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铜梁区文化和旅游发展
“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重庆市铜梁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二0二二年五月
目 录
前 言 - 1 -
第一篇 发展环境与总体要求 - 2 -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 2 -
第一节 发展基础 - 2 -
第二节 发展环境 - 4 -
第二章总体要求 - 5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5 -
第二节 发展原则 - 6 -
第三节 发展目标 - 7 -
第二篇 加快文化强区建设 - 11 -
第三章推动文化艺术创作繁荣发展 - 11 -
第一节 培育文艺精品佳作 - 11 -
第二节 拓宽文艺创作渠道 - 11 -
第三节 完善创作激励机制 - 12 -
第四章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13 -
第一节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 - 13 -
第二节 打造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 14 -
第三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 15 -
第四节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 15 -
第五节 加快广电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 - 16 -
第六节 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探索创新 - 16 -
第五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利用 - 17 -
第一节 落实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 - 17 -
第二节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 18 -
第六章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 19 -
第一节 打造百亿级龙文化产业集群 - 19 -
第二节 推动文化产业结构提质升级 - 20 -
第三节 强化文化产业要素配套支撑 - 22 -
第三篇 持续提升中华龙文化旅游名城影响力 - 23 -
第七章构建“三大片区”空间格局 - 23 -
第一节 打造北部“大人文”文旅发展片区 - 23 -
第二节 打造中部“大休闲”文旅发展片区 - 24 -
第三节 打造南部“大生态”文旅发展片区 - 24 -
第八章打造铜梁旅游四大引擎 - 25 -
第一节 建设安居古城国家AAAAA级景区 - 25 -
第二节 建设巴岳山玄天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 26 -
第三节 全力推进小北海农文体商旅试验示范区 - 26 -
第四节 整合打造南郊绿谷乡村公园 - 27 -
第九章用好铜梁旅游四张名片 - 28 -
第一节 用好“龙灯龙舞”名片,深度推进龙文化旅游 - 28 -
第二节 用好“安居古城”名片,不断升级人文旅游 - 29 -
第三节 用好“生态原乡”名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 29 -
第四节 用好“少云故里”名片,做深做实红色旅游 - 30 -
第十章夯实铜梁旅游功能配套 - 31 -
第一节 创新旅游要素配套 - 31 -
第二节 提质旅游基础设施 - 31 -
第三节 升级旅游品牌营销 - 33 -
第四节 加快智慧旅游建设 - 34 -
第四篇 推进文旅体商农融合发展 - 36 -
第十一章推进文旅体商农业态深度融合 - 36 -
第一节 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 36 -
第二节 重点培育“旅游+体育” - 37 -
第三节 重点培育“旅游+商业” - 38 -
第四节 重点培育“旅游+农业” - 38 -
第五节 创新发展其他“旅游+”新业态 - 39 -
第六节 加快开发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 - 40 -
第十二章推进体制机制融合创新 - 41 -
第一节 建立完善文旅融合管理机制 - 41 -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文旅市场主体 - 41 -
第三节 不断激活文化旅游消费 - 42 -
第十三章推进区域合作与联动 - 43 -
第一节 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建 - 43 -
第二节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协作 - 45 -
第五篇 规划实施 - 47 -
第十四章保障措施 - 47 -
第一节 组织保障 - 47 -
第二节 政策保障 - 48 -
第三节 人才保障 - 48 -
第四节 安全保障 - 49 -
附表 - 51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决策部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系列讲话精神,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重庆市铜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和要求,编制《重庆市铜梁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本次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任务及工作举措,是铜梁“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行动指南。
“十三五”时期,铜梁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效显著,为“十四五”期间应对深刻复杂变化的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期间,铜梁区将坚持正确方向,以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加快建设文化强区,提升中华龙文化旅游名城影响力,推进文旅体商农融合发展。
第一节 发展基础
文化事业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基本形成了以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为引领,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补充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现有图书馆分馆、文化馆分馆实现镇街一级全覆盖,全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5%。全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7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4处,区博物馆馆藏文物总量4622件(套);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2项,市级非遗名录13项,区级非遗名录86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市级非遗传承人17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5名,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市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8个,市级非遗传习所3个,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个。
文化旅游产业地位持续走高。2020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25.24亿元,占GDP比重3.8%,全区拥有文化企业933家(规上文化企业12家)、重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扶持发展龙灯制作和文化创意企业20余家。2020年全区接待游客总人数10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5.36亿元,旅游增加值20.76亿元,占GDP比重3%,安居入选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和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蒲吕获评全市十大最美小镇。2020年全区已创建A级旅游景区10个,其中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3个,初步形成了以古城观光、乡村旅游、温泉康养为重点的旅游产品体系。
图
1-1 铜梁区“十三五”期间游客接待量及旅游收入统计
文旅融合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整合文化旅游核心资源,全面开展安居古城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修缮古街区、古庙宇、古院落、古县衙遗址等,非遗文化旅游取得新进展;修建60公里绿道,打造出120平方公里产业示范片,串联30余个特色产业基地和乡村文旅景区;围绕“办好一个节会,传承一批技艺,壮大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目标,成功举办重庆铜梁·中华龙灯艺术节,吸引海内外上百家主流媒体报道,超过300万网民关注参与直播活动,680万游客来铜观看龙灯龙舞。
第二节 发展环境
战略机遇高位推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在全局工作占据突出位置,文化自信与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数字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正在深度融合。“十四五”时期,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部署,川渝两地以巴蜀文化为纽带,坚持“一盘棋”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重庆构建了“一区两群”发展格局,铜梁须抢抓机遇,推动区域型文旅协作,共享巴蜀文旅品牌,用好文化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融入文旅发展新浪潮。
多重挑战亟待突破。铜梁境内拥有涪江、琼江、小安溪等水系生态涵养带和巴岳山、毓青山等生态屏障,保护好生态环境义不容辞、责任重大。环顾铜梁周边区域,文化方面的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非遗方面的荣昌陶,城郊休闲方面的璧山秀湖公园、枫香湖儿童公园,永川乐和乐都等资源和产品都对铜梁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遮蔽效应。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如何准确把握疫情常态化时期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新态势、新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模式、产品模式、服务模式,是对铜梁文旅管理者、从业者的考验。
存在问题亟待解决。“十三五”期间,铜梁文化和旅游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包括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文化资源城乡区域配置不均衡,提标扩面实现均等发展任务较重;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足,高品质旅游产品数量欠缺,“文化+旅游”“旅游+”“+旅游”深度融合不够;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发育相对滞后,缺乏行业领军企业和人才支撑。
“十四五”期间,铜梁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要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提高文化、旅游供给质量和效率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通过补短板锻长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产业链,增强优质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突出优势和特色,加快建设文化强区,提质中华龙文化旅游名城,在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铜梁的新征程中,开创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市委、市政府赋予铜梁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大抓工业、大抓产业、大抓实体经济、大抓开放发展,大力推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推动文旅体商农深度融合,支撑产业高地、文旅胜地、宜居美地和民生福地建设,着力打造“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国际大都市后花园和中华龙文化旅游名城。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切实改善民生,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体系,提高服务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互联网和现代科技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进文旅产品业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进旅游资源绿色开发、旅游方式绿色转型;加快融入国家区域开放战略,打造文旅开放平台;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产业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等功能,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众。
