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文件>其他公文

  • 115002240093343308/2022-00231
  • 铜府办发〔2022〕19号
  • 其他
  • 其他公文
  • 铜梁区人民政府
  • 有效
  • 2022-07-04
  • 2022-07-20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铜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7-20
字号:



铜府办发〔202219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铜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铜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74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铜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20227

目 录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3

第一节 发展基础3

第二节 指导思想3

第三节 基本原则3

第四节 主要目标3

第二章 重点任务3

第一节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3

第二节 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3

第三节 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3

第四节 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措施3

第五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3

第六节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3

第七节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3

第三章 支撑保障3

第一节 加强法治人社建设3

第二节 加强人社队伍建设3

第三节 加强财政保障3

第四节 加强宣传引导3

第五节 加强规划实施3

为推动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根据《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和《重庆市铜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现状,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区人力社保部门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

突出重点,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实施和执行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持续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专项行动,扎实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着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十三五”时期,全区促进城镇新增就业8.49万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累计发放各类就业补贴3867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34亿元,帮助3000余名创业者成功创业,带动就业上万人;就业技能培训卓有成效,开展职业培训2.39万人;回引6.4万余名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成功举办铜梁区首届创业创新大赛,吸引64个项目进入网络初评,16个优胜团队进入决赛,共计带动就业3000余人。

强化措施,社保体系持续完善。全面推进社保管理“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机制,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优化社会保险经办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强化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十三五”期末,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8.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1.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2万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89万人。

优化结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聚力打造创新生态示范区,不断厚植创新土壤,优化创新生态,健全人才政策,开通“人才直通车”,建立“人才加油站”,打造“人才暖宝宝”;平稳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引进,深入实施“三支一扶”招募等基层人才项目。“十三五”期末,我区专业技能人才总量达6.5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5:4,高技能人才总量为1.44万人;持续充实我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453人,引导80名大学生到乡镇等基层一线从事支农、支医、扶贫等工作,定向培养签约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全科教师、全科医生共计315名。

调处结合,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预防为主、调处结合的方针,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制度,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保障;完善仲裁办案制度,规范办案程序,有效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措施得到落实,收入分配秩序逐步规范;深入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加强源头治理,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保障农民工及时足额获得工资。“十三五”期末,全区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5%,成功创建示范点企业34家,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96%

狠抓行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社保“综合柜员制”经办模式改革,“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成为现实,“最多跑一次”的比例大幅提升;深入实施智慧人社建设,为群众提供便捷智能优质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三级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三五”期末,实现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城乡统筹全员覆盖,全渝通办辐射全域,建成“区级管理、镇街经办、村社代办”的三级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精准施策,人社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充分发挥人社系统优势,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助力扶贫攻坚工作。“十三五”期间,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643名建卡贫困人员过渡就业,对有培训意愿建卡贫困人员做到应训尽训,参加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建卡贫困人员达700余人;实现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待遇“应发尽发”、代缴“应缴尽缴”三个100%

专栏1 “十三五”规划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

2015

规划目标

2020

一、就业创业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2.22

11

8.49*

2.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人数(万人)

0.84

4

2.52*

3.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万人)

0.52

2

1.53*

4.大学生小额担保贷款(万元)

568

1000

2324

5.就业技能培训(万人)

0.36

1

2.39

二、社会保障

6.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万人)

9.43

10

15.3

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万人)

39.14

38

38.4

8.工伤保险(万人)

5.32

5

11.6

9.失业保险(万人)

5.7

7

8.2

10.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人)

82.15

82

89

三、人才队伍

11.专业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4.15

6.1

6.5

12.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

0.9:4.4:4.7

1:5:4

1:5:4

13.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0.31

0.41

1.44

四、劳动关系

14.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87.5

90

95

15.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99.9

95

96

备注: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人数、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三个指标没有完成的原因,一是这几个指标统计口径发生变化,二是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调整了指标值。

