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解读
《铜梁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根据《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和《重庆市铜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按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进一步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全区城镇化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全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期为2021—2035年。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因地制宜补齐城区短板弱项,增强城区综合承载能力,持续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构建“一轴两翼”城镇化空间格局,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开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奋力打造产业高地、文旅胜地、宜居美地、民生福地,加快建设重庆西向发展桥头堡,努力争当成渝中部崛起排头兵。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集聚力显著增强,特色鲜明、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初步建成,“活力龙乡、魅力铜梁”城市形象更加鲜明,城乡融合发展成果丰硕,勇创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主阵地,争当成渝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排头兵。
展望2035年,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全区常住人口突破100万大关,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城乡融合、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双百”城市初步建成,城市综合功能和发展能级全面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本完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全面形成,重庆西向发展“桥头堡”城市功能充分彰显,国际大都市后花园全面建成,一座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文化兴的现代化新铜梁将屹立在巴渝大地上。
三、重点任务
一是科学构建城镇化空间格局。充分考虑全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构建“一轴两翼”城镇化格局;推进“桥头堡”城市建设,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崛起重要增长极;高品质建设现代化城区,形成“人文城区、高新区、科创新城”三大板块构成的中心城区空间格局;建设一批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的现代化小城镇;加快交通补短板,构建形成“一环四向七通道”铜梁交通总体格局。
二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维护进城落户农民权益,全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随迁子女教育保障,提高社会保险统筹水平,加大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力度,加快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人文关怀,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
三是高品质建设“双百”城市。全面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主城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打造开放包容的现代城市;加快形成集约紧凑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城市;深度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数字龙乡”,打造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以打造龙文化旅游名城为统领,建设独具魅力、富含温度和认同感的人文城市。
四是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城市规划水平,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空间治理能力;加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完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信用城市;提升行政资源配置效率,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增强城市行政管理效能;防范政治和经济安全风险,全力维护公共安全,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
五是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落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乡村发展投融资机制,激励人才返乡入乡,强化科技成果入乡转化,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推动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搭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构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新体系;建立健全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六是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建设用地管理方式改革,创新城镇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创新城市投融资运营模式,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机制;完善房地产调控和住房保障制度;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七是加强规划实施保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政策协同,健全保障机制,发挥重大项目牵引作用,形成全社会推动规划实施合力,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