坚持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加快文化资源向旅游转化,提升旅游业文化内涵,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高效能传播。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期末,文化强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软实力大幅度提升,中华龙文化旅游名城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文旅体商农深度融合发展。
文化事业发展实现新进步。到2025年,文艺创作生产增量提质,影视剧、舞台艺术重点剧目出品数量在渝西片区名列前茅。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全面提升,现代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健全,每万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806㎡,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文化保护和传承利用更加有效,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到15个,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开放利用率达到100%,在渝西片区处于领先水平。
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到2025年,全面培育以龙灯彩扎、龙舞表演、龙文化创意为核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百亿级龙文化产业集群,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达到20家,在四个“桥头堡”城市中居于突出位置。
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到2025年,成功创建重庆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市级旅游休闲城市。旅游产品和业态更加丰富,旅游要素配套体系更加完善,旅游品牌打造成效显著。全区旅游总收入达到84.3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区国家AAAA级以上景区数量达到5个,成功创建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1个,市级以上旅游休闲街区1个,市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个,国家等级以上民宿5个,构建起在渝西片区范围内极为突出的旅游品牌方阵。
文旅融合发展进入新境界。到2025年,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全面凸显,文旅融合发展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初步塑造具有铜梁特色的“文旅体商农”融合发展格局,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形成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专栏1:铜梁区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 | ||||||
目标 |
分类 |
指标名称 |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指标备注 |
建设文化强区 |
公共 文化 |
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
约束 |
646 |
806 |
|
文化 产业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 |
3.8 |
4.5 |
||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家) |
预期 |
12 |
20 |
|||
文艺创作生产 |
年创作文艺作品(部) |
预期 |
4 |
8 |
||
舞台艺术重点剧目(台) |
预期 |
- |
1 |
|||
影视剧年均出品(部) |
预期 |
- |
1 |
|||
优秀美术作品(件) |
预期 |
3 |
6 |
|||
现代媒体建设 |
融媒体中心标准化建设覆盖率(%) |
预期 |
100 |
100 |
||
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 |
预期 |
99.5 |
100 |
|||
文化保护与利用 |
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个) |
预期 |
13 |
15 |
||
国有公共博物馆覆盖率(%) |
预期 |
100 |
100 |
|||
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开放利用率(%) |
预期 |
100 |
100 |
|||
提升中华龙文化旅游名城影响力 |
旅游经济总量 |
旅游总收入(亿元) |
预期 |
45.4 |
84.3 |
|
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 |
3.1 |
4 |
|||
旅游吸引能力 |
国家AAA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个) |
预期 |
3 |
5 |
||
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数量(个) |
预期 |
- |
1 |
|||
市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个) |
预期 |
- |
1 |
|||
市级以上旅游休闲街区(个) |
预期 |
- |
1 |
|||
市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个) |
预期 |
- |
2 |
|||
精品特色旅游线路(条) |
预期 |
3 |
5 |
|||
旅游服务能力 |
国家等级以上民宿(家) |
预期 |
- |
5 |
||
等级景区智慧化率(%) |
预期 |
60 |
100 |
|||
中高等级及以上导游占比(%) |
预期 |
- |
10 |
到2035年,基本建成文化强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华龙文化旅游名城影响力达到新高度。文化艺术事业兴旺繁荣,优秀文化作品、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效能显著提升,文化产业实现向数字化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的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全面建成,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旅游能级和竞争力全面提档,旅游业综合功能全面释放,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铜梁区文化软实力,加快文化强区建设。
第一节 培育文艺精品佳作
围绕“十四五”期间重大时间节点以及铜梁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大局等重大题材,形成上下联动、统筹谋划、协同发展的艺术创作生产机制,创作一批具有铜梁精神、巴渝品格的艺术精品。完成“讲好铜梁故事”系列丛书的编创,以描绘“铜梁故事”为主线,重点围绕龙文化、巴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核心题材,推进精品舞台剧、书画作品、摄影、音乐歌曲等文艺精品的创作和展演。到2025年全区创作、推出舞台艺术剧目2-3台,1件以上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获国家级以上展览奖励。
第二节 拓宽文艺创作渠道
加强铜梁文化艺术创作与现代科技媒体互动,充分利用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创新对外传播形式。积极开展文学艺术创作比赛、展演活动,宣传普及艺术知识,鼓励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做强区域优势艺术门类,积极承担市级、区级重大主题创作演出任务。积极搭建文艺创作交流平台,鼓励文艺与新业态、新模式的各业界合作与融合发展。建立铜梁书画文化研习基地,搭建书画文化研习交流平台。加强对以刘雪庵、金砂等音乐创作名人为代表的铜梁音乐文化资源的挖掘、展示和利用。加强铜梁文艺刊物建设,创建铜梁本土文学艺术作品和研究类刊物。
第三节 完善创作激励机制
设立文艺创作专项资金,对获得国家、市级重点资助的项目给予配套扶持奖励。制定推出鼓励演出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政府采购模式,实行演员演出收入跟演出贡献挂钩。建立健全学习培训、专业交流、项目资助相结合的综合激励办法,鼓励文艺创作主体积极开展创作工作。构建系统化、层级化、开放有序的人才培养选拔体系,实现以创作培养人才、用人才推动创作的良性发展。贯彻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最大限度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法的系统培训和宣传。
专栏2: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建设项目 |
文化精品创作项目:编创“讲好铜梁故事”系列丛书、刘雪庵音乐节、编撰《铜梁龙舞学术性文集》《铜梁龙灯志》。 文学艺术创作主体培育项目:组建铜梁龙艺术团、“龙乡文艺英才”扶持工程、铜梁文学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基地、高层次文学艺术创作基地(工作室)建设项目、艺术创客中心等。 文艺创作评价和激励项目:“铜梁文艺创作精品”奖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 |
第一节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贯彻落实《重庆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21-2025)》,制定与铜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体现地方特色的服务目录。进一步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和服务标准规范,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已达标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面提档升级。
创新培育城乡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着眼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建设乡情陈列馆、文化礼堂、乡村戏台、文化广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等主题功能空间,创建“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开展“艺术乡村”建设试点,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将文化创意融入社区生活场景,结合老旧小区、老旧厂区等改造,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和新型演艺空间。到2025年,全区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突破800平方米。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以城区为核心,以镇街为节点,联动周边区域和乡村,持续完善铜梁“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半小时文化圈”。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功能融合。实施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工程,推进单位与镇街、文化馆与基层文艺骨干、专业艺术院团与民间艺术团体、图书馆总馆与分馆结对子,以培训、讲座、互动体验、文艺活动等方式加强城乡公共文化互促共建,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
第二节 打造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重点建设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铜梁大剧院、党史陈列馆,突出高标准、现代化,打造成为铜梁文化地标。提档升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探索创新基层图书馆运营模式,结合总分馆制建设,开展城市中心、商业街区、车站、楼宇商圈、高速公路服务区、景区景点、艺术乡村等主题性图书馆建设。
深入推进全民阅读。不断丰富以阅读为核心的综合性文化服务,定期发布书香铜梁全民阅读指数,巩固提升“全民阅读·书香铜梁”系列活动。培育打造“全民阅读月”“百本好书送你读”“书香润万家”“行走书香重庆”“悦读悦享”等活动品牌,到2025年,上述活动品牌完成对全区超过50%以上镇街的覆盖。持续开展“书香单位”“书香校园”“书香家庭”评选活动,让全民阅读风尚涵盖到市民生活各方面。