十四五”时期,全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指示要求,为做好人力社保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为人力社保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区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轴线上关键节点,毗邻西部(重庆)科学城、渝新欧始发站和重庆第二国际机场,联结两江新区、天府新区两大国家级新区,有助于进一步打造竞争新优势。近年来,全区上下实干担当、砥砺前行,区位环境显著改善,营商环境更加卓越,生态环境明显提升,人文环境更加温润,为高质量发展积蓄起强大动能,全区人力社保事业在“十四五”时期迎来新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区人力社保事业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诸多新挑战。就业总量压力特别是青年就业压力不容忽视,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社保基金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制约和影响人才发展的客观环境尚未有效改善,工作合力尚未有效发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劳资关系的紧张程度进一步加剧,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增多;人力社保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尚有差距。

面对发展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必须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上来,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开创我区人力社保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人力社保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形成更加合理更加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构建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提供更加均等优质的人力社保公共服务,为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节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力社保工作的各个方面,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发展导向、推动改革。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到人力社保事业发展的全过程,深刻把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人力社保事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深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制度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

坚持依法行政、促进公平。坚持依法行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补齐民生短板。以制度公平保障群众权利公平,以政策落实保证群众权利实现,努力维护和平衡好各类群体的合法权益。

坚持问题导向、夯实基础。聚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集中资源、精准投向,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认真分析查找服务群众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持续加强和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切实解决好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四节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综合考虑宏观环境、发展条件和承载能力,提出“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为:

——高质量就业进入新阶段。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就业容量不断扩大。创业带动就业效应不断显现,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提升,重点群体就业有效保障。“十四五”期末,实现全区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达到新高度。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巩固,社会保险待遇稳步提高,基金运行更加安全平稳,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十四五”期末,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7万人。

——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跨越。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越、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专业技术人才体制机制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才效能更好发挥。“十四五”期末,全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4.2万人,全区技能人才总量超过10.3万人。

——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取得新进展。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不断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不断提升,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健全,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十四五”期末,全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超过60%,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超过90%

——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迈出新步伐。上下联动、内部一体、外部协调、过程可控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智慧服务能力和服务质效不断提升,社保卡应用广泛普及,人力社保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优质。“十四五”期末,全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90万人,申领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达到70%

2035年远景目标为:

随着我区基本实现现代化,制度体系将更加科学完善。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基本实现,劳动者技能素养普遍提升,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人享受社会保障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人才强区基本建成,人才规模、结构更加合理;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人力社保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专栏2 “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

指标

2020年基数

2025年目标

指标属性

一、就业创业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8.49]

[5]

预期性

2.城镇调查失业率(%

5.5

<5.5

预期性

3.城镇登记失业率(%

3

<5

预期性

4.开展补贴性职业培训人次(万人次)

[ 2.39]

[2.2]

预期性

5.农民工参加补贴性职业培训人次(万人次)

[0.8 ]

[0.7]

预期性

二、社会保障

6.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95

预期性

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8.2

9.2

约束性

8.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1.6

11.7

约束性

三、人才队伍

9.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3.5

4.2

预期性

10.其中:高级职称人才总量(万人)

0.26

0.33

预期性

11.新增取得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证书(人)

[1200]

[1500]

预期性

12.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数(人)

[1]

[6]

预期性

13.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万人)

[3.5]

[1.5]

预期性

14.其中: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万人)

[0.15]

[0.3]

预期性

四、劳动关系

15.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

69.7

>60

预期性

16.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95

>90

预期性

17.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

96

>97

预期性

五、公共服务

18.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人)

89

90

预期性

19.申领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

20

70

预期性

注:[ ]内为五年累计值。

第二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强化以就业为底线的经济运行合理区间调控,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完善就业创业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制定培育新动能促进就业政策,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用工和社保政策。加速经济转型与就业转型同频振动,与经济结构转型相适应,强化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员工返岗措施,研究促进劳动者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促进就业结构由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不断拓展就业空间。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鼓励个体经营,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劳动权益和基本生活保障。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潜力大的现代服务业、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加强企业用工、失业动态监测,落实失业保险费率调整和稳岗补贴政策,稳定就业岗位。

——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加大创业资金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创业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等创业平台建设,健全返乡入乡创业的政策体系,加大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扶持力度,优化返乡入乡创业环境,持续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建设。组织各类创业推进活动,构建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持续开展创业创新大赛,积极参与国家级和市级创业创新大赛。

