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解读>文字解读

【文字解读】《重庆市铜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 规划(2021—2025年)》

时间:2022-04-29 来源:
【字体: 打印


20223月,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铜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铜府办202214以下简称《规划》)。为方便社会公众全面了解规划内容,现作如下解读。

一、编制背景

十三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区委工作要求,大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狠抓基础设施、基本产业、基层组织、基层治理,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5个市级贫困村全部出列、变化巨大,443112473名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人均纯收入达13789元,“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全部实现。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机制全面建立米袋子”“菜篮子得到有效保障,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在全市率先全面消除“空壳村”,“三变”改革、“三社”融合发展惠及7.73万农民。农业增加值达59.56亿元、年均增长4.5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747元增加到2112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59:1下降至2.01:1,实现了“十三五”圆满收官。

铜梁农业农村发展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即进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农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期、城乡融合发展窗口期、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建设高品质生活美丽宜居乡村加速期。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的情况下,三农工作的压舱石”“战略后院作用更加凸显。因此,科学编制规划,加速推进全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

二、编制过程

2020年部署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政府办公室印发《铜梁区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清(铜府办〔202064号)打表推进。区农业农村委牵头,选聘第三方机构,通过调研走访、资料收集、文稿编制、座谈讨论、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等多项程序,完成了本规划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形成专家评审报告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编制过程中,规划重点任务及目标等内容与《重庆市铜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及区级各相关部门专项规划进行了充分衔接,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讨论研究。

三、思路目标

《规划》紧扣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装备为支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发力基础设施、基本产业、基层组织、基层治理,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全市“一区两群”,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际大都市后花园和全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

《规划》立足农业农村新发展阶段,到十四五末确保实现一个衔接、两个赶超、三个突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民收入赶上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农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全面融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全面建成国家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此外,《规划》还提出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4%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

四、主要任务

(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在全区范围内,按照“先行示范类”“重点帮扶类”“积极推进类”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选择发展水平相对高的镇街作为“先行示范类”,高起点、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帮扶”以原市级贫困村及所在镇、少云镇少云村、大庙镇三品村为主,重点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逐步实现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先行先试,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继续开展本土人才回引计划,积极探索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加快城乡协同发展,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一区两群”,建设城乡融合示范区。

(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三社”融合发展,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健全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全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加大乡村振兴招商引资力度。

(四)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

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宜机化改造,确保粮食年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82.5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5万吨以上油菜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到2025年,全区蔬菜(包括莲藕)播种面积达到40万亩,年总产量达到90万吨,生猪出栏稳定在50万头左右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

(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推动精品粮油、精品果蔬、精品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向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5%以上。加快文旅体高质量融合发展,打造中华龙文化旅游名城。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互助服务,实现抱团融合发展。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力争2025年全区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90%。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成果,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执法三大体系建设。

(六)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设智慧农业平台,创新农业增值技术,强化人才引进培养,推进园区城乡融合发展。打好种业翻身仗,努力打造西部种业高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院所合作,建设试验基地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和新装备,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推进全程全面农业机械化,推动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

(七)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自然资源资产,激活农民财产增收潜能。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强化农民转移性收入保障。

(八)统筹全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

统筹城乡规划发展,逐步实现多规合一。分类引导北部农文旅融合小城镇、西部城乡融合发展小城镇和南部先进制造业集聚小城镇有序发展。科学确定全域村庄布局和规模,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分类推进村庄发展。

(九)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

加快推进农村路水电气讯等工程建设,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进“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建设农村人饮管网2000公里,实施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铜梁部分),新建水源泵站1座,水库二级提水泵站1座,改善灌溉面积1.65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32万亩,实现农村4G网络全面深度覆盖,农村天然气覆盖率达40%

(十)加快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继续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提升农村养老托育服务,强化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供给,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一)构建完善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

加强农村专业市场建设,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基本实现镇街有网点、村村通快递,新建或改造农贸市场10个,农业规模化生产组织产销对接率达70%以上。深入推进农商对接互联,推动农村消费提质扩容,畅通农村地区投诉举报渠道,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十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厕所革命”,做到愿改尽改、能改尽改,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区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提高到100%。全面推行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常态化实施整治拉练活动,建立健全整治长效机制,持续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80个、绿色示范村庄15个。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十三)抓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选优配强“带头人”“年轻人”两支队伍,加强“一肩挑”后监督管理,扎实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用好“三给”政策包,推行“3+1”帮带和下沉村民小组锻炼机制,全面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专项行动,打造一支“不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确保每村每2年至少发展1名党员,新发展农村党员35岁以下的不低于50%

(十四)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培育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同时培育一批二三产业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健全乡村人才振兴机制,努力营造乡村人才培育成长工作的良好氛围。

(十五)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探索“社群化”“社区化”社会治理模式及“积分制”乡村振兴治理新模式,完善乡村治理结构。

(十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铜梁龙舞”“铜梁龙灯”金字招牌,打造国家级舞龙队,提升重庆铜梁中华龙灯艺术节影响力。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作,深化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建设,建“脊梁精神”“少云精神”融入文化血脉。拓展建设乡村文化阵地,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强化项目支撑,建立滚动项目库,以项目为抓手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重大工程、重点任务、重要目标如期实现。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强化法治保障,加强规划管理,全面保障《规划》各项工作做深做实。

  


政策原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小龙人形象
智能机器人形象
智能问答 政策问答 政策文件 政策解读 便民地图 数字人播报 数智大脑 元宇宙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