持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实施“流动文化服务进村”工程,每年在镇街开展送演出、送展览、送图书、送讲座等线上线下活动,丰富文化节庆活动体系。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性业余文艺团队,联合文化馆、老年大学、各镇街文化服务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活动。开展全民习字活动,策划丰富多彩的农事节庆、民俗节庆等节庆活动。在“十四五”期间形成1-2个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第三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提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服务效能,做实错时、延时和流动服务。统筹做好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开展老年人群体数字技能和文化艺术培训,支持图书馆发展盲人服务区等特殊文化服务。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融合,完善戏曲进校园等公共文化服务进校园常态化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项目建设和服务提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加快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构建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开展常态化、多样化的文化志愿服务。
第四节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全区公共文化场馆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藏品和作品进行数字化加工,建设地域特色突出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依托全市统一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等现有数字化资源和网络平台统一纳入,实现场馆预约、线上观看、网络视频学习等“一网”通办、“一站”服务、“一码”获取,形成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文化超市”。加快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中心)数字化转型升级,开展云直播、云展览、云讲座、云阅读、云培训、云推广等线上服务,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图书馆、文化馆(中心)逐步实现智慧化运营。
第五节 加快广电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
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现代全媒体传播体系。落实全区融合媒体运行机制、媒体矩阵、内容体系、服务体系和技术体系的建设标准,融入IPTV,打造全媒体、全业态、全IP化的综合集成播控平台。实施“智慧广电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工程”,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充分利用有线、无线、卫星等传播资源,构建网络、平台和终端贯通、固移融合的传输服务网络和“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智慧生活、智慧教育等“智慧+”多元化公共服务。到2025年建设完成城乡一体、便捷高效、覆盖完善的城乡公共应急信息传播覆盖体系。
第六节 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探索创新
积极推行制度设计,有序将基层创新成果和经验向专项政策和行业标准转化,遴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交流平台,争取入选国家优秀案例,逐步放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价值。
专栏3:铜梁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
重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铜梁大剧院、党史陈列馆。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质: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半小时文化圈”。到2025年,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完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培育:建设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乡情陈列馆、乡村戏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等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大力发展新型演艺空间,创建“重庆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开展“艺术乡村”建设试点。 群众文化活动项目:持续打造“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市级品牌活动,常态开展送演出、送展览、送图书等综合性流动文化服务,每年不少于1000场。 |
第一节 落实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
加强文物保护与修缮。有序梳理全区文物资源,推进实物与数字保存相结合,建立文物资源数字信息库。创建市级文物安全示范区,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编制与实施,划定铜梁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两线”,完善文物安全管理制度,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深入推进革命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加强对石窟寺的修缮、保护和研究,开展探寻“安居明代古城遗址”工程与铜梁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
推进博物馆建设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鼓励和扶持行业和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物保护。提档升级铜梁博物馆旧石器“铜梁文化”展厅,开展铜梁博物馆馆藏文物修复工作。建设习字文化陈列展览馆慧博物馆APP和小程序,提升智慧博物馆文化展示、藏品保护、博物馆运营服务能力,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博物馆发展模式,持续推进博物馆进校园活动。
第二节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持续完善铜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实施动态监控。启动龙文化特藏文献资源库建设项目,加大对铜梁龙舞等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整理研究、推广传承。打造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开设铜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班,培养专业非遗传承人队伍,完善非遗传承激励与合作机制,培育和引进非遗传承保护专业人才。
开辟非遗文化活化路径。积极推进铜梁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单位,开展非遗传承系列主题活动。设计非遗文化线路,积极发展文化遗产研学游、体验游、休闲游,促进文化遗产向旅游资源转化。重点依托太平龙文化综合体项目,建设龙灯彩扎非遗工坊和龙灯彩扎工艺基地,推进龙灯、龙舞等非遗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开发非遗文化产品。大力推广优秀非遗文旅商品,培养非遗文旅融合新品牌。
专栏4: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利用项目 |
文化遗产保护:巴岳寺修缮、张佳胤旧居修复、达昌祠(郭汝瑰故居)修复,“安居明代古城遗址”探寻项目,巴川街道盘龙寺、旧县街道何家大院、安居镇波仑寺、土桥镇慧光寺、侣俸镇侣俸寺、西河镇川主庙、小林镇刘家新院子等修缮保护利用工作,启动龙文化特藏文献资源库建设项目。 文化遗产利用:太平龙文化综合体、龙灯彩扎工艺基地、龙灯彩扎非遗工坊。 |
第一节 打造百亿级龙文化产业集群
持续做强龙灯彩扎产业集群。依托铜梁区内非遗传承人,严格把控编龙骨、裱龙身、勾龙筋的作业全过程质量,促进龙灯彩扎高质量发展,达到国内行业顶尖水平。以“龙灯彩扎+”拓展彩扎产业附加值:不断拓展延伸研学体验,同时持续推进龙灯彩扎机械化生产,推出舞蹈道具、节日龙灯等系列工艺品,将光感以及触感等高科技感应技术运用到彩灯的制作中。
创新孵化龙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全力推进IP形象设计,结合现代美学,形成统一应用于城市吉祥物、龙文化衍生品等一套完整的文化标识符号和旅游标志体系,实现资源IP化,IP场景化、场景数字化。形成“1+N”即孵化中心加多个文创基地模式,延展文创产业生态链,搭建文创生态圈。围绕区内加工制造、工业设计企业,构建龙文化产品加工制造基地;依托西部美谷产业基地,推出铜梁龙文化创意美妆产品。
大力培育龙舞表演产业链。成立龙舞表演行业协会,支持区内文化企业一体化发展龙舞创编、培训、表演、营销业务,全面提升龙舞表演市场化能力。建立政府、院校合作共建模式,由龙舞艺术推广中心牵头引进专业艺术人才,推动龙舞表演艺术专业化、市场化、常态化发展。传承和创新铜梁火龙表演,丰富套路和表演形式,持续保持在央视等主流媒体的曝光率,打造在国内国际舞台上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精品龙舞演艺节目。
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构建以龙文化为主题的集研发、生产、加工、体验、销售的涵盖上游原创、中游生产、下游销售体验的全产业链体系,提高附加值,让单一经济变为多元经济,构建“1+N”大文化集群体系,打造铜梁龙文化产业园区。
第二节 推动文化产业结构提质升级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以“数字+”为技术指引、“文化+”为核心内涵,推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在文化产业领域集成应用创新,引导培育5G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终端零部件等文化装备制造生产。以技术创新和业态融合为核心,加快龙灯、龙舞及其他特色文化资源和产品数字化开发,推动出版发行、新闻传媒、工艺文创等传统常态行业数字化改造升级。大力培育数字文化新业态,鼓励发展线上演艺、数字影音、数字文创、电竞游戏、直播、沉浸式体验等具有较高成长性文化新业态。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打造音视频云平台,建立以“媒体+”“节目+”集内容、信息、实体为一体的媒体服务新业态。支持打造以铜梁龙文化为核心的动漫、电竞、短视频等系列数字文化产品。
持续提升传统文化业态。优化提升新闻出版产业,优化新闻传播产品结构,支持传统新闻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开展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探索,不断扩大铜梁期刊品牌影响力;加强与重庆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合作,积极争取外文出版社和重庆出版集团共建的“中华习字文化传承与传播基地”在铜梁挂牌落地。着力发展文化演艺产业,高标准建设龙文化演艺中心,打造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追梦·铜梁龙》和安居古城实景演艺,不断做强铜梁文化演艺产业;加强与成渝地区知名文艺院团合作,创新编排形式,打造龙舞龙灯演艺精品;丰富影视产业产品供给,完善数字影音产业链,将铜梁本土民谣与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重点推出一批具有铜梁特色的影视产品。培育聚集习字文化产业,探索具有铜梁特色的习字文化产业聚集发展模式,积极培育与习字文化相关的出版、培训、会展等产业,推动中华习字文化名城效应向产业聚集转化。繁荣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强化娱乐项目及主题公园与度假、休闲、运动、养生等领域融合;规范发展歌舞娱乐、游戏游艺、运动休闲等产业,鼓励引进娱乐场所连锁品牌入驻铜梁。
第三节 强化文化产业要素配套支撑
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加强统筹协调,发挥政策、资金、信息、技术、版权等要素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积极构建务实高效的产业政策协调对话机制,推进战略、规划、机制有效对接。发挥毗邻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铜梁高新区重大产业开发平台建设,推动科学城创新要素在铜聚集、创新成果在铜转化。
提升文化市场监督管理水平。做好全区文化产业规模、营收情况、运行状况等统计工作,切实掌握文化市场运行态势。大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实现技术监管与现场监管相结合,不断创新文化市场监管方式,构建高效监管体系,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文化市场发展环境。做好各层级、各方位文化市场监管工作平台的整合和对接,推动部门监管信息互联互通。