——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发挥我区市级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中心和智慧人力资源市场作用,畅通用工信息渠道,定期举办现场招聘会和各类户外大型招聘会,实现岗位与求职者无缝对接。坚持把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扎实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过“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等基层服务项目,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积极打造大学生基层就业示范项目。持续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专项行动。大力提升农民工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大农民工就业支持力度,实施再就业帮扶行动。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积极拓展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渠道,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完善职业培训政策和制度,完善职业培训评价机制,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针对重点群体重点领域,落实专项培训计划,加大新职业培训力度。实施“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强化市场需求导向,结合全区产业发展需要开展“定向、定岗、订单”式职业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发展计划,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巴渝工匠”乡村驿站、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不断扩展技能人才培训平台。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提升培训供给能力,推动职业培训资源进一步向企业职工倾斜,提高企业职工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占比。加强职业培训监管,严格按照培训职业(工种)目录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线上、线下培训的监管,确保培训资金安全。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实施技工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配合做好重庆市科能高级技工学校迁建工作。鼓励技工学校以促进就业、适应产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深化校企合作、深化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力度,推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参加各级技能竞赛。严格按照工作要求,有序将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的评价工作交给企业、学校和社会组织执行,更好地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平稳实现角色转换。

——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管,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推动零工市场建设,支持灵活就业。建设完善网上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促进人力资源流动渠道多元化。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积极开拓新业务,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重点培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

——提高就业创业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铜梁区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强化统筹协调,形成“上下联动、分级负责、全面尽责”的良好工作格局。推进“一库四联盟”提质增效行动,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升区级充分就业社区(村)建设水平,建强用好劳务经纪人队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广泛深入参与就业服务,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社会民营机构的合作。

专栏3 实现更加充分和高质量就业重点项目

1.持续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专项行动“十四五”期间,培育1个农民工劳务培训基地,回引农民工3万人。

2.重点群体就业扶持工程落实重庆市百万青年就业促进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对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群体开展全方位就业帮扶,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实名制就业服务。

3.创业促进就业工程持续开展铜梁区创业型城市建设,建立1个创业就业示范山村(街),1个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4.职业指导服务提升工程“十四五”期间,提供职业指导服务2.5万人次,职业介绍成功1万人次。

5.就业服务基础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一库四联盟”提质增效,实施城乡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专业化队伍建设,建强用好劳务经纪人,推动线下实体网点服务与线上互联网服务深度融合,实现智慧人力资源市场镇村全覆盖,大力推广“智能就业”信息平台。“十四五”期间,创建1个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平台,每个村社至少培育1名劳务经纪人。

6.新型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实施新职业推广计划,建立1个新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培养培训0.3万名以上符合新经济、新业态和我区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新型技能人才。

7.创新创业大赛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力度,持续举办创业大赛,提升创新创业大赛品牌价值。十四五期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2场次,遴选一批优质项目落地生根。

8.智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提升人力资源市场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打造一个以实体服务大厅为基础,网上办事大厅、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服务平台。“十四五”期间,年举办各类招聘会30场以上、发布招聘信息1200条以上、成功介绍就业4000人次以上创建1个零工市场

9.“巴渝工匠”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建立1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市级“巴渝工匠”乡村驿站,1个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第二节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应保尽保的原则,推动全区社会保险事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形成社会保障全民共有共享共建共谋的发展局面。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对接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持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政策。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平稳运行,实现新老待遇计发的平稳过渡。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稳妥推进国家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相应逐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落实国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遗属待遇制度和病残津贴制度。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最低缴费档次。推进职业年金制度和个人养老金制度,规范推动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

进一步健全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构建更加积极失业保险政策体系,完善失业保险费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机制,结合经济发展和基金运行灵活调整费率水平。扩大失业保险政策受益面,落实失业保险金发放办法。

进一步健全完善多层次工伤保险制度体系。以高危行业为重点,落实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政策,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落实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开展工伤预防、加强工伤康复工作。多途径强化工伤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提升工伤保险信息化水平。

——持续深入推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充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深入推进信息交换共享与业务协同,持续加强数据动态管理和分析应用。不断推进精准扩面,推动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群全覆盖,积极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适龄参保人员应保尽保,促进有意愿、有缴费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以及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加强失业保险参保扩面工作,重点推进中小微企业以及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单位和人群积极参保。扎实做好工伤保险参保扩面,继续做好推进建筑业、公路、能源、水利等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工作。

