热情,鼓励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共谋城市发展,加快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