专栏5: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项目 |
文化产业结构优化项目:《追梦•铜梁龙》山水实景演出剧目、安居古城实景演艺剧目,龙舞精品演艺项目,配合拍摄电影《跃龙门》、纪录片《满天晴雪映梅花》《寻找邱少云》、习字文化专题纪录片《变格》、电视剧《中华龙传说》《彩扎人生》等,传统新闻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文化装备制造企业培育,连锁主题娱乐品牌引进等。 文化产业集聚化发展项目:龙文化演艺中心、铜梁龙文化产业园区、铜梁数字文化直播基地、黄桷门音乐小镇、安居古城影视基地。 |
结合铜梁“产业高地”“文旅胜地”“宜居美地”“民生福地”定位,以龙文化为引领,以景区、城市、乡村为载体,高标准打造引擎项目,构建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和完善的功能配套系统,使“周末到铜梁”品牌享誉巴渝,国际大都市后花园、中华龙文化旅游名城主客共享、近悦远来。
第一节 打造北部“大人文”文旅发展片区
以安居古城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为抓手,充分挖掘安居古城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内涵,激活周边资源重点打造一批人文休闲旅游产品,辐射带动北部区域提档升级,构建北部“大人文”文旅发展板块。联动少云镇,提档升级邱少云故居,丰富和提升产品形式,打造红色美丽村庄,带动周边开发红色文化产品;联动太平镇、高楼镇,挖掘龙灯彩扎、火龙等非遗文化内涵,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民俗文化产品和文化旅游节庆。
第二节 打造中部“大休闲”文旅发展片区
重点建设巴岳山玄天湖旅游度假区,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字号品牌,丰富休闲度假产品,同时打造成为传承发扬铜梁龙文化的核心空间。带动西郊区域协同发展,培育“荷花龙”文化体验、“稻草龙”研学体验项目,打造一批田园民宿、汽车营地、亲子研学基地产品;向东联动铜梁城区及淮远新城,不断完善旅游综合服务配套,推动小北海、气象文化公园等一批新型城市休闲产品,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体系,承接度假区客群,释放铜梁城区文化旅游魅力。一核突破,东西共振,构建中部“大休闲”文旅发展片。
第三节 打造南部“大生态”文旅发展片区
南部片区生态资源丰富,山水肌理优美,农业产业基础雄厚,特色鲜明,作为成渝主轴的渝蓉高速过境,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文旅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十四五”期间作为铜梁文化旅游产业的延伸版块,重点围绕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依托现有的优质资源和产品,以“南郊绿谷乡村公园”作为抓手,升级一批,打造一批,启动一批,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和驱动作用,为全区中远期文旅发展储能。
专栏6:铜梁旅游“三大片区”资源与发展概况 |
北部“大人文”文旅发展片区:片区范围主要包括安居镇、少云镇、白羊镇、水口镇、高楼镇、维新镇等北部6镇,面积约为262km2。核心文化和旅游资源为安居古城,邱少云故居,火龙,龙灯彩扎非遗等。在片区的开发上以安居古城作为核心突破点,抓好5A景区建设,深入挖掘周边乡镇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激活多种载体,共同打好“人文牌”,成为具有特色的高品质文旅目的地。 中部“大休闲”文旅发展片区:片区范围主要包括巴川街道、南城街道、东城街道、蒲吕街道、旧县街道、太平镇、二坪镇、侣俸镇、平滩镇、双山镇、小林镇、土桥镇等12个镇街,面积约为645km2。核心文化旅游资源与产品包括玄天湖、巴岳山、小北海、西郊绿道、荷和原乡、玫瑰岛、西部桂花博览园及铜梁城区的文化场馆和龙城天街商圈等旅游要素配套。在片区的开发上,紧扣巴岳山玄天湖度假区的带动作用,东部城区与西郊区域分别依托其资源特质和发展基础进行协同配套发展,构建一批生态休闲、文化休闲、城郊休闲及家庭亲子体验休闲等完善的产品体系。 南部“大生态”文旅发展片区:片区范围主要包括石鱼、虎峰、福果、庆隆、围龙、大庙、华兴、永嘉、西河、安溪等南部10镇,面积约为433km2。核心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位于虎峰的温泉资源,以蜜桃、茶、蚕桑、竹、枇杷等代表的产业资源及丰富的民俗文化等资源,在片区的开发上坚持生态优先,以点带面,实现资源整合,围绕围龙、永嘉等重点开发项目,带动一批乡村振兴示点村,构建“四季南郊”乡村精品游线。 |
第一节 建设安居古城国家AAAAA级景区
对照国家AAAAA级景区相关标准,从多个维度进行提档升级。重点推进现存的“九宫十八庙”建筑恢复,推进道路、标识标牌、智慧旅游、星级酒店、旅游厕所的建设和升级,全面完善古城内旅游要素配套;重点推进新业态新产品的植入和打造,丰富文化展陈,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和研学体验活动,打造实景演出剧场,恢复渡口场景,打造滨水文化景观和体验项目。通过产品升级配套升级提升安居古城的品牌效应,集中智慧与力量重现千年古城景韵、重塑滨水城市文明。
第二节 建设巴岳山玄天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实现巴岳山-玄天湖“山水联动”,全力打造巴岳山玄天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面提升玄天湖环湖配套设施,丰富龙文化产品体系,积极举办龙灯艺术节文旅节会,将玄天湖打造为铜梁龙文化的展示与体验中心。全面提升巴岳山景区配套设施,修复巴岳寺,恢复巴岳古道,串联巴岳山生态人文资源,塑造一幅“巴岳山居图”,统筹开发巴岳山茶园、森林、原乡聚落,打造一批以艺术化体验为特色的民宿,打造康养旅游基地。
第三节 全力推进小北海农文体商旅试验示范区
依托小北海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根植生态优先发展理念,搭建绿色双碳+产业融合的双轮驱动模式。围绕生态空间,构建双碳产业链,提质升级北海湿地,围绕生产空间,持续推进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基地与科研基地的建设,围绕乡村等生活空间,打造兼具文化体验、康养旅居、农产品交易、未来生活体验的低碳生态村;同时依托湖泊水体及环湖智慧步道,打造特色体育休闲空间。结合片区内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玄天湖实现差异化协同化发展,构建铜梁双璧,成为重庆城郊休闲体验的全新名片,打造农文体商旅试验示范区。
第四节 整合打造南郊绿谷乡村公园
结合南部巴岳山、毓青山、安溪河“两山一河”生态肌理,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联动整合石鱼、虎峰、福果、围龙、大庙、华兴、永嘉、西河、安溪、庆隆等南部片区10镇,根据“乡村公园化”建设理念,围绕蜜桃、茶、蚕桑、竹、枇杷产业及温泉、民俗文化等资源,重点启动、打造一批新型乡村休闲项目,带动一批乡村振兴示点村,构建“四季南郊”乡村精品游线,引领片区“文旅体商农”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发展,将铜梁南部片区建设成为重庆环城游憩带上的高品质绿色田园生活目的地,全力激活南部片区发展新动能。
专栏7:铜梁旅游产品建设内容 |
安居古城国家AAAAA级景区建设:安居古城重点道路建设、城墙恢复,推进现存的“九宫十八庙”建筑恢复及业态植入,丰富文庙、县衙文化展陈,依托禹王宫、龙王庙、下紫云宫等文化遗迹,丰富民俗文化活动,拓展国学六艺、古礼传习、翰林文化等研学项目;打造实景演出剧场,展现千年古城厚重的滨水文化、民俗文化、县城文化、龙文化,拉动安居古城夜游经济的发展;恢复渡口场景,打造滨水文化景观,丰富文化业态,再现安居“日有千人拱手、夜来万盏明灯”的水运繁华盛景。 巴岳山玄天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围绕“一剧·一园·一泉”,升级玄天秀水生态画廊,做足龙文化韵味。“一剧”即依托玄天湖演艺中心,打造一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文化实景演艺《追梦·铜梁龙》;“一园”即推动玄天秀水生态画廊品质升级,依托环湖龙灯艺术展示,打造玄天湖龙灯博览园;“一泉”即融入重庆“世界温泉之都”建设,全面提档铜梁西温泉品牌知名度,推进龙文化度假酒店与民宿群建设。修复巴岳寺,恢复巴岳古道,打造艺术化特色民宿。 小北海农文体商旅试验示范区:提质升级北海湿地,结合森林与湖泊基底布局会议中心、酒店、精品民宿等业态,实现科教文旅养联动;围绕生产空间,持续推进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基地与科研基地的建设,打造亲子互动,研学科普,休闲餐饮等业态为一体的科技农园;围绕乡村等生活空间,深度挖掘在地音乐文化、彩扎文化,发挥商贸潜力,打造兼具文化体验、康养旅居、农产品交易、未来生活体验的低碳生态村和零碳小镇;同时依托湖泊水体及环湖智慧步道,推进体育活动的开展,打造特色体育休闲空间。 南郊绿谷乡村公园:依托围龙镇龙湖村、合龙村蜜桃产业基础及桥亭湖、巴岳山等生态资源,以“龙湖桃源”为主题,打造乡村博物主题休闲项目并先行启动规划建设;依托华兴镇、安溪镇茶产业基础,打造乡村康养休闲项目;依托大庙镇双胜村、三品村现代蚕桑产业基础,打造乡村研学主题项目;依托虎峰镇温泉资源,打造温泉康养项目;依托庆隆镇、石鱼镇、福果镇的乡村产业与民俗文化,打造乡村民俗项目;依托永嘉镇竹产业、西河镇枇杷产业,打造乡村艺术休闲项目。 |
第一节 用好“龙灯龙舞”名片,深度推进龙文化旅游
加快推进龙文化度假酒店提升及龙文化民宿建设,培育一批龙文化旅游要素配套,构建集龙文化休闲旅游、龙文化民俗体验等为一体的产品体系;创新龙文化旅游节庆赛事,依托龙灯艺术节、安居水龙季、龙舟会、龙舞大赛等龙文化旅游节会,不断丰富龙文化旅游主题活动;提升城市龙文化内涵,将龙文化元素融入公共空间、商业街区、交通枢纽、乡村会客厅,精心包装一条龙文化旅游精品游线,全面提升“铜梁龙”影响力和美誉度。
第二节 用好“安居古城”名片,不断升级人文旅游
在安居古城国家AAAAA级景区的辐射下,充分挖掘古城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带动周边江、岛、村等资源,开发一批高品质的人文旅游产品。依托琵琶岛,以“会议+高端度假+康养”为主要开发导向,打造“隐居江岛,回归田园”的琵琶岛康养度假村,利用琼江、涪江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发展水上游乐项目;整合涪江一带生态及田园乡村资源,拓展安居国家湿地公园研学功能,发展营地休闲、民俗体验和旅居度假产品;以乡村振兴为途径,整合守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合理利用农村闲置资源,打造杨乐蔬香村、波仑禅月村、象山花悦村三大江村,成为重庆江村建设示范。
第三节 用好“生态原乡”名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一批具有铜梁特质的“巴岳农庄”。“巴岳农庄”以村为空间单元,通过主题化打造,将民房、民宿与周边农业种植基地、场镇公共空间、山水景观联动整合,针对性布局农业观光、旅居度假、文化体验、科普教育、休闲运动、特色餐饮、健康养老等产品,破解同质化困境,完成全时间、全场景消费覆盖,带动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同时持续优化完善“一镇一主题”乡村旅游节会,实现“一站式”乡村生活体验。串点成线,以点带面,持续推进“巴岳农庄”品牌的全域化建设,打造成为重庆乡村旅游的全新品牌。
第四节 用好“少云故里”名片,做深做实红色旅游
传承红色文化,以邱少云烈士纪念馆为依托,重点打造民主路文化街区,发展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演艺、红色主题购物、红色研学体验等业态,以智慧科技赋能,做足文化体验,建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创街区。同时重点对邱少云故居、铜梁博物馆等红色资源进行升级,推进红色景区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研学旅游基地等品牌升级,新建一批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形成一批红色旅游经典线路,推进智慧红色旅游建设,推出一批具有参与性、体验性的红色旅游创新融合产品。
专栏8:铜梁旅游产品建设内容 |
龙文化旅游产品:持续办好龙灯艺术节、安居水龙季、龙舟会等旅游节庆;推进淮远河文化景观带、凤山公园、龙城天街等龙文化形象建设项目;龙城大道,迎宾大道,高铁铜梁站,龙飞大道等龙文化形象包装。 人文旅游产品:国际会议度假酒店、江心度假村、杨乐蔬香村、波仑禅月村、象山花悦村。 乡村旅游产品:围龙龙湖村原乡蜜桃园、桥亭湖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建设项目、大庙镇现代蚕桑产业示范观光园、永嘉镇“水南竹语”茶文化推广基地、家泽田园综合体项目、石鱼花果山景区、水口镇树荫村“农趣谷”、西河镇农业观光采摘项目、小林镇潼湖水库项目、安溪镇龙乡茶文化青少年校外劳动实践基地项目、永嘉镇灵芝产业园。 红色旅游产品:持续推进邱少云故居展陈建设,打造少云村红色美丽村庄;依托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打造民主路文化街区。 |
第一节 创新旅游要素配套
提升住宿服务配套。推进特色配套住宿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打造精品民宿、郊野木屋、房车营地、胶囊旅馆等多元化住宿设施;充分利用城市废弃工业厂房、老旧小区和仓储用房等城市闲置资源,以及乡村旧学校、旧厂房、低产坡地和闲置农房发展精品民宿,探索“民宿+非遗”“民宿+艺术”等方式,打造铜梁旅游民宿主题IP。
提升餐饮服务配套。深度结合各文旅景区IP,依托文创元素植入、文化内容传承、沉浸式体验手段,创新打造3D餐厅、主题餐厅、创意餐厅,破除旅游餐饮功能化、同质化、低端化;结合景区特色,打造“餐饮街”“茶艺街”“小吃街”“音乐酒吧街”等特色街区。
提升旅游购物配套。通过文化创意,在“龙文化”“农耕文化”“古城文化”“非遗文化”等各个方面开发文创产品,丰富主题小镇、树屋商店、无人超市、创意集市等购物场所。