——落实调整社会保险待遇机制。按照市级统一部署,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基数过渡办法,实现平稳过渡。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落实失业保险待遇,加大对困难家庭、双失业家庭、大龄失业人员等重点领金群体的生活保障力度。落实工伤待遇调整机制。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监管。执行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优化监管工作机制,加强基金运行风险分析研判,落实社会保险基金运行风险预警机制和基金监督机制。实施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基金管理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风险识别、监测、防控能力。不断加强社会保险稽核管理和内控检查。创新完善监督方法手段,加强信息技术在基金监管领域的运用,持续提升监督检查效能。强化工伤保险协议服务机构科学化布局,加强工伤协议服务机构监管。落实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执行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对侵占、欺诈基金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执行社会保险违法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制度,将侵占、欺诈社保基金违法犯罪行为纳入社会保险信用管理。抓好年金计划合同备案、合规性监管、信息披露等重点工作。

——提升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能力。推动社保业务流程再造和服务重塑,夯实完善社保经办“不见面”服务基础,逐步拓展“不见面”服务范围,梳理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事项清单,优化经办规程,简化办事流程,按照统一的业务经办操作指南开展经办服务,实现社保业务“优先网办、全域通办”,方便群众办事。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提升社保数据分析能力,推动网上服务、自助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互补联动发展,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利用社会保险大数据应用分析机制和精算分析机制,分析风险、强化监督、优化服务。实施“事前承诺—事中监管—联合惩戒”的信用管理新模式,提升社保经办精确管理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推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常态化移交。以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实现与平台应接尽接,网上服务事项应上尽上,纵向延伸,横向拓展,推动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社保公共服务事项的统一经办、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对接全国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平台,简化办事流程,缩短办结时限,推广电子化转移业务模式,畅通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渠道。利用集中共享的社会保险档案数据资源库,推进电子档案在社保经办和公共服务中的应用。依托银行网点建设社银合作专区,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卡制发、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参保查询、参保证明打印等低风险业务进驻社银合作网点,扩大社保经办服务渠道,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满意的社保服务。探索劳务经纪人管理模式,充分运用劳务经纪人覆盖面广、群众基础好的特点,为群众办理社会保险、劳动就业等相关业务。

专栏4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重点项目

1.新就业形态群体参保项目落实我国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障模式,引导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加职业伤害保险。

2.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大经办所需硬件投入力度,实时升级软件,不断改善经办环境。通过专业化、精准化、个性化培训,提升社保经办队伍的管理服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组织参加各级社会保险方面的相关培训,培养社会保险统计精算、基金管理、标准化管理等专业领域的业务能手。

3.退捕渔民转产安置和社会保障项目以“渔民上岸有出路、就业有门路、养老有保障”为工作目标,通过职业培训、帮扶、落实参保等方式,扎实开展退捕渔民就业服务,积极落实社会保障政策。

第三节 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

不断完善人才发展政策体系,构建更加灵活的人才发展机制,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规模和质量。

——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构建“1+N”人才政策体系,全面提升“塔尖”“塔身”“塔基”人才政策覆盖面,构建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聚力内育外引。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叫响“铜创未来、诚邀梁才”,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引才机制,切实调动用人单位、中介机构及个人的引才积极性。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和人才共享机制,探索实施“人才飞地”模式,集聚用好“银发人才”“周末工程师”,鼓励用人单位采取柔性化、项目化等灵活适用的方式引进高端智力。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进一步破除妨碍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畅通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流动渠道。落实人才在项目扶持、财政支持、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利用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全面为西部(重庆)科学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提供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或实践场所,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做好表彰奖励工作,探索建立我区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对表彰奖励获得者事迹的宣传力度,营造尊崇模范、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培养选拔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健全完善高层次人才支持措施,不断培育壮大支撑铜梁高质量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贯彻落实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加大博士后培养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博士后创新发展政策措施。引进和培养一批服务铜梁产业发展的青年人才,引导和激励专业技术人才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深入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养培训市场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长效机制。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弘扬工匠精神,大力实施“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大力培养智能人才、技能人才。开展“龙乡工匠”选树活动,培养挖掘本土技能人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完善校企联合育人机制,支持推动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落实相关激励政策,加快建设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高技能人才队伍。落实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政策,推动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互融互通。推动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落实职业资格鉴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

——落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措施。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总体部署,实施符合事业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落实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和引进机制,加强人事考试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命题改革,提升选人科学化水平,严格执行人事考试规范流程,提升大规模人事考试的组织实施效能、技术水平,强化考试安全体系建设,有效防控人事考试安全风险。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自主权,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聘用机制,加强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管理和人事管理事中事后监管,明确监管主体责任,健全调查处理机制。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持续改进完善人事综合管理服务。

——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积极落实重庆英才“渝快办”服务事项,不断优化《龙乡英才服务管理办法》,建好人才助理团,推行人才助理“一对一”专属服务,发挥行业系统服务专员作用,为人才在子女入学、职称评定、户籍转签、健康体检、果蔬配送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大基层人才服务工作力度,切实做好基层开展人才服务工作的人员、场地、经费保障。推进人才公共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规范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标准,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更好发挥人才效能。探索构建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创新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支撑铜梁制造、铜梁创造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健全完善激励各类人才在铜梁创新创业支持举措。围绕我区支柱产业、新兴重点产业以及乡村振兴等领域,制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建立人才需求清单,进一步完善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实施产业人才攻坚专项行动,提高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匹配度,重点加强工业设计、智能制造等技术创新人才和游戏动漫、文化创意等艺术类人才的培育。柔性引进拥有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到铜梁创新创业。配合建设留学生创业园、海归人才创业孵化园。

专栏5 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重点项目

1.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十四五”期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家和重庆市高级研修项目,培训300人次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2.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围绕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产业、新兴行业和紧缺技能工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举办铜梁区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培养1名重庆技能大师、2名重庆技能英才、3名全市技术能手。

3.建立“智能+技能”人才孵化空间支持建立“智能+技能”人才孵化空间。“十四五”期间,力争建1个市级“智能+技能”人才孵化空间,培训培养0.2万人“智能+技能”人才。

4.引才活动围绕我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需求,组织参加“重庆英才大会”“百万英才兴重庆”等组团引才活动,开展“铜遂潼”人才联合招聘。“十四五”期间,开展各类引才活动20场次以上,引进各类高精缺和急需人才300人。

5.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对接专家服务基层行动,对接30—50名各类专家深入基层一线,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实用技术,解决技术难题,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基层人才。

6.人才驿站建设“十四五”期间,计划建设1个人才驿站,为公益性人才交流服务平台。

7.机关事业单位新招聘工作人员初任培训为提高机关事业单位新招聘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帮助其更快适应工作,持续对机关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并办理入编手续的工作人员开展初任培训。

8.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持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规划建设2—3个公共培训(实训)示范机构,开展企业职工培训2万人次。

第四节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措施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

——贯彻落实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指导线制度,强化工资指导线应用。开展国有企业工资宏观指导和调控工作,落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和工资总额管理政策,执行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指导国有企业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落实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益监督管理办法等政策。

——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行业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贯彻执行国家及市里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确定绩效工资水平。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落实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落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福利制度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制度。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推进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中职学校绩效工资倾斜制度。分级分类优化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办法。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事业单位工资管理、指导、监督工作,建立分级管理、责权统一的薪酬管理体系。推进“渝薪芯”工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薪酬项目全覆盖和事业单位全覆盖,形成工资数据一体化集成。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拓宽就业渠道,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匹配度和劳动参与率,稳定工资性收入预期。拓宽技术工人上升通道,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和技能等级认定渠道,着力提高技能型人才、技术工人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促进低收入群体劳动致富,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小微创业者扶持政策,支持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勤劳致富。

第五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体制机制,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加大对工资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合作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实施“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新业态劳动用工政策,实施电子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等制度,指导共享用工规范健康发展。落实劳务派遣制度,强化监管作用,落实“谁审批、谁监管”责任,提升监管质效。按照市级统一部署开展对重点行业的突出用工问题治理。稳妥推进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探索新形势下区域、行业集体协商模式和方法,扩大集体协商的覆盖面,提高集体协商实效性。防范我区劳动关系领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积极做好劳动关系形势分析研判,加强劳动关系重大舆情监测和处置。