提升旅游娱乐配套。开发网红打卡点、主题公园、亲子游乐、互动体验等项目,重点在安居古城、巴岳山玄天湖度假区、龙城天街等建设主题化商业场所,打造休闲娱乐聚集区。
第二节 提质旅游基础设施
畅通全域交通网络。全面实现“半小时直达中心”,建设城轨快线璧铜线,加快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加快建成铜安高速、渝遂高速复线北碚至铜梁段、合璧津高速,规划新增铜梁至重庆新机场高速公路,推动铜梁至中心城区快速通道项目开工建设,提升与重庆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县互联互通水平。瞄准旅游交通建设,打造景观路、旅游快速通道,论证安居至平滩旅游快速路,形成铜梁联动合川、大足等周边区域旅游交通大环线。
构建区域集散中心。充分发挥铜梁在重庆“一区两群”发展格局中的区位优势,建设涵盖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智慧管理中心、文化广场、商务休闲区、旅游众创平台的铜梁全域旅游集散中心,结合全域重点景区及重点镇街客运站进行集散点布局。
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根据《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等级划分与评定》(GB/T 31381-2015)等文旅行业国家标准,推动铜梁区文化场馆、旅游景区、公共服务、文旅市场、配套设施等领域标准化建设。根据《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8973-2016)国家标准,大力推进旅游厕所布局建设,全部公共文化场所、旅游景区景点、旅游交通沿线、旅游集散地的厕所达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
持续深化交旅融合。推动定制公交、定制客运,大力发展旅游包车等特色运输模式。丰富完善涪江、琼江航道水陆连接和换乘设施,打造区域水上精品旅游航线。大力提升客运港口品质,全面加快安居北门码头升级改造。在安居古镇等沿江地区谋划建设直升机起降平台或者起降点,满足未来应急救援和旅游发展需要。积极推动“站运游”一体化,打造“车票、门票、酒店”等“一站式”旅游客运服务产品。
第三节 升级旅游品牌营销
扩大品牌影响。提升政企联动营销合力,整合各类旅游宣传资源,围绕强化旅游总体形象,深入开展客源市场细分调研和产品结构、消费结构分析,形成集约化营销模式;加大全区文旅企业在其主要客源市场与政府合作开展市场营销的新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高文旅宣传促销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以“活力龙乡·魅力铜梁”为全区的核心品牌进行对外宣传,推出安居古城、巴岳山玄天湖旅游度假区2大国家级品牌,结合铜梁“龙灯龙舞、安居古城、生态原乡、少云故里”4张名片,构建铜梁全域“1+2+4”品牌营销体系。
做活节庆传播。围绕“做全四季活动、做靓品牌节庆、创新节庆形式”原则,树立铜梁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以常态化节庆活动为抓手,结合现代科技艺术手法,强化互动性,增强体验感;创新办会模式,放大节会效应,持续推进文化旅游节会提档升级,以节庆活动激活消费,快速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创新推广渠道。健全智慧营销体系,建立铜梁旅游“大数据库”,充分把握游客消费行为、习惯偏好等因素,进行精准式营销推广,构建集市场数据抓取、模型算法筛选、精准定位投放、动态营销调整、线上线下同步于一体的智慧旅游营销系统,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热点城市之间的信息互通、景区共推;拓展创新营销渠道,优化和创新文旅营销的方法和技术,持续做好“铜梁旅游”微信公众号,用好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渠道,建成全媒体平台宣传矩阵。
第四节 加快智慧旅游建设
构建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构建具备行业监管、产业数据统计分析、应急指挥执法平台、舆情监测、视频监控、旅游项目管理和营销系统等功能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对文旅产业运行进行智慧监测和专业指导。
加强智慧旅游基础建设。推动停车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专用道路及景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等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广使用人脸认证、旅游二维码等身份识别,实现游客认证、购物支付、活动打卡动态服务一体化。
提升旅游产品科技含量。立足文化创意设计,鼓励运用新材料、新工艺重点开发铜梁龙灯、铜梁龙舞系列产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开发内容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的文旅项目,引导企业利用数字展示、VR/AR/MR、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场景体验铜梁独特历史人文、遗迹旧貌,增强旅游目的地体验感和沉浸感。
专栏9:旅游配套建设内容 |
文旅大数据中心:文旅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信息收集、查询、应用等功能; 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全区智慧文旅一站式信息管理平台,提供信息查询、交通疏导、安全管理等功能; 数字化产品:铜梁龙灯、铜梁龙舞系列数字化文创产品项目,葛粉、藕粉、龙柚、挂面等特色旅游农产品科技提升项目,全息影像游乐产品、数字化科技旅游场景体验项目;景区人脸认证、二维码身份识别系统普及;自动驾驶、智能客服机器人、MR体验式导览、智能售卖机器人推广项目。 |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景区转化,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融入城市街区,嵌入美丽乡村,同时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推动文化旅游和体育、商业、农业等深度融合,通过融合增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第一节 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景区转化。推进现有文化场馆旅游功能提升,进一步完善其游客集散中心、标志标识、停车场、厕所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发展精品民宿、特色餐饮、文化娱乐、教育研学、亲子互动、商业购物、智慧体验等业态,推动区内文化场馆成为旅游目的地。为新建公共文化设施做好旅游服务接口。“十四五”期间及以后全区新建的文化设施,同步规划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要素配套、旅游业态发展用地空间,实现建成一个文化项目就增添一个景区景点,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丰富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实施文创进景区行动计划,加快对地域特色文化、馆藏文物资源等进行IP开发,把文化元素融入景区场域,融入服务流程,增强文化内涵,打造一批文化特色突出具有原创知识产权的文旅融合景区,推广“景区+节庆、景区+剧场、景区+演艺、景区+工坊”等文化业态植入模式。实施文化展示提升行动计划:围绕“活力龙乡·魅力铜梁”主题,进一步提炼和创作文化旅游形象展示符号系统,统一规划建设文旅标志标识系统,实现A级以上旅游景区沿线交通站点、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道等公路标识标牌全覆盖,进一步提升城市商圈、街区灯饰广告、门店标志标牌的文化内涵;在城市街区、公园、交通结点等区域,提升和新建一批城市文化景观、城市雕塑小品、文化墙、文化标牌,把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
第二节 重点培育“旅游+体育”
将体育赛事、体育旅游项目与铜梁龙文化、乡愁文化、红色文化紧密结合,以龙舞、山地、户外、龙舟等特色运动项目为文旅体融合重点方向,打造户外运动基地,水上运动基地。举办龙舟大赛、自行车邀请赛、铜梁龙马拉松赛等赛事活动,争取大型赛事活动落地,到2025年打造3项市级以上品牌体育赛事,联合江油市、绵阳市、三台县、射洪市、遂宁市、潼南区合力打造涪江流域精品赛事,建立涪江流域赛事联盟。深入挖掘体育赛事的铜梁文化元素,在赛事命名、奖牌设计、竞赛礼仪、开闭幕式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展现独特的人文魅力,彰显城市精神。
第三节 重点培育“旅游+商业”
推动文旅商一体化发展,结合文旅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集商务、会展、物流、美食、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商业空间;积极参与“巴渝新消费行动”,规划建设淮远新区新型商业,繁荣龙城天街商圈,建设淮远河夜间经济集聚区、特色美食街,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商贸营销平台工程:整合全区景区度假区、文化场馆、乡村旅游集群等主要空间载体,打造全方位多功能的文旅电商平台,力争到“十四五”期末打造1个重庆市级旅游休闲街区。
第四节 重点培育“旅游+农业”
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域农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以田园风情为基底,植入文化元素,丰富乡村住宿、乡村餐饮、农事体验等产品;打造创建一批乡村旅游景区、国家农业公园、精品民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国家乡村旅游示范村等品牌;推出一批乡村旅游主题线路,形成风情体验游、农耕研学精品游、瓜果采摘体验游、科技农业体验游等多条主题线路;依托以铜梁区城乡物流公共配送中心为核心,少云、大庙、安居、永嘉、平滩等镇街客运站为支撑,村级物流便民服务点为基础的“1+25+N”的三级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大力促进农产品与旅游商品流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和智慧数字乡村,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模式;以乡村旅游作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将铜梁打造为中国最美乡愁旅游目的地。
第五节 创新发展其他“旅游+”新业态
创新发展研学旅游。积极发展以红色、非遗、龙文化、农耕等为主题的研学旅游,支持重点文化类景区建设特色博物馆,依托博物馆、文化馆、景区景点、文化街区等空间,开发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研学精品线路及优秀课程。注重VR、AR等沉浸式技术的植入和应用,形成具有鲜明主题特色和地域特点的研学旅游品牌。完善文化景区、公共文化设施旅游要素,丰富旅游业态,用旅游经济功能支撑和提升文化景区景点和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性功能。
创新发展工业旅游。积极发展“工业+研学旅行”“工业+非遗传承”“工业+现代科技旅游”,培育一批工业旅游目的地、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和工业旅游市场主体,发展观光工厂、工业文创基地等产品,打造国裕酒庄、龙灯彩扎、龙文化创意美妆、现代蚕桑产业四大工业旅游品牌,力争到十四五末期成功创建国裕酒庄、国家级蚕桑生物科技产业示范区2个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创新发展夜间旅游。大力推进全区夜间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坚持文商旅联动、文商旅融合,围绕“夜游”“夜养”“夜秀”“夜品”“夜购”“夜娱”等核心要素,持续推进城市焕新亮化工程,提档升级安居古城、巴岳山玄天湖旅游度假区、龙城天街等夜间旅游“打卡地”,开发布局数字文化场馆、水舞灯光秀、水幕电影及温泉养生、中医药理疗、夜间演艺等多样化业态、消费产品。力争到“十四五”期末打造1-2个重庆市级以上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
创新发展自驾营地游。依托重庆三环高速、渝遂高速等交通体系,优化自驾旅游路线,打造一批自驾游“旅游风景道”;加快自驾车旅居车配套报务体系建设,依托黄桷门音乐小镇、奇彩梦园、西部农林大世界等,建成一批5C、4C、3C自驾车旅居车营地,争创国家级自驾车旅居车目的地。
第六节 加快开发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
建立完善全区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全区文化文物资源和文化市场资源,创新开发一批文化创意产品,重点推进“铜梁龙”文创产品、红色文化文创产品等系列IP开发,打造系列原创性的文创产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加快功能创新、工艺创新、工效创新,推进一批文化IP向学习用品类、服饰类、艺术品类旅游商品转化,重点推进龙绣、彩扎、书画等系列产品开发;基于铜梁葛粉、铜梁锦橙、铜梁龙米、铜梁龙柚、原乡小艾、铜梁莲藕等地域特色物产,开发系列即食轻质食品类旅游产品;常年开展文化名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等赛事活动,培育引进一批旅游商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市场主体,支持文博单位、文创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文博会、文创展会,建设一批集创作、生产、交易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工艺品集聚区。
第一节 建立完善文旅融合管理机制
科学制定文旅融合发展政策和制度框架,建立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和评价体系,完善文旅融合发展长效协调机制和综合治理机制。引导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及要素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探索旅游景区开发公共文化设施配套政策,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向景区或景区周边覆盖。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文旅市场主体
做强做优做大文旅骨干企业,重点依托玄天湖文旅公司、安居华夏文旅公司等培育一批大型旅游集团和有区域影响力的旅游企业,打造铜梁龙文化为主体的,涵盖传媒、出版、发行、影视、演艺、文化投资、数字文化、文化用品装备等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集团。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专班招商队伍,完善“成效激励”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文旅产业“双创”服务体系,引导文旅领域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孵化各种形式的小微文旅企业,培育一大批“小而美”、“小而优”的文旅市场主体。根植全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建设浪潮,以集体经济组织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其他各类生产经营为支撑,推进铜梁特色“新型集体经济”不断做大做强。
第三节 不断激活文化旅游消费
强化文旅消费政策保障。研究出台政策文件,加强财政、金融、税收等对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的引导和扶持。完善对于创建高等级景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星级酒店引进等工作的奖励与刺激政策,鼓励旅游景区实行淡旺季票价和非周末促销价,落实特殊人群门票减免政策;鼓励区内演艺场馆对演出门票实行折扣优惠。推出覆盖全年龄段、全职业、全区域的文旅消费惠民政策,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数字文化和旅游消费体验等活动。
完善文旅消费产品供给。重点围绕文化类景区,文化演艺,酒店、民宿、商业街区等文旅消费核心载体,不断完善铜梁文化旅游“全景消费”产品供给体系。推进全区文化场馆丰富消费服务内容,引导图书馆、博物馆等增加参与式、体验式文旅融合消费项目;推动现有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集群提质扩容;推进一批主题IP突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促消费活动;开发一批地域特色突出的创意文化旅游商品;引导建设特色购物街区、文化休闲街区、艺术街区、特色书店、文化娱乐场所群。
提升文旅消费便捷程度。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兴技术,完善智慧消费设施,结合文旅场所丰富线下消费网点,全面提升文旅消费便捷程度。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开发消费平台,创新消费载体,以“政府引导、企业让利、平台互惠、精准对接”为理念,联合文艺院团、娱乐场所、文旅企业、社会机构资源等,为市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便捷高效的文旅消费体验。提升景区景点、文化场馆、餐饮住宿、购物娱乐、车站码头等场所多语种服务水平;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在文化旅游消费集中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入境游客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提高入境游客消费便利性。
第一节 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建
共建龙文化旅游联盟。根植铜梁龙文化优势,协同四川成都、自贡、泸州、遂宁、乐山,重庆江津、南川、大足、武隆、石柱,共建龙文化旅游联盟。挖掘各地特色龙文化资源,联合开展龙文化理论研究、保护传承、交流展示,促进文艺作品推陈出新、提质上档,合力打造龙文化品牌。设计龙文化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营造龙文化体验场景,联合开发一批文创旅游商品品牌和特色美食品牌。强化龙舞、龙灯彩扎等龙文化传承人的交流、培养,发展壮大龙文化传承人队伍,深化与自贡合作做大龙灯彩扎产业。通过龙文化旅游联盟的构建,深化成渝合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丰富和创新巴蜀文旅服务的形式与内容。
加强巴蜀文化协同研究与交流。加强与三星堆、金沙遗址、罗家坝、小田溪等巴蜀源流文化的协同研究,常态化参与、举办文化研究论坛、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教育研学等活动,共建一批跨区域文化研究联盟。实施铜梁与川渝其他区县市在红色文化、时代精神等方面的研究培育和践行工作。联动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构建都市近郊世界级文化交往平台的节点。
推进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搭建基于信息技术等数字技术及新业态下的区域数字文化联盟,推动区域文化馆、图书馆资源互补、共建共享、共同发展,实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互联互通。加强地方文献交流协作,积极组织作品展览、作品研讨和专家学术讲座等交流活动。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轴线城市联盟、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以及南充、阿坝、简阳等地为重点,成立区域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联盟,建立智慧文旅公共数字平台。
加强跨区域文化艺术交流合作。联合开展各地演艺、赛事、研讨、讲座、展览及学术交流,建立优秀节目库,优先互购对方演艺团队优秀单一节目或整台演出活动,协助做好跨区域演出市场监管和服务。深入挖掘杨闇公、邱少云、旷继勋等历史文化名人资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联合潼南、遂宁等地区打造一批川剧、曲艺等文艺精品;
推广区域精品旅游线路。整合涪江流域文旅资源和产品,推出“涪江风情游”线路;用活用好铜梁“中国龙灯龙舞文化之乡”、铜梁龙舞国家级“非遗”等金字招牌,与泸州雨坛彩龙、龙桥文化等形成非遗龙文化合作,共同开发非遗文化旅游线路;串联打造遂宁旷继勋纪念馆、牛角沟起义遗址、邱少云故里“红色之旅”线路;结合璧山、大足、荣昌、遂宁等川渝乡村旅游资源,分时推出观赏、采摘、休闲等类型“魅力乡村游”;推动安居古城联合潼南大佛寺、双江古镇、遂宁龙凤古镇、广德寺、合川钓鱼城等打造“巴蜀访古游”线路。
共建区域无障碍旅游区。依托铜梁区重点文旅资源和旅游产品分布,推动北部片区加快构建“铜梁-潼南-遂宁-绵阳”文旅产业走廊;西部区域依托卧佛-铜梁-科学城快速连接大足、荣昌,构建世界级自然人文遗产旅游带;南部围龙镇、永嘉镇、大庙镇等联动璧山大健康集群、北碚十里温泉城,共铸重庆近郊大健康产业带区。通过交通串联、项目互补、游客互送、联合门票等方式,实现区域无障碍旅游区的构建。
第二节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协作
全面落实成渝轴线区(市)县文化旅游联盟。持续深化落实铜梁区与永川区、荣昌区、四川泸县签订的《文化旅游联盟合作协议》,建立健全常态合作联动机制,成立合作对接工作组,共同研究解决重要事项。同时加强文旅联合促销,打造文旅品牌,加强跨区域产业资源共建共享。
全面落实铜梁-资阳文化旅游合作。依托铜梁与安岳、乐至缔结友好城市战略合作协议的发展契机,加强与资阳市的文旅协作。建设安岳—大足—铜梁旅游路线和环线公路,整合安岳圆觉洞景区、魅力柠海景区,乐至陈毅故里、报国寺景区,铜梁安居古城、邱少云纪念馆、黄桷门奇彩梦园等文旅资源,共建精品文旅线路;两地共谋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共推青少年研学教育工作、共办文化旅游品牌营销,实现景点互推、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共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全面落实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文化旅游合作。对接《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总体方案》,推进落实与遂宁、宜宾、内江、泸州、自贡、永川、荣昌、江津等地共同开办文化旅游活动周、巴蜀文化交流沙龙、巴蜀文化大蓬车等活动,积极引导和鼓励本地文旅企业到试验区内其他区县市开展投资;扩大自贡彩灯、大足石刻、铜梁龙等国际文旅品牌影响力,建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特色消费聚集区。
全面落实“铜潼遂”涪江流域文化旅游合作。切实联动整合潼南区及遂宁市,市场化运作打造涪江水上游精品线路,推出大型水上休闲游项目(夜宿安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依托琼江、涪江沿江旅游大通道,共同打造遂渝田园与现代城市示范区。
加强组织协调,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发展合力,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安全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组织保障
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齐抓共管,进一步完善部门间、区域间联动机制,推进政策制定、规划实施、资源开发、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统筹与协调。建立完善和落实考核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持续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突出抓好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联合执法,努力保持文化和旅游市场环境健康稳定。加快推进统计体系改革,构建以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为基础,多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的大文旅统计组织体系,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稳步提升文化和旅游统计数据的精准化水平。
第二节 政策保障
强化用地保障。进一步完善土地供给政策,按照“多规合一”,统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确保文化旅游项目空间落地。在年度土地供应中合理安排公共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等新增建设用地。加大城市升级过程中整理出的存量土地向文化和旅游发展用地倾斜力度,依法依规探索实行混合用地方式。以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契机,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闲置集体建设用地等存量资产资源,通过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发展旅游民宿、乡村文化乐园、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业态。
强化资金保障。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开放、文物保护利用、文化艺术创作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和支持品牌企业开发建设文旅融合景区,投资兼有经营性质的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项目。充分利用“长江渝融通”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文旅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文旅企业融资特点,创新联保贷款、经营性物业抵押等特色融资产品。建立文旅企业发债项目储备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乡村振兴票据、项目收益票据、权益出资型票据等创新产品。
第三节 人才保障
深化实施“五个一批”人才和“巴渝新秀”“广电青年创新人才”“舞台艺术之星”“金牌导游”等人才工程和项目,加强中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围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常年培训,通过专项培训、举办研修班等方式,重点推进数字文化、智慧旅游发展急需的跨界复合型人才培训。加快发展文化旅游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支开发网络教学视频资源,全方位开展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网络培训。建立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改进人才选拔任用方式,建立“择优选拔”的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实施文化旅游人才激励项目,深化实施文化旅游企事业单位评先评优,演创人员、导游评星评级计划,配套建立奖励办法。
第四节安全保障
全面落实文旅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对文化场馆、旅游景区、星级宾馆,及体育赛事、旅游节庆、营业性演出、文化艺术经营活动和重大文艺演出活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排摸检查,建立安全生产工作台账,明确责任主体,靠实整改责任,督促整改到位。积极举办安全生产专题培训班,选取重点培训内容,邀请安全生产专家授课,分期分批对文化和旅游部门监管人员和文化和旅游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培训,进一步熟悉掌握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安全生产规范标准、应急处突实用技能。监督推进各类文化和旅游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并督促企业修订完善自身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按照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的要求,组织开展本地区文化和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应急演练。
附表一:重庆市铜梁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重点项目库
单位:亿元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概况 |
投资 金额 |
建设周期 |
责任 单位 |
建设 地址 |
一、文化服务类项目,共投资约13亿元 | ||||||
1 |
龙文化演艺中心 |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龙文化演艺中心、龙文化博物馆、停车场等。常态化演出,丰富提升龙文化元素。 |
2 |
2021-2025 |
玄天湖文旅公司 |
南城街道 |
2 |
美术馆建设 |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综合展览厅、特殊陈列室、周转房、摄影室、小展厅、恒温作品存储室及修复室、装裱室和摹拓室等功能室,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地上约3000平方米,地下约1500平方米)。 |
0.45 |
2021-2024 |
区政府 |
铜梁城区 |
3 |
文化馆建设 |
文化馆占地20亩,建面15000平米,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以及数字化建设。 |
0.5 |
2021-2023 |
区政府 |
铜梁城区 |
4 |
博物馆建设 |
新建设铜梁博物馆,完善博物馆展览、教育、修复、研究等功能设施和用房。完善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智慧化、信息化,采取传统和科技结合手段全面展出铜梁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 |
2 |
2021-2025 |
区政府 |
铜梁城区 |
5 |
铜梁大剧院 |
演出大型歌剧、舞剧为主,同时满足各类音乐剧、交响剧、地方戏曲等大型舞台类及大型演出使用要求,观众厅900座,多功能厅300座。 |
1 |
2022-2025 |
区政府 |
铜梁城区 |
6 |
铜梁党史陈列馆 |
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并配套相关设施,展示党史、重大历史事件等。 |
0.5 |
2022-2025 |
区政府 |
铜梁城区 |
7 |
巴岳寺修缮工程 |
重点开展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天王殿、僧侣房等修缮和景观整治等。目前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
0.2 |
2021-2022 |
区文旅委 |
南城街道 |
8 |
张佳胤旧居修复 |
玄天湖文旅公司服务设计、修缮;区文化旅游委负责方案评审、修缮监管和验收。 |
0.1 |
2021-2024 |
区文旅委 |
南城街道 |
9 |
达昌祠(郭汝瑰故居)修复 |
恢复建设“达昌祠”四合院2465平方米,房屋及管理用房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
0.1 |
2022-2024 |
区文旅委 |
永嘉镇 |
10 |
古建筑保护工程 |
重点开展巴川街道盘龙寺、旧县街道何家大院、安居镇波仑寺、土桥镇慧光寺、侣俸镇侣俸寺、西河镇川主庙、小林镇刘家新院子等修缮保护利用工作。 |
1 |
2021-2025 |
区文旅委 |
各相关镇街 |
11 |
铜梁气象文化公园 |
对气象科技馆建成后的气象公园进行文化主题、园林景观、道路等方面进行整体提升打造,建成三峡国家气象公园铜梁示范园。 |
0.6 |
2022-2024 |
区气象局 |
铜梁城区 |
12 |
龙文化特藏文献资源库建设 |
集合全球龙文化相关文献及数据,包括纸质文献(实体文献)库和数字资源库(中心平台)。 |
0.2 |
2021-2025 |
区文旅委 |
铜梁城区 |
13 |
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 |
提档升级图书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善功能;深化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探索开展城市中心、商业街区、景区景点、艺术乡村等主题性分馆建设;探索建设一批城市书房、乡村戏台等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和新型演艺空间。 |
0.6 |
2021-2025 |
区文旅委 |
相关镇街 |
14 |
铜梁龙艺术团 |
组建成立重庆市铜梁区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铜梁龙艺术团,在玄天湖龙舞广场常态化进行《追梦•铜梁龙》山水实景剧舞台演出,承接区内外各种演出,以及参加各类比赛。 |
0.06 |
2022-2025 |
区文旅委 |
—— |
15 |
《追梦.铜梁龙》实景剧 |
《追梦.铜梁龙》实景剧的打造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精心策划打造,计划用3000万来打造;第二阶段提质上档,计划用2000万来打造,视疫情可控情况下持续形成常态化演出。 |
0.5 |
2022-2025 |
区文旅委 |
—— |
16 |
“讲好铜梁故事”丛书 |
擦亮龙灯龙舞、安居古城、生态原乡、少云故里“四张名片”,展示深化农文体商旅融合发展的新成果,推陈出新讲好铜梁故事,激励干群奋力打造“产业高地、文旅胜地、宜居美地、民生福地”,成为推介铜梁的重点书籍。 |
0.02 |
2022-2025 |
区文旅委 |
—— |
17 |
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改造提升 |
依托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升级改造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内容包含装饰工程、智能化系统、以及配套设施等。 |
0.3 |
2021-2024 |
区政府 |
巴川街道 |
18 |
文化产业园项目 |
建设铜梁文化产业园,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原创能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打造国内领先的文化产业园区。 |
0.5 |
2023-2025 |
社会主体(待定) |
铜梁城区 |
19 |
太平龙文化文旅综合体 |
以龙灯彩扎为依托,包含龙灯彩扎非遗工坊及工艺基地,充分挖掘龙文化在场镇空间中的体现。建设内容包含田园风景带,非遗龙文化轴,五片区(乐享之镇、思乡之舍、繁荣之产、安居之园)。 |
2 |
2022-2025 |
太平镇 |
太平镇 |
二、旅游开发类项目,共投资约180亿元 | ||||||
1 |
安居古城文庙及县衙展陈 |
完成大成殿、崇圣词、奎文阁、东、西庑等建筑物的文化布展,打造古籍、书画收藏展馆,开展祭孔等文化活动。在县衙植入千年古城古县城文化,完成古城县衙的布展,开展县令升堂、出巡等文化活动。 |
0.1 |
2022-2023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2 |
安居古城魁星阁建设 |
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主要对魁星阁进行原址恢复建设 |
0.1 |
2022-2025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3 |
安居古城书香文化街(县衙配套部分)建设 |
位于安居古城县衙西侧,占地约15亩,主要打造仪门、明伦堂、学署、观碧亭、配套用房、周边道路、停车场等,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 |
0.6 |
2023-2025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4 |
安居古城院落修缮 |
一期主要对王、吴翰林院、南华宫、朱家小院、秦家大院等历史建筑进行文物修复和装修。二期主要对汛署、火神庙、肖家院子等古建筑进行文物修缮及保护。三期古城吴、王翰林院打造项目,植入翰林文化,创建家风传承文化等体验游线路及产品 |
1.1 |
2022-2025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5 |
安居古城城墙建设项目 |
恢复老城区内原有老城墙,总长约1500米 |
1.5 |
2023-2025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6 |
安居古城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
古城交通干道,内部道路、支线管网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升级。 |
2 |
2022-2025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7 |
安居古城智慧旅游建设 |
建设测温门、游客人数实时统计系统、预约系统、峰值限流系统、错峰入城系统、景点票务管理系统。按5A标准建立数字虚拟景区、景区综合管理、电子商务、资源和环境监测等智慧旅游系统。 |
0.15 |
2022-2025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8 |
安居古城星级酒店建设 |
为创建安居古城AAAAA景区,满足游客住宿,需收购或者新建成星级酒店一处,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 |
1.2 |
2024-2025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9 |
安居古城研学基地建设 |
利用腾马中药厂改建打造成文庙开展研学的配套项目及艺术写生基地及青年创客孵化平台,建成中心营地、文化创意众创空间兼文创集市、艺术青年旅舍。 |
0.2 |
2023-2025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10 |
安居古城老城区提质建设 |
对老城区内景点连接支巷绿化提质、新建座椅及景观小品打造等,已建成老城区条石路面提质、后街和支巷环境整治及新增休息景观设施。 |
0.2 |
2022-2025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11 |
安居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文化长廊工程 |
位于安居古城景区入口,链接新游客接待中心和原游客接待中心,打造湿地文化长廊、湿地景观等配套设施,长度约500米。 |
0.1 |
2022-2023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12 |
安居柴市坝湾及小南街部分房屋外立面整治工程 |
项目涉及房屋约16栋,共计约9500平方米进行外立面和部分房屋屋面整治。 |
0.2 |
2022-2023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13 |
安居古城古村镇保护大夫第片区修缮工程(吴家院子、朱家院子等部分) |
将项目打造成为一个集古院落保护,环境治理以及休闲住宿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传统院落聚集群落。 |
1 |
2023-2025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14 |
安居古城灯饰工程(文庙、县衙部分) |
总占地面积22871平方米,对文庙县衙灯饰、环境、布展和装修等建设工作。 |
0.2 |
2022-2023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15 |
安居古城旅游厕所升级改造 |
为创建AAAAA景区,拟新建7处3A级公厕. |
0.2 |
2024-2025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16 |
安居古城特色商品展销中心建设项目 |
新建农贸市场、农副产品网络门店、特色产品展销厅。 |
0.2 |
2024-2025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17 |
非遗民俗文化演艺建设项目 |
主要打造非遗民俗文化演艺中心、非遗美食文化游乐广场等。 |
1 |
2023-2025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18 |
安居古城水上游乐项目 |
建设长约300米的水上神龙浮桥,采购画舫等游乐设施,加入游客参与度高的水上活动,打造摩托艇培训基地,打通与合川钓鱼城的水上航线。 |
0.1 |
2022-2025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19 |
露营基地提质 |
丰富娱乐项目,拓展经营空间,环境美化亮化,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 |
0.1 |
2022-2025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20 |
安居古城现有门店、客栈提档升级项目 |
围绕吃、住、行、娱、购、游,对现有经营门店进行提档升级,创新营销模式,增加游客体验互动等新业态,全力打造安居古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消费品牌。 |
0.1 |
2022-2025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21 |
安居古城波仑片区休憩园 |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80万平方米,依托波仑片区丰富的用地及生态、文化资源,配置餐饮、民宿、禅修等业态。 |
2 |
2024-2025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22 |
安居古城琵琶岛生态旅游多功能综合体 |
打造安居琵琶岛片区等集娱乐、游乐、餐饮、住宿的商业体相关配套设施,占地约900亩,拟打造沉浸式体验夜游、越野卡丁车、休闲、田园体验小居、娱乐探索类项目,打造具有安居地域特色的生态旅游多功能综合体及相关配套道路、绿化、灯饰、人行道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 |
20 |
2022-2025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23 |
安居古城情景水街建设 |
起于安居古城农民新村,止于安居古城乌木溪乌木桥,全长约1.7公里,需进行现有房屋立面保护性维修改造,新建古(仿古)建筑、广场、水体景观等。 |
3 |
2022-2025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24 |
安居古城冠子山休闲度假区 |
项目占地约100亩,结合国学文化根据周边的自然环境,建设重庆风格的园林式休闲度假区、康养修养基地示范区、别具一格的游览体验馆场、“99个龙家小院”,打造成提供300个床位的新型特色综合性民宿,Z时代、新小镇青年集散地、家庭式游玩打卡圣地、研学游基地。 |
3 |
2022-2025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25 |
安居镇杨乐村乡村旅游游客集散点 |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修建后主要对游客提供咨询接待、自助饮水及公共卫生间等相关服务。 |
0.1 |
2022-2025 |
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
安居镇 |
26 |
杨乐村、象山村农旅融合项目 |
依托安居古城景区品牌,坚持特色化、人文化开发导向,打造象山村滨江民宿集群、杨乐村民宿群,农耕体验园等产品。 |
0.6 |
2022-2025 |
安居镇 |
安居镇 |
27 |
巴岳山玄天湖旅游度假区 |
巴岳寺、慧光寺景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原巴岳茶厂资产收购、巴岳天街规划建设、巴岳山茶叶基地恢复;玄天湖梦湖酒店至梦湖山庄段健身步道、玄天湖酒店会展中心、玄天湖周家湾片区配套项目、玄天湖环湖配套设施(停车场、商业、游船)等。 |
10 |
2021-2025 |
玄天湖文旅公司 |
南城街道 |
28 |
玄天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
玄天湖沿线9.2KM塑胶跑道跟换,基础修补,牛王庙80㎡公厕建设,进湖路景观提升。 |
0.1 |
2022-2025 |
玄天湖文旅公司 |
南城街道 |
29 |
玄天秀水生态酒店 |
总建筑面积22375.19㎡,同时完善景观平台、架空栈道、配套步道、铺装、绿化景观、管网、安装、装饰装修、灯饰等工程。 |
2 |
2022-2025 |
玄天湖文旅公司 |
南城街道 |
30 |
玄天湖湖心岛互动体验项目 |
在玄天湖湖心岛增加互动体验设施设备,并进行市场化运营。 |
0.2 |
2021-2023 |
玄天湖文旅公司 |
南城街道 |
31 |
巴岳山居康养小院 |
利用现有的260亩国有土地,以“音乐小镇”及“康养院子”产品,基于文旅+产品+配套+生活(社群)的模式,构建完善的复合型文旅产业生态圈。打造铜梁及重庆近郊标杆康养文旅项目。 |
4 |
2021-2025 |
玄天湖文旅公司 |
南城街道 |
32 |
小北海农文体商旅商试验示范区 |
搭建绿色双碳+产业融合的双轮驱动模式。提质升级北海湿地,底布局会议中心、酒店、精品民宿等业态,推进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基地与科研基地的建设,打造亲子互动,研学科普,休闲餐饮等业态为一体的科技农园和兼具文化体验、康养旅居、农产品交易、未来生活体验的低碳生态村和零碳小镇;同时依托湖泊水体及环湖智慧步道,推进体育活动的开展,打造特色体育休闲空间。 |
10 |
2022-2025 |
龙裕公司 |
巴川街道 |
33 |
南郊绿谷乡村公园 |
整合联动南部10镇,根据“乡村公园化、公园全域化”建设理念,打造六处高品质、高规格的主题乡村公园,并带动一批乡村振兴示点村,引领整个片区“文旅体商农”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发展。 |
10 |
2022-2025 |
相关镇街 |
相关镇街 |
34 |
“巴岳农庄” 建设项目 |
全区28个镇街各建设1个,整合山林田园、湖泉溪流、村舍等原乡资源,创意设计规划,计划逐步开发建设一处集农、文、旅、体于一体的业态综合体。 |
15 |
2022-2025 |
区文旅委 相关镇街 |
相关镇街 |
35 |
黄桷门音乐小镇项目 |
包括四大主题分区,分别为乡村音乐小镇、东方度假婚礼庄园、农业公园、康养院落;项目定位为融合中西婚庆文化的东方田园一站式婚礼度假庄园,打造日式、异域摩洛哥、欧洲乡村、白色圣托里尼、新中式、水上婚礼等最浪漫的主题婚庆会馆。建设生态停车场,打造民宿、餐饮等。 |
3 |
2021-2025 |
威凯农业 |
南城街道 |
36 |
大庙镇现代蚕桑产业示范观光园 |
在大庙镇三品村打造蚕桑产业示范观光园,主要内容包括果桑采摘园、现代化机收桑园、家蚕饲料工厂、智能化养蚕工厂、桑资源圃、蚕桑文化体验宿坊、蚕桑博物馆、家蚕基因科研中心、蚕丝产品研发中心、蚕桑工业园区、桑产品观光工厂、蚕桑乡村振兴学院等,致力打造集桑椹种植、采摘、深加工和桑椹果酒窖藏民俗文化展示的蚕桑风情体验田园综合体。 |
5.8 |
2021-2025 |
社会主体(待定) |
大庙镇 |
37 |
大庙镇九龙水库风景区建设项目 |
新建九龙水库周围公路3公里,改造周围房屋50户,改造原水库管理房为游客接待中心,新建登山步道4公里,新建5处休息平台。 |
0.2 |
2024-2025 |
大庙镇 |
大庙镇 |
38 |
家泽田园综合体项目 |
建设温泉小镇、康养小镇、青少年娱乐中心、民宿及温泉酒店等,力争打造成为4A旅游景区。 |
50 |
2022-2025 |
风情家泽缘 |
土桥镇 |
39 |
邱少云故居 |
高标准打造精品红色景区、红色记忆老茶馆、办好原乡驿站,围绕英雄故里的淳朴和乡愁,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和乡村土特产。 |
0.1 |
2022-2024 |
龙裕公司 |
少云镇 |
40 |
少云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项目 |
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充分依托邱少云英雄精神、成长历程等红色资源,力争通过两年时间,努力把少云村建设成为党建工作示范村、红色教育品牌村、集体经济发达村、村级治理模范村、乡村振兴样板村。 |
0.8 |
2022-2024 |
龙裕公司 |
少云镇 |
41 |
围龙龙湖村原乡蜜桃园 |
桥亭水库正坝至铜永路平桥0.6公里公路,提质改造成宽7.5米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油化桥亭水库环湖路段6.8公里路面,新建泥石路3.5公里;改建100平米农耕文化展示厅;新建旅游人行步道3000米;新建龙湖村桥亭水库周边农户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新建龙湖村沿湖公路、双林路、进湖路及其他支路约12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间距按50米一盏,共需安装243套,灯杆高6米,功率40W;新建自驾露营基地2处,共计300平米;打造5户农家乐,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建桥亭湖旅游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创建A级旅游景区。 |
5 |
2021-2023 |
社会主体(待定) |
围龙镇 |
42 |
桥亭湖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建设项目 |
以农房为原点、院落为单元、乡村独特资源为支撑,建成具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高品质农房、高颜值院落、高价值村落” |
0.15 |
2022-2023 |
围龙镇 |
围龙镇 |
43 |
虎峰西温泉康养基地 |
按照打造温泉康养基地、历史文化名镇的思路,综合治理西泉老街,通过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把西温泉景区建成高端旅游康养目的地。 |
5 |
2024-2025 |
社会主体(待定) |
虎峰镇 |
44 |
福果“国裕酒业-土桥慧光寺”景观道路建设项目 |
主要包括“国裕酒业-土桥慧光寺”景观道路和相关配套设施。 |
0.2 |
2021-2023 |
福果镇 |
福果镇 |
45 |
西岳水龙景区文旅体验项目 |
对侣俸寺保护性修缮,西岳水龙景区人居环境整治、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推出宗教文化体验、民宿体验、农产品采摘、生态垂钓、亲子互动、露营、烧烤、环湖康养等项目。 |
1 |
2022-2024 |
社会主体(待定) |
侣俸镇 |
46 |
永嘉镇“水南竹语”茶文化推广基地 |
项目占地1281亩,建设内容含生态茶园、生产产房、展厅、接待厅、停车场、仓库、宿舍、公厕、室外健身路径等配套设施。 |
0.4 |
2021-2024 |
重庆巴岳水南茶茶叶有限公司 |
永嘉镇 |
47 |
小林镇潼湖水库文旅休闲项目 |
以保护性开发利用水库,提升库区及周边水生态景观环境,配置多元休闲体验旅游产品。 |
2 |
2024-2025 |
小林镇 |
小林镇 |
48 |
高楼镇高楼村龙行山生态农家乐项目 |
主要包括核心区景观建设、健身步道、生态停车场建设、观光亭、旅游厕所、精品民宿及相关配套建设。 |
0.3 |
2021-2025 |
高楼镇 |
高楼镇 |
49 |
石鱼镇花果山景区建设 |
兴发村花果山游客服务中心配套设施、龙门桥水库至巴岳后山健身步道、花果山景区公厕、采摘观光区建设、生态停车场建设。 |
0.3 |
2021-2025 |
社会主体(待定) |
石鱼镇 |
50 |
龙门桥水库休闲度假基地建设项目 |
环库休闲健身道路11公里(其中2公里未修路,需新建4.5米路面),露营基地、度假及垂钓中心、民宿、接待中心及公厕、围绕环库步道发展产业带。 |
1 |
2022-2025 |
石鱼镇 |
石鱼镇 |
51 |
二坪镇老虎滩景区建设 |
位于铜梁区二坪镇狮子村12组、13组,规划有旅游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民宿等相关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 |
0.1 |
2022-2025 |
二坪镇 |
二坪镇 |
52 |
水口镇树荫村“农趣谷” |
拟开展新建水上运动健身项目,包含水上滑轨、平衡桥等;新建网红秋千、雾化门等;新建水上接待及农产品销售中心、生态停车场;树荫村文化传承保护展示项目,对树荫村文化进行挖掘、传承、保护和展示。 |
0.1 |
2022-2025 |
水口镇 |
水口镇 |
53 |
西河镇农业观光采摘项目 |
新建龙岭村金丝黄菊基地、大珑村花椒基地、双永村胭脂脆桃扩规、新建三善村柠檬基地、新四村枇杷基地扩规、脂脆桃基地旅游厕所升级、新建枇杷基地旅游厕所。 |
0.3 |
2021-2025 |
西河镇 |
西河镇 |
54 |
永嘉镇灵芝产业园 |
项目占地150亩,建设内容含生态灵芝种植园、生产产房、展厅、接待厅、停车场、仓库、宿舍、公厕、室外健身路径等配套设施。 |
0.2 |
2021-2025 |
永嘉镇 |
永嘉镇 |
55 |
安溪镇龙乡茶文化青少年校外劳动实践基地项目 |
精品民宿、精品农家乐、康养示范中心、教育科普示范园、休闲度假、休闲体验等项目。 |
0.3 |
2021-2025 |
安溪镇 |
安溪镇 |
56 |
康龙溪文旅项目建设 |
选址在人和村4社康龙溪段,长度约1公里,着力打造康龙溪戏水项目及沿岸休闲场地。周边建登山步道5公里,优化响水岩瀑布、人和寨等风景点,再结合观赏产业园约1200亩,开展系列丰收节活动。 |
1 |
2021-2025 |
社会主体 |
蒲吕街道 |
57 |
岚峰山农文体商旅试验示范区 |
依托岚峰山生态资源,推动康养产业与文化、农旅融合等业态的发展,构建满足多层次、多年龄段的消费者需求的“医、游、食、养、文”多位一体康养产业发展体系。 |
5 |
2022-2025 |
龙裕公司 |
蒲吕街道 |
58 |
虎峰体育公园 |
总占地面积103200平方米,建设核心区30000平方米,建设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健身活动场地、儿童活动设施等全民健身设施以及生态停车场、公共厕所、绿化景观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
0.2 |
2022-2023 |
龙廷公司 |
铜梁城区 |
59 |
铜梁西门片区文旅融合项目 |
对民主路周边区域进行打造升级。 |
2 |
2022-2023 |
龙廷公司 |
铜梁城区 |
60 |
抗战文化主题公园 |
以抗日战争、民族革命战争为背景,运用珍贵的革命文物和部分仿制生活用品,生动地反映了抗战时期浴血奋战、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建设内容包含土方工程、景观绿化、铺装、公共厕所、相关道路、慢行步道(绿道宽度不宜小于2米)、照明等。 |
0.5 |
2023-2025 |
区政府 |
虎峰镇 |
61 |
玄天湖水上运动基地项目 |
主要为铁人三项运动、公开水域游泳比赛、皮划艇运动、滑水运动等配套相硬件设施建设,主要建设游泳跳台(铁人三项),水上项目服务中心、泊船码头及库房、运动员会议室等。 |
0.2 |
2022-2024 |
玄天湖文旅公司 |
南城街道 |
62 |
高楼镇千亩柠檬基地体育健身步道 |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健身步道、旅游厕所和相关配套设施. |
0.3 |
2021-2025 |
高楼镇 |
高楼镇 |
63 |
文旅节庆与 赛事 |
打造安居非遗龙舟会、祭孔大典,持续举办刘雪庵音乐节,龙灯艺术节,举办中华龙狮大赛、马拉松赛等节庆赛事。 |
0.8 |
2021-2025 |
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委 |
相关镇街 |