——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体制机制。健全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加强预防、做实调解、细化仲裁、强化服务,持续做好调解仲裁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夯实基层调解组织工作基础,健全调解制度,落实仲裁员分片联系指导调解工作机制,发挥协商、调解在争议处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开展巡回仲裁、驻点调解、庭审观摩活动,发放仲裁建议书,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用工管理。落实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建立重大集体争议案件快速响应机制和横向部门协同处理机制。深化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的沟通协作,健全仲裁与诉讼在法律适用、信息共享、程序衔接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加大调解员仲裁员素质能力培训力度,拓宽调解员、兼职仲裁员来源渠道。

——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以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为抓手,持续推进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落实各项保障工资支付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建设,规范企业守法诚信等级评价、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规范执法程序,创新执法方式,执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制度。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保障权益维护机制。配合推进智慧监察系统、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系统建设,运用劳动保障监察移动执法、书面审查和主动巡查辅助系统、执法办案系统和举报投诉案件市级联动处理系统,提高监察执法效能。持续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

专栏6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点项目

1.和谐劳动关系稳定项目持续开展“和谐同行”企业培育行动,大力培养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支持培育协调劳动关系社会组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AAA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十四五”期间,培养100名劳动关系协调员,5家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60户和谐劳动关系示范点企业,服务新注册企业200户以上,力争培养5—10名市级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5—10AAA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

2.重点企业用工指导计划建立完善对用工规模较大企业的用工指导服务机制,帮助提升用工管理水平。以用工规模较大、生产经营存在较大困难的企业为重点,指导企业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工作岗位,发挥集体协商协调劳动关系重要作用,引导企业尽量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劳动关系。

3.示范仲裁院、标准化仲裁庭和调解室建设项目建设示范仲裁院、标准化仲裁庭和调解室。完善立案庭和调解室建设,对已有的数字化仲裁庭进行升级,推进仲裁院办公区域和调解室监控系统建设。“十四五”期间,建设标准化仲裁庭和调解室各1个。

4.调解员仲裁员队伍建设项目“十四五”期末,调解员数量达到70名以上,扩大兼职仲裁员的来源渠道,扩大兼职仲裁员队伍,专兼职仲裁员总数达到10名以上。

5.健全基层调解组织实现镇街、园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全覆盖。指导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新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不少于5个。

6.劳动关系风险防控及重大舆情监测项目加强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和防范工作,加强劳动关系重大舆情监测和处置。选取区内20家重点企业,联合有关单位开展劳动关系风险和重大舆情监测服务。

第六节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

加强人社系统行风建设,推进人力社保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智慧人社、社保卡“一卡通”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

——加强人社系统行风建设。加强人力社保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和基层公共服务短板,推进人力社保公共服务一体化协同发展。深入实施“人社服务快办行动”,设立“一件事一次办”综合服务窗口和网上办事专栏,推进“打包办”“提速办”“简单办”“跨省办”“满意办”五办服务。全面推动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实现现场服务“一次一评”“一事一评”。推进高频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和政务服务应用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便利服务。常态化开展人社局长走流程活动,选树人社服务先进典型,持续开展人社政策待遇“看得懂、算得清”宣传解读。持续开展行风建设问题专项整改,及时受理反映问题,通报行风建设负面案例。

——推进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关键,促进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效能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健全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完善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及办事指南的动态调整机制,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清晰指引。探索建立我区人力社保系统服务标准,规范公共服务范围、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加强标准体系宣传贯彻实施,充分发挥标准化对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

——推进智慧人社建设。实施人社信息化创新提升行动,促进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人社工作深度融合,推进人社信息化向智能化升级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人社业务流程再造和信息系统一体化整合,按照“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原则,实现人社领域“全业务上网”。做好与其他统建系统、政务平台的对接工作,推进“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健全数据共享机制,依托共享交换平台,强化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内部业务协同,实现“全数据共享”。探索以大数据技术构建“人社电子档案袋”,探索5GAR、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视频办事服务、电子劳动合同等方面的应用。完善信息系统、运行网络等运维安全保障制度,加强人社数据资源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推进基础设施、软硬件、终端设备国产化。

——推进社保卡“一卡通”建设。推进第三代社保卡自然过渡换发,大力推进电子社保卡签发应用,实现实体社保卡与电子社保卡的协同并用,形成线上线下综合服务能力,打造人社业务用卡场景体验。充分发挥社保卡身份凭证、缴费和待遇领取、就医结算、信息记录、自助查询、金融支付等功能,在人社领域实现“全业务用卡”。逐步实现社保卡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惠民惠农补贴发放、就医购药、信用服务等其他政务、民生领域广泛应用,为智慧城市建设助力,成为市民群众身边的便民卡、贴心卡。

专栏7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重点项目

1.政务服务大厅建立导服站项目在政务服务大厅建立导服站,配备1—2名现场咨询人员,为前来办理服务的群众提供咨询服务,提高大厅办事效率。

2.创建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标准化基地为全面深入推进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健全社会保险标准体系,推进社保标准贯彻实施,“十四五”期间,力争将我区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基地打造成市级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基地。

3.社保卡“一卡通”建设配合推进第三代社保卡自然过渡换发和电子社保卡签发,充分发挥社保卡功能,实现在人社领域“全业务用卡”,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为我区智慧城市建设助力,为群众提供高质量服务。

第七节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深化沟通协调机制,不断拓展跨区域交流与合作,推进实现资源共享、要素互通、制度互联、待遇互认,促进形成人力社保事业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深化川渝人社合作。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构建人力社保事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开展协同引才活动,推进地区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加强劳务协作、就业信息共享、高校毕业生就业合作,协同推进地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加强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交流合作,协同推进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推动社保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推进社保卡数据共享,协同推进地区社会保险异地便捷服务。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建立两地调解仲裁合作机制,协同构建区域和谐劳动关系。

——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围绕促进就业创业、社会保险服务、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农民工保障等方面,建立跨区县合作机制。探索人力资源合作通道,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合作交流,提高人力资源配置能力和服务经济的效率。探索与其他区县的劳务协作,搭建更加便捷高效的用工信息平台。

——服务乡村振兴。聚焦乡村就业困难人员、低收入人口,建立施策精准、机制灵活、服务高效的人社帮扶机制。依托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加强返乡创业载体建设,高质量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吸引农民工等自主创业,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强化公益性岗位协同管理,做好兜底保障工作。推动实现有培训意愿的农村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落实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激励政策,深入开展专家服务团基层服务活动。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育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第三章 支撑保障

第一节 加强法治人社建设

全面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开展法治示范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法治人社建设。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核、发布、报备等管理工作,及时清理、修改、废止不符合改革发展和形势变化的规范性文件。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法律顾问、重大决策、行政应诉等工作制度。规范执法行为,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格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健全调解、仲裁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以及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推进执法监督,构建良好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监督环境,在监督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加强法治实施保障,严格落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强化法治建设组织领导,坚持法治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动。加强普法宣传,坚持普法宣传和执法办案相结合、系统内普法与社会普法相结合,巩固普法成果,实施人力社保“八五”普法规划。

第二节加强人社队伍建设

全面加强人社系统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常态化开展业务技能练兵比武活动,积极组织人社系统从业人员到先进省市开展业务学习,培育选拔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服务能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形成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规范服务的行为风尚。落实干部职工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第三节加强财政保障

坚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建立公共财政投入公共服务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增长幅度与财力增长相匹配、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配合完善财权事权划分,构建与事权匹配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经费分级保障机制,加大对规划内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项目的资金保障力度。建立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资本加大对人力社保事业的投入。

第四节加强宣传引导

进一步健全宣传工作机制、夯实宣传工作平台、创新宣传工作方式,为人力社保事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做好人力社保重点政策、重点工作和重大专项活动宣传,推进宣传解读便捷化,积极打造人力社保品牌。健全完善舆论风险防控体系,强化舆论引导。

第五节加强规划实施

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督促区级有关部门、各镇街积极履行行业主管和辖区负责制,切实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人力社保事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年度计划的监测分析和规划重点指标的考核评估。加强规划实施数据分析,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文件下载:

部门解读:

一图读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